“同志”一詞在古代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建國初期我國和蘇聯(lián)處于“蜜月期”的時候,“同志”指的是有共同信仰的人,大家都是布爾什維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也讓這個詞廣泛流行了起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同志”這個詞的使用頻率是越來越少,究其根本原因還是人心復雜,在人生中想要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是越來越難了。俗話說:“人生難得一知己?!钡拇_如此,在夫妻關系中都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雞同鴨講、同床異夢的狀況,更別說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了。
在湘軍中,曾國藩和胡林翼可以算是管鮑之交,二人被后人合稱“曾胡”。兩人志同道合,性情相投,在與天平軍對戰(zhàn)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后世所稱道。那么兩人是如何從素不相識到惺惺相惜的呢?容我慢慢道來。
曾國藩和胡林翼都是湖南人,同屬長沙府,兩人是老鄉(xiāng)。他們的交集應該是從北京的翰林院開始。曾國藩考中進士初到翰林院時,胡林翼也在翰林院,雖然沒什么深交,但也算是同事關系。從性格上來看,曾胡兩人可以說完全不同。就像我們剛上大學時,總有那么一兩個同學看不對眼。這非常容易理解,每個人的性格形成和原生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曾胡兩人的家庭環(huán)境就完全不同。
前篇中我們說過曾國藩的身世,他出身農(nóng)家,家里面祖祖輩輩都是農(nóng)民,沒有什么讀書人和當官人,所以他初來京城的時候鄉(xiāng)音濃重,剛愎倔強,在外人看來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土包子。
而胡林翼的父親是探花出身,岳父是兩江總督,可以說是妥妥的官宦子弟,而且家境富裕、背景深厚,官二代加富二代。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胡林翼不免沾染上紈绔子弟的特性。青年胡林翼常常聲色犬馬,流連于風華場所,以至于人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附驢”!這樣的人,在曾國藩眼里,自然是驕奢淫逸的貴公子,跟自己不是一類人。
兩人在翰林院任職期間,可以說并沒有什么往來,這時候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兩人身上迥然不同的氣質(zhì),自然決定了兩人不會有什么深交。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氣質(zhì)都在逐漸轉(zhuǎn)變著,曾國藩的轉(zhuǎn)變這里不再贅述,自然是因為他立志做圣人,并且身體力行的做出了努力和改變;而胡林翼相較之下,就悲慘的多。胡林翼在仕途中受到科場案牽連,被削官降職,后又逢父親去世,傷心欲絕歸鄉(xiāng)守孝。正是在這些遭遇的打擊之下,胡林翼在守孝期間開始反思和頓悟,通過對理學的學習和研究,改變著自身的氣質(zhì)。在行孝期滿后,胡林翼重新出任貴州安順知府,在貴州度過了八年的艱苦歲月,在磨練中徹底改變了自己的氣質(zhì)和性格。
時間來到咸豐二年(1982年)底,太平軍攻占湖北,兵鋒直指湖南,因喪母在家守孝的曾國藩重新出山,招募鄉(xiāng)勇創(chuàng)辦湘軍。咸豐三年(1853)底,胡林翼在咸豐號令討伐太平軍的號召下,帶領六百鄉(xiāng)勇離開貴州,奔赴兩湖戰(zhàn)場。此時曾國藩派人給胡林翼送來了大批軍用物資和兩千兩白銀,同時上奏朝廷,大力舉薦胡林翼,稱其“才大心細,為軍中萬不可少之員”。
此處大家可能會覺得奇怪,曾國藩為何要舉薦胡林翼?畢竟兩人只是泛泛之交。兩人在翰林院一別也再沒有見過面,而且這一期間并沒有曾國藩與胡林翼的書信往來的史料記載。所以我們不妨來推測一下曾國藩舉薦胡林翼的動機。
首先歸因于曾國藩的處境,我們前篇中講過,曾國藩由于在京城官場中直言納諫和不通人情,遭到了滿朝官員的排擠,心灰意冷下借喪母守孝的機會,準備歸隱山林。而他重新出山創(chuàng)辦湘軍完全是出于立志“做圣賢”的使命感,挽頃頹之勢,救萬民于水火。在創(chuàng)辦湘軍的過程中,曾國藩也看透了湖南官場的腐朽和虛偽,處處受到地方官員的掣肘。
此時太平天國運動正如火如荼,太平軍勢不可擋,攻占江西、安徽的大片土地并建都南京。兩湖之地正受到強大的軍事威脅。咸豐雖然號令全國各部出兵救援,但腐朽膽怯的各地官員卻畏之如虎,或者各種推脫,或者假裝奉命敷衍了事。胡林翼此時帶領的六百鄉(xiāng)勇奔赴兩湖戰(zhàn)場,就顯得尤為可貴了。
曾國藩和胡林翼有同鄉(xiāng)之誼,雖然沒有書信往來,但胡林翼在貴州的官聲還是非常好的,甚至得到過咸豐的親口夸贊。這種正面消息加之胡林翼的奔赴行動,自然讓曾國藩感到了這個同鄉(xiāng)的真誠與熱忱。曾國藩自身的處境,更讓他與胡林翼有了志同道合的感覺,這種為了國家危難赴湯蹈火的人,不正是我的好同志么。所以在這多種因素的作用下,曾國藩大力舉薦胡林翼也就不足為怪了。我們也不得不感嘆曾國藩的識人之術和廣闊胸襟。
咸豐四年(1854年)四月,在湖南長沙整軍的曾國藩終于見到了胡林翼。兩人相見不禁各自驚訝,京城一別兩人氣質(zhì)都變化如此之大。曾國藩沉穩(wěn)堅毅,胡林翼真誠干練,相談許久,不禁相見恨晚,引為知己。在今后的歲月中,曾胡兩人一直是同氣連枝,密切配合,互相提攜,互相成就,傳為佳話。
有人常說曾國藩是滿清朝廷的走狗,也有人說曾國藩配不上“半個圣人”的稱號。但看人識人不是看別人怎么說,而是看他怎么做。所謂“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又所謂“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在這段曾胡兩人相識的經(jīng)歷中,我們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在自己處于事業(yè)低谷區(qū)的時候,會不會去舉薦一個并不太相熟的同僚。當一個人能放棄個人的好惡,而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時候,再怎么不濟也是一個真誠的人、大義的人。所以“圣人”不在于學問,而在于境界。
喜歡的朋友可以加關注,觀看“前篇”曾國藩過往的經(jīng)歷!
職場小劇場:小曾的在大清集團高級干部研修班時,有個同鄉(xiāng)叫小胡,兩人脾氣秉性差異很大,所以沒什么深交。小胡這個人家境很好,所以年少時個性張揚,風流成性。中年時因為在職場上犯了錯誤,在大清集團的晉升之路遭遇了挫折。在對人生的反思中小胡改頭換面,重新復出擔任大清集團公司的貴州安順縣公司經(jīng)理。隨著太平天國集團的日益強大,搶占了大清集團的多個省級市場。大老板咸豐號召各分公司組織有生力量重新?lián)寠Z市場份額。小胡帶著自己的團隊毅然奔赴商戰(zhàn)最激烈的兩湖區(qū)域。小曾感佩小胡的責任心,不僅資助小胡資金,還向咸豐大老板保舉小胡,此舉也贏得小胡的感激。兩人終于在湖南市場再度相見,時隔多年兩人都變化頗大,但交談過后卻越發(fā)投機,遂結成親密戰(zhàn)友。曾胡二人的故事會如何發(fā)展呢?我們下回繼續(xù)!
參考文獻:
張宏杰《曾國藩傳》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姜忠喆 《曾國藩全書》遼海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