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下今年HIFI圈新品牌Twisture的創(chuàng)始型號D-MAJOR,中文名D大調。
寫到這,突然想起周杰倫早期那本《D調的華麗》,那這耳機是不是也很注重“華麗感”呢?
回主題,這里的“D大調”是個鍍鈹復合振膜的有線動圈耳塞。它有兩個版本,分別是299元的無麥版和309元的有麥版(牛的是附送高品質手機小尾巴)。由于顏值、音質和性價比綜合起來很超群,所以“過日子”的發(fā)燒友們給它送去了很多訂單。
(延伸閱讀:鈹(Beryllium)是第二周期第二主族元素,原子序數為4,元素符號Be,是一種灰白色的堿土金屬,屬六方晶系,質硬,有展性。鈹及其化合物都有劇毒。鈹既能溶于酸也能溶于堿液,是兩性金屬,鈹主要用于原子能反應堆材料,宇航工程材料,各種合金,X射線透射窗等。耳機行業(yè)由于競爭加劇,近些年,也開始加大對鈹制膜片的開發(fā)與應用)
新牌子幕后故事我不清楚。不清楚也好,避免心理干擾。
但在拆開包裹并體驗了近一周后,感覺它整體品質還真是高,以至于我內心不止一次想到“洗牌”倆字。額,這牌洗的也忒快。眼瞅著近兩年好幾個300到500元間的“卷貨”一個個的震撼上市,但沒想到D-Major作為新品牌,仍能穩(wěn)穩(wěn)插進這些卷貨的夾縫間,并彰顯存在感。這很嚇人。
從性價比和調音完成度來說,D大調的出現,讓我有點替某幾個新品焦慮。
Twisture的步伐很快,渠道鋪得也遠,美國發(fā)燒友們早已測評了一圈。看了幾篇,評價很高。其中一個評語,說是100美元以下巴拉巴巴的。大意就是它可以挑戰(zhàn)兩倍于其售價的動圈競品。
而我也預測,如果它能被日本經銷商提名到VGP2025(今年12月發(fā)布),那估計1萬日元以下的受賞沒跑,甚至金賞也有一定概率拿到。
說了這么些前言,其實它也有缺點,這部分,我會連同音質描述一起說下。
較大的工整的包裝,感覺品牌文化已經很成熟。
頻響曲線,這似乎是它默認所謂“參考”導管的曲線,貌似是低音適度,中高音較明亮。
300元的耳機附送了3種導管,兩種類型的6對耳套,1個類似森海CX300II那種的加厚型黑色皮質收納袋以及1條比較有高級感的,手機/電腦/平板用的迷你解碼耳放。
很明顯,它也是目前400元以下性價比“最”厲害的有線耳塞之一。
D-MAJOR擁有漂亮的鏡面面板,電鍍外殼,鋅合金殼體,內層似乎套有樹脂,面板中央有半透明圓形“小窗”,可以隱約看到內部器件。小窗表層還凸起一個圓形的浮雕紋理的品牌logo。
耳機整體顏值和工藝細節(jié),都令人驚嘆。
不過,電鍍外殼也可能會出現在連電使用播放設備時,偶發(fā)電耳朵的情況。如榭蘭圖,竹林鳥青鸞等耳機都出現過這種事。不過,D大調似乎考慮到了這一點,并未全做成金屬電鍍。
略重,整體體積較大,佩戴后對耳部的修飾感不錯,“自帶時尚氣息”。
連同精美的線材在內,它是適合出街的。
佩戴舒適度也不錯,但入耳后,日常使用的穩(wěn)定性和牢固感,我個人感覺不夠好,至少是不適合運動時使用,包括在上身前傾引發(fā)的線材移動也有可能會把它從耳洞里拽出一點。
之所以會有這個情況,還是因為后腔底殼設計得太過于“小巧”和“圓鼓”所致。
這使得它在耳內的固定,幾乎只能依靠耳套和這一點點鼓起來的后腔,與常見的類定制造型的耳機殼體相比,支撐面積是有所不如的。而這也是它造型清奇所帶來的人體工學上的瑕疵。
這外觀在今年的國產耳機中,大致是600到700元水平,放在國外品牌中,差不多是1000到3000元檔次吧。
泄壓孔還挺大的。雙pin接口,公頭的外殼設計得有點特別,看得出是特意定做的,為的是符合產品的整體設計感,展現和諧。
導管的拆卸和安裝都挺方便,沒發(fā)現異常。
手機小尾巴的耳機插口外側有一圈鍍金,很美。
這種級別的純鏡面插頭外殼,擱幾年前都是1000元檔耳機才有的,比如興戈EN1000。今年卷到300元級別了。
線身晶瑩剔透,扁平化設計,隨手扔在一邊,自然形態(tài)就是上圖這種完全的舒展狀態(tài),順滑性一流。不會像麻花形態(tài)那樣,出行影響心情和使用的亂纏繞情況。
透明而精巧的塑料分線器,電鍍鏡面的束線器和插頭外殼,連同鍍銀OFC線,所有這些亮麗的材質也都會給人一種視覺上的享受。
Twistura D-MAJOR音質相關:
①10mm鍍鈹球頂復合振膜單元:意味著柔和與犀利;
②22歐,108dB:意味著很好推,很容易出大聲;
③3個導管:目前超出200元的很多耳機都有這種設計,早已不新鮮,但對于發(fā)燒友來說,有這個就意味著“更高一些的盲狙成功率”,也可能意味著“變相的省錢”。畢竟很多人都希望能盡量在一個耳機上實現更多的音色可能性。
④1個較高音質,精良工藝的手機小尾巴(線型解碼耳放)??粗槐阋?,零售可能50元到100元之間。記得弱水的千元檔耳機也有附送這個,但顏值和做工沒有它這個好。
該小尾巴的驅動力相對幾百元的同類,算是一般,但比純手機轉接線又好很多,完全夠用,至少推這個高靈敏的D大調毫無問題。出來的音色平順,寬廣,有淡雅的清爽感,似乎與耳機本身偏亮的風格中和了。非常匹配,非常耐聽。
提供了兩種類型的耳套,分別是白套和透明套,后者的外觀和水月雨清泉套以及TRN海螺標配套近似。我本人不太喜歡這個套,主要是入耳密封性不好,它很依賴臨近導管那部分底殼的人體工學支撐。當然,也有很多人能戴好它,比如耳朵偏小的。
然而“透明套”是出廠默認就安裝的,不出預料,我確實戴不穩(wěn),也完全戴不好,以至于初聽“絕望”,后來換了更大一點的透明套,沒想到依舊戴不好。那聲音除了薄和亮,我是感受不到任何美。
擱置一夜,想起很多耳機都是因耳套問題導致的不如意,于是第二天耐著性子又換另一種耳套,即白色那個。沒想到白色中號套也不行,我都要拿刀了,最后不得不嘗試大號耳套,沒想到問題一下子解決,而且好聽的要命。
D大調通過“三種導管”提供了三種味道的聲音,且每一種都有較明顯差異,這從頻響曲線上也能明顯看出。而且這種差異比起一些同類設計的競品來說,改變似乎更大,通??蓳Q導管的設計要么是變化低頻,要么是中高頻變化,然而D大調是低頻和中高頻都變。這可能會提供更有趣的聽覺(折騰)體驗。
具體到聽感,如果你耳套戴的合適,那這三種都會很不錯,起碼都會有量感合理的低音和很清晰的全頻細節(jié),但問題是它的“頻響基因”偏亮(3k到5kHz之間的高增益隆起),因此,從“耐聽”的角度出發(fā),最適宜久聽的幾乎只能是“紅管古典”。
然后是“黑管參考”(出廠預裝),最后才是“藍管流行”。
從美國發(fā)燒友那邊的反饋來看,似乎也是這么個順序。
基于“紅管古典”的D大調,有著下沉夠深,反彈夠快,無絲毫淤積感的較多量感的低頻,應付低音節(jié)奏多的的搖滾、流行、電音、舞曲都沒問題,且由低音、人聲和高音結合在一起的整體規(guī)模感(橫向聲場卓越)也很大,動態(tài)和聲場明顯是奔著千元去。對比我手里的森海塞爾IE200、威士頓AM PRO X30,以科學HIFI和聽感結合的悅耳性為標準,D大調是更好的那一個,它可能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手里那些貴價洋品牌HIFI耳機的價值。
人聲位置因中高頻明亮感有些許強化,故在顱內的位置也會比較靠近眼前,只是中小音量下,可能感受不到,若大音量時,會隱約察覺低音與人聲相對更飽滿,且比較靠近雙眼位置的情況,這和我認為的理想的“人聲居中,器樂分布上下四周”有些差異。
不過,由于全頻能量都處理得很均勻,因此聽感通常都還是順滑自然的,而且,它這種明亮的聲底并未出現可感知的惡劣齒音或高音刺激,這也讓我覺得很強。對比之下,更多的國產科學HIFI耳機,為避免明亮線條所帶來的刺激,都選擇了盡量降低高頻段增益,以略顯平庸的動態(tài)換取聲音自然的做法。
男聲、女聲都沒有厚度偏大或偏薄的問題,相對售價更低且配置同樣豐富的TRN海螺,D大調的規(guī)模感、人聲飽滿度和真實感都要更勝一籌,全頻更舒展,只隱約在大音量時,顯得縱深感不夠,當然也就這一點瑕疵,
相對同樣是鍍鈹振膜的499元SIVGA鵲來說,D大調的人聲會更為自然和干凈,音色還原也更準,不會有人聲性別的偏向性,而“鵲”就帶有一些對嗓音厚實度的傾向,這會略微影響年輕女聲的輕盈透亮感。換句話說,“鵲”更偏重人聲低頻段和整個低音區(qū)濃郁而扎實的韻味,而D大調就偏中高頻,即便它低頻下潛也深,但由于高音樂器的亮度很盛,所以還是會比“鵲”更容易讓你聽到輕靈的高頻泛音,只損失少許醇厚與密度。有趣的是,鵲的高頻泛音體積感似乎總是更大一些。后續(xù)若有時間,我再仔細感受下兩者的高頻差異。
相對399元的天使吉米4U,D大調的亮度更高,整體動態(tài)更出彩,人聲和器樂感染力似乎受益于此,會有更飽滿,更透明,低音也更勁的聽感。而天使吉米4U(默認旋鈕下)更傾向于展現自然寬松,音色偏淡,佛系的感覺。當然它更厲害的還是四種不同場景下聲音質感的變化。
其實這兩款耳機,如果從鮮活感和飽滿度層面來講,D大調會是更好的那個,但如果你更在乎4種風格的差異玩法,那4U也仍是該價位某種意義上的究極體。
其實這兩款耳機也都有各自的小缺憾,但考慮到總體的高水準以及偏低的定價,又都不太值得挑剔于此。
有趣的是,D大調的“紅管古典”也因低音豐厚,中頻略前傾,顯得不那么適合大編制古典,反而更像是那種可包容通俗流行、爵士、小編制、部分器樂ACG的雜食風格。算是歪打正著?成了某種新型調音方案的創(chuàng)新……
默認黑色導管是“參考”,低頻比“古典”再偏少點,中高頻增益再多點,聲音的透明度變得更好,頗有監(jiān)聽器特征,但從音樂欣賞的角度看,可能不是最優(yōu)選。不過,這個導管下的調音水平仍值得充分肯定。設想,如果某天你聽膩了“古典紅色導管”后,換上這個“黑色參考導管”,可能會覺得聲音又“清晰”了一些。
至于藍色流行導管,低頻質感和量感都不算出彩,加之中高音相對更亮,渣錄音下會放大更多瑕疵,正常錄音下,還不錯,也可以聽很久。不過,如果你本就喜歡通透華麗的聲音,那這種“清亮風味”的流行味道可能也會被你愛上。
總之,我個人總體上還是更傾向于“古典”和“參考”,尤其是“古典”,此時的它,橫向聲場、亮度和厚實度都可以兼顧,自然+澎湃+微甜+透明,可以說是相當好聽。
從音質、配件和商品設計感來說,Twistura D大調是完全可以再加100元賣的,但他們沒這么干,而是非常有魄力的,用低價卻超高品質的企劃方案先搶一波市場熱度再說??梢姟邦I導層”的高瞻遠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