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要:在德國,寶馬與奔馳并肩馳騁,互致車燈為禮;在日本,豐田與本田引擎同頻,共奏和音——只因為他們的戰(zhàn)場,是整個地球。
作者|華祥名
最近,中國新能源車大佬之間的罵戰(zhàn)此起彼伏,好戲連臺:
這兩天,雷軍和余承東,隔空“互懟”,引起了廣泛關注。而早在同一周,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拋出“車圈恒大論”,直指部分車企“燒錢續(xù)命”;當流量與口水齊飛,中國新能源的競爭劇本,似乎正從“技術爭鋒”滑向“話語權混戰(zhàn)”——更反映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內部的競爭態(tài)勢和存在的深層次發(fā)展問題。
中國新能源的終極對手,從來不是彼此。當豐田固態(tài)電池量產倒計時、特斯拉機器人出租車路測時,我們還在為“誰家智駕更差”爭得面紅耳赤。
此刻,雷軍疑是引用莫言那句“詆毀是仰望”,或許該被重新解讀:仰望的不是對手的軟肋,而是星辰大海的技術征途。
在德國,寶馬與奔馳并肩馳騁,互致車燈為禮;在日本,豐田與本田引擎同頻,共奏和音——只因為他們的戰(zhàn)場,是整個地球。
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yè)不應內斗,而應攜手共進,共同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實力,真正走向世界。
1、
事情的起因是,在5月31日的“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余承東發(fā)表觀點稱,從其他行業(yè)進入汽車領域的公司,僅憑一款車就能賣爆,盡管產品質量或智駕能力未必突出,依靠品牌力和流量優(yōu)勢仍能成功。
他還補充表示,若按華為質量標準,“有的車廠一臺車都不能發(fā)貨”。雖未直接點名,但外界普遍認為其指向小米汽車。畢竟,小米SU7自推出以來,銷量一路飆升,成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匹黑馬,符合余承東所說的“只做一款車就賣爆”的特征。
面對余承東的疑似暗諷,小米方面迅速做出回應。5月31日晚,小米總裁盧偉冰發(fā)文強調小米汽車的成功是靠強大的產品力,是小米價值觀、模式和方法論的成功,并引用莫言名言“詆毀,本身就是一種仰望”。
6月1日,雷軍親自下場,在微博發(fā)布文章,首先提到小米汽車在5月份賣出了28,000多臺的佳績,然后同樣引用“詆毀,本身就是一種仰望”,疑似隔空回懟余承東。隨后,小米的公關老大王化也再次補刀,引用明代對聯“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暗指意味明顯。
這場“互懟”看似突然,實則早有伏筆。華為和小米在智能手機領域就已是老對手,如今又在新能源汽車賽道狹路相逢。華為通過技術賦能傳統車企,推出問界、智界等汽車品牌;小米則選擇自研自產,憑借小米SU7迅速打開市場。雙方的商業(yè)模式和發(fā)展路徑不同,競爭在所難免。加之小米SU7的火爆銷量,讓華為感受到了壓力,此次余承東的言論或許正是這種壓力的釋放。
這場持續(xù)十余年的“戰(zhàn)爭”,背后是市場格局的劇變。早期三星和蘋果主導市場時,國產手機需要團結一致;但當國產品牌崛起,外敵威脅減弱,華為與小米的“相殺”故事便開始了。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歷史正在重演。
這出戲的精彩之處在于:余承東的發(fā)言句句不提小米,但句句都是小米;雷軍的回應字字不提華為,但字字都在內涵華為。兩位大佬用“謎語人”式的交鋒,撕開了中國商業(yè)生態(tài)的三大命題——流量與質量的博弈、輕資產與重資產的角力、互聯網基因與制造業(yè)信仰的碰撞。
余承東和雷軍的每一次交鋒都會成為頭條,但頭條從不等于頭功。中國新能源的星辰大海,終將由實驗室的燈光照亮,而非發(fā)布會的聚光燈。當所有車企放下唇槍舌劍,握緊技術的方向盤,中國新能源車才能駛向真正屬于它的黃金時代。
畢竟黎明前最深的黑暗里,忙著互相絆腳的人,永遠走不出隧道。
2、
雷軍和余承東的這次“互懟”,只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內斗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涌入這個賽道,競爭日益激烈。企業(yè)之間的競爭本無可厚非,但如果競爭演變成惡意詆毀、互相攻擊,那就得不償失了。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yè),類似的“口水戰(zhàn)”并不少見。魏建軍的“恒大論”更揭示深層焦慮:“有些企業(yè)靠資本運作造車,就像恒大搞足球,熱鬧過后只剩一地雞毛?!边@番言論引發(fā)行業(yè)震動,直指某些新勢力“重營銷輕技術”的致命傷。
有的企業(yè)為了突出自己的產品優(yōu)勢,不惜貶低競爭對手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有的企業(yè)則在營銷宣傳中,故意制造話題,挑起與競爭對手的矛盾。這些行為不僅損害了企業(yè)自身的形象,也破壞了整個行業(y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尤其,內斗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有著諸多危害。
內斗會分散企業(yè)的精力和資源。企業(yè)本應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技術研發(fā)、產品創(chuàng)新和服務提升上,但為了應對競爭對手的攻擊,不得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公關和反擊,從而影響了企業(yè)的正常發(fā)展。
內斗會讓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產生不信任感。當消費者看到企業(yè)之間互相詆毀、爭吵不休時,會對整個行業(yè)的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產生懷疑,從而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內斗不利于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
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yè)需要團結一心,共同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實力,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如果企業(yè)之間只顧內斗,不注重提升自身實力,那么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國際市場上將會面臨更大的挑戰(zhàn)。
3、
盡管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近年來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與外國品牌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品牌影響力方面,許多外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如特斯拉,其背后有強大的科技文化底蘊和品牌歷史。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領域的先驅,其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大量的忠實粉絲。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大多成立時間較短,在品牌歷史和文化沉淀方面相對不足。
在技術水平方面,雖然中國在電池技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寧德時代、比亞迪的電池在全球范圍內享有盛名,但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如自動駕駛技術、芯片技術等,與外國品牌仍有差距。例如,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的研發(fā)和應用處于領先地位,其Autopilot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已經在大量車型上應用,并不斷進行升級和優(yōu)化。而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yè)在自動駕駛技術方面雖然也在積極研發(fā),但整體水平仍有待提高。
在質量和品質方面,國際品牌新能源汽車在車身外觀、信息娛樂系統、座椅、動力總成、車身內飾等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根據一些質量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外國品牌新能源汽車的質量投訴率相對較低,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在一些方面還存在質量不穩(wěn)定的問題。
在高端市場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份額相對較小。外國品牌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如保時捷Taycan、奧迪RS e-tron GT等,憑借其品牌優(yōu)勢、技術優(yōu)勢和品質優(yōu)勢,在高端市場占據了主導地位。而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yè)雖然也在推出高端車型,但在品牌溢價能力和市場認可度方面,與外國品牌還有較大差距。
綜上所述,中國新能源車,要想真正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路子要走。
4、
面對與外國品牌的差距,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yè)不應內斗,而應攜手共進,共同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實力。
當余承東在臺上諷刺小米時,他可能忘了,就在半年前面對特斯拉的挑戰(zhàn)時,華為和小米曾站在同一戰(zhàn)線。
2025年1月,特斯拉煥新版Model Y在中國全球首發(fā),馬斯克高調喊話“盡管對比”。雷軍第一個站出來應戰(zhàn):“好的,小米YU7”。余承東緊隨其后,表示智界R7在數據上保持領先。極氪、樂道、阿維塔、領克等國產品牌紛紛加入戰(zhàn)團,形成國產陣營“圍攻”特斯拉的壯觀場面。
這種團結對外的氣勢,正是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最需要的。
而雷軍和余承東的“互懟”,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敲響了警鐘。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yè)不應內斗,而應攜手共進,共同提升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整體實力。只有這樣,中國新能源汽車才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需要的是良性競爭,而非惡性內斗。詆毀或許是一種仰望,但共同仰望星空,才是中國車企應有的格局。
畢竟,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不是自家后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