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以來,A股底部中樞不斷抬升,走出獨立行情、與傳統(tǒng)宏觀因子脫敏。我們認為負債端變化帶來的資金驅動是今年的主導邏輯。資金驅動并非今年才有。縱觀歷史,2014年以前,A股是經濟與政策周期交替驅動,而在2014年之后的每一次大級別的牛市都是資金驅動,比如2014-2015年、2019-2021年、2025年。
本篇專題報告,通過復盤過往兩輪大級別牛市行情的開始與終結,對比本輪資金驅動的特點與差異,探討本輪行情的節(jié)奏與演變。
一、2014-2015年:散戶牛+杠桿牛,而非水牛。
回想2014年,大部分人的直觀印象可能是“貨幣寬松帶來的水牛行情”。但2014年上半年僅有兩次幅度為0.5%的定向降準,對總體流動性影響有限,降息以及全面降準分別始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2月,而本輪牛市真正的起點是2014年年中。
2014年5月“IPO重啟”,“打新”預期收益吸引散戶入場,杠桿資金是本輪增量資金來源。本輪行情中可觀察的顯性指標是新增開戶數(shù),賺錢效應的強化形成了正反饋,驅動杠桿資金規(guī)模高速增長,場內券商兩融余額創(chuàng)歷史新高,以傘形信托 、P2P為代表的場外配資規(guī)模也不容忽視。后續(xù)降準降息是行情加速的確認信號,A股從大金融大地產輪動到科技的全面牛市。
本輪行情起于散戶+杠桿資金入場,也終結于杠桿撤退。2015年6月杠桿資金撤出后股市調整,上證指數(shù)由超過5000點回落至3000點左右。本輪牛市看似是雙降引發(fā)的“水?!?,實則是打新收益預期下吸引“散戶+杠桿”的增量資金入市啟動行情,貨幣寬松加速行情,最終也以限制兩融、打擊場外配資為轉折點,杠桿資金撤出引發(fā)流動性枯竭,牛熊切換。
二、2019-2021年:公募牛。
回顧本輪行情,直觀印象是2020-2021年如火如荼的公募牛,公募規(guī)模大幅擴張、風光無量。這一時期確實也處于貨幣寬松周期之下: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中美政策利率均處于下行周期,疫情之后全球貨幣大放水,但與2014年類似,流動性寬松并非本輪牛市的直接原因。2019年年初的結構性牛市才是本輪公募牛市的起點,資管新規(guī)之后,股票型基金成為風險收益比最優(yōu)的資產。
2018年資管新規(guī)之后,非標投資受限,釋放出大量的存量資金。銀行理財也尋求轉型,大量的增量資金涌入公募。可以觀察的一個視角維度是2019年風險偏好從低位回升,A股率先出現(xiàn)結構行情,公募重倉的個股漲幅遙遙領先于A股市場整體。本輪資金驅動的“正反饋效應”集中在公募基金,公募成為重要的邊際定價力量,重倉股水漲船高到需要用永續(xù)增長概念消化高估值,當抱團達到極致之后開始潰散,牛市結束。
三、2025年:負債驅動帶來增量資金入市,屬于機構驅動。
本輪資金驅動的動力來自負債端的變化,持續(xù)時間和力度都強于過往。在低利率環(huán)境之下,負債端壓力倒逼資產端調整,這是其他外部變量難以撼動的大趨勢。年初以來率先調整配置方向的是險資,根源于低利率環(huán)境下的利差損壓力;當前銀行理財和公募的積極變化正在出現(xiàn),主動權益與固收+已經顯示明顯的賺錢效應。
當前資金面的邏輯僅僅演進到機構驅動、配置驅動(險資先行),銀行理財和公募會在下半年接力險資,成為重要邊際力量。而賺錢效應帶來的資金共振趨勢才剛剛開始。因此我們認為下半年A股的上行趨勢還將延續(xù)。2025年主要機構預計帶來3萬億增量資金入市,測算細節(jié)可參見正文。
盈虧同源,每輪牛市資金驅動的起點和終點都來自同一主體。每次資金驅動主體的差別造就了市場格局的差異。2025年因機構配置驅動的增量資金是新的拐點,主動管理的黃金時代再次到來。2014-2015年是個股牛;2019-2021年是重倉股牛,2025年主動管理創(chuàng)造的Alpha將是低利率時代之下資產端增厚收益的稀缺資源。
風險提示:數(shù)據估算統(tǒng)計偏差、國內外宏觀環(huán)境變化,信息更新不及時等。
報告正文
今年以來,A股底部中樞不斷抬升,走出獨立行情、與宏觀因子脫敏。我們認為負債端變化帶來的資金驅動是今年的主導邏輯。
資金驅動并非今年才有。2014年以前,A股的走勢取決于“宏觀政策周期”,但在2014年后的每一次大級別的牛市,主導邏輯都是資金驅動。比如2014-2015年、2019-2021年、2025年。
本篇專題報告,我們通過復盤過往兩輪大級別牛市行情的開始與終結,對比本輪資金驅動的特點與差異,探討本輪行情的節(jié)奏與后續(xù)演變。
一、2014-2015年:散戶+杠桿資金驅動的牛市
回顧2014年的A股,大部分人的直觀印象可能是“貨幣大放松帶來的水牛”。2014年上半年僅有兩次幅度為0.5%的定向降準,對總體流動性的影響有限,降息以及全面降準分別始于2014年11月和2015年2月,而2014年牛市真正的起點其實早發(fā)生在2014年年中。
2014年為股市帶來增量資金的直接催化劑是“IPO重啟”,“打新”預期收益吸引散戶資金入場。2015年“雙降”后賺錢效應得到確認,帶動市場加速上漲。
2014年IPO重啟經歷了1月重啟、3月叫停、5月改革后再重啟的過程:
1-3月,IPO從重啟到暫停。2013年11月30日,證監(jiān)會42號文宣布將于 2014年1月重啟IPO。3月份證監(jiān)會宣布 IPO在審企業(yè)需更新財務數(shù)據,暫停審核流程。
5月改革后再重啟:5月14日,證監(jiān)會發(fā)布 99號文,配套修訂 《證券發(fā)行與承銷管理辦法》,在老股轉讓限制、定價約束機制、市值配售等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制度優(yōu)化。6月份,新股重新啟動申購。
改革之后,監(jiān)管要求若發(fā)行價市盈率高于行業(yè)平均水平,發(fā)行人應明示風險,新股定價回歸理性。2014年1-3月新股首發(fā)平均市盈率為25.0,4-12月降至21.1,而同期所屬行業(yè)市盈率由32.5升至39.1。2014年至2015年6月,A股總體破發(fā)率持續(xù)下行,新股實際破發(fā)率低于1%,顯著區(qū)別于其他時期。
IPO重啟之時,市場比較流行的觀點是大量企業(yè)集中上市,可能分流資金,造成二級市場資金“失血”現(xiàn)象。但是事實是,打新的高收益預期驅動散戶大量涌入市場,相當程度對沖掉這部分失血資金,同時成為新一輪牛市帶來增量資金來源。
打新條件助力資金持續(xù)流入。打新條件方面,投資者需要開通股票賬戶,并且在一段時間內持有一定市值的股票,持有的市值越大,可申購額度也越大。為獲取打新收益,散戶帶動增量資金集中入市。
2014-2015年期間新增的開戶數(shù)不斷上升,直到2015年7月,滬深兩市新增開戶數(shù)超過1500萬戶。在打新資金驅動下,資金與市場賺錢效應形成了正反饋。
同時期,杠桿資金規(guī)模高速增長。場內券商兩融余額創(chuàng)歷史新高,峰值達2.2萬億,以傘形信托、P2P為代表的場外配資規(guī)模也不容忽視,2015年高峰時期場外配資總規(guī)模大約在1.7-1.9萬億。杠桿資金合計約4萬億,占當時A股總市值比例約6%,占流通市值近8%。
2015年,降準降息密集落地。2015年共有4次全面降準,累計下調存款準備金率2.5個百分點;2014年底至2015年共進行5次降息,1年短期貸款利率和1年定期存款利率分別累計下調1.65和1.50個百分點。14年年底降息落地后,證券板塊率先暴漲,銀行、地產等板塊漲幅不及證券,之后補漲。
15年牛市終結于杠桿資金撤出。高杠桿推升金融系統(tǒng)性風險,15年以來監(jiān)管嚴查以傘形信托為代表的場外配資,并對兩融業(yè)務規(guī)則進行調整。
隨著杠桿資金撤出,股市大幅調整,上證指數(shù)由5000點之上回落至3000點左右,短短半年時間內跌幅達44%。15年年底,美聯(lián)儲加息和此前的加息預期加速了市場流動性枯竭,16年年初,熔斷機制實施后連續(xù)4個交易日觸發(fā)熔斷,熔斷機制隨后暫停。
因此,14-15年牛市看似是雙降引發(fā)的“水牛”,實則是打新收益預期下的“散戶+杠桿”資金驅動的行情,以限制兩融和場外配資為轉折點,最后杠桿資金撤出引發(fā)流動性枯竭,牛熊切換。
二、2019-2020年:公募基金抱團的結構性牛市
回顧2019-2020年牛市,離不開2019年以來全球貨幣寬松的環(huán)境。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中美政策利率均處于下行周期。疫情之后全球貨幣大放水,央行通過降準、再貸款等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美聯(lián)儲開啟“無限量QE”,歐央行、日央行等也維持或加碼寬松政策。
但與14年類似,流動性寬松并非本輪牛市的直接原因。本輪行情始于2019年年初,是資管新規(guī)之后資金配置大遷移、流向公募基金帶來的結構性牛市。
2018年,為防控層層嵌套風險,資管新規(guī)開始對非標投資進行約束。信托作為銀行資金投資非標的通道功能大幅萎縮。2019-2020年過渡期內,信托公司需要進行存量整改、新增業(yè)務也受到限制,信托行業(yè)管理的資產規(guī)模尤其是融資類信托出現(xiàn)持續(xù)的下降。
非標信托規(guī)模壓降之后釋放出大量的存量資金。同時,銀行理財尋求轉型需迅速構建符合新規(guī)的投資組合。公募基金成為增量資金流入的主要方向。2019-20年,融資類信托資產規(guī)模距離峰值累計壓降約1萬億,通道類業(yè)務累計壓降3.7萬億。同時,封閉式和開放式、公募基金份額累計上升3.5萬億份,凈值增加6.1萬億。伴隨著2020年全球大放水,流動性充裕強化賺錢效應,公募基金相對吸引力進一步增加。
理財、信托資金優(yōu)先流向高收益和低風險板塊。2019-2020年,滬深300、中證500、創(chuàng)業(yè)板指累計漲幅分別為59%、47%和93%。2019年年初牛市啟動時,滬深300、創(chuàng)業(yè)板估值分別處于17%、3%分位數(shù),板塊盈利增速分別達10%、14%,因此兩者表現(xiàn)相對值占優(yōu),而中證500由于盈利增速較低、盈利彈性較弱且成分股中傳統(tǒng)周期行業(yè)占比較高,在多數(shù)時間表現(xiàn)偏弱。
2019-2021年的是公募資金驅動,因此也呈現(xiàn)出“抱團股”絕對占優(yōu)的特點。白酒、醫(yī)藥、電子、新能源等行業(yè)出現(xiàn)極致的結構行情。賺錢效應強化之下,新發(fā)行資金規(guī)模大幅擴張,新增資金繼續(xù)涌入公募的重倉股,在重倉股內部形成資金的“正反饋循環(huán)”。
2019年以來,基金前50重倉股持股市值占基金凈值比從3.6%升至2020年四季度8.8%的峰值,占基金股票投資市值比從23.8%升至32.5%。重倉股集中在食品飲料、醫(yī)藥生物、家用電器、電子等行業(yè)。
2019-2021年,滬深300漲幅有限,這一輪主要是結構性行情。2020Q2以來,以“茅50”為代表的消費、醫(yī)藥板塊領漲,2020年下半年,新能源開始崛起,“寧組合”接力“茅指數(shù)”成為新的抱團股組合。2021年初北上資金流出,2021年1月消費醫(yī)藥見頂回落,而新能源則2021年11月到2022年上半年陸續(xù)見頂。
2021年后,隨著主動權益賺錢效應逐漸喪失,抱團股潰散,牛市結束。21年一季度,以白酒、醫(yī)藥行業(yè)為代表的核心資產跌幅達5.1%、1.1%,主動基金(偏股型)的收益開始跑輸指數(shù),公募抱團出現(xiàn)頹勢,重倉股集中度轉而下行。
三、2025年:險資先行,理財、公募接力
杠桿未放量、盈利仍尋底的條件下,當前市場主要指數(shù)的底部中樞已超過3月份高點。我們在《中期策略展望——資金驅動,科技進攻》中提出:“2025年的A股市場逐漸與傳統(tǒng)宏觀因子脫鉤,其背后是增量資金驅動的邏輯在主導市場”。
對比本輪資金驅動行情與前幾輪資金來源的不同,2014-2015年是散戶牛、杠桿牛,2019-2021年是公募牛,而今年是機構牛。
上半年的重要配置力量來自險資。1月22日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印發(fā)《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引導大型國有保險公司增加A股(含權益類基金)投資規(guī)模和實際比例,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費30%用于投資A股。伴隨著無風險利率持續(xù)下行的趨勢,保險預定利率也有不斷下調的預期,銀行去年以來保險銷售加速,源源不斷的資金涌入紅利類股票中安全屬性最強的銀行中。今年截至2025Q1已有3639億元險資增量資金入市,成為股市的源頭活水,且后續(xù)規(guī)模有望繼續(xù)加碼。
25年保險增量入市資金可能接近1萬億。第一,保險公司來看,按投資類型的方式來測算險資入市增量資金,假設25年壽險資金運用余額規(guī)模同比增長5%,險資對權益資產(股票+基金)投資比例繼續(xù)提升,全年累計提升2%,則今年保險母公司入市增量資金則預計約8000億左右。
第二,保險私募子公司方面,三批試點規(guī)??傆?220億元,第一批(500億元),后續(xù)批次包括資金總額1720億元,構成中長期維度的增量資金來源。
下半年,銀行理財和公募有望成為接力險資的重要邊際力量。
理財方面,低利率環(huán)境下,純債產品預期收益過低或將推動理財資金風險偏好被動提升,銀行理財投向權益類規(guī)模有望擴張。假設2025年理財產品投資資產延續(xù)增速為10%,權益占比對標2020-2021年水平(3.27%-4.75%),則增量資金約3268-5848億元。
今年以來,主動權益基金重新出現(xiàn)相對吸引力,主動權益基金規(guī)模企穩(wěn)。復盤來看,23-24年兩年權益走勢較弱,主動權益收益不及被動型和債基,主動權益基金規(guī)模下降,被動規(guī)模大幅上升,一度超過主動。25年上半年偏股混合收益中位數(shù)達15%,主動權益吸引力再現(xiàn),主動權益基金規(guī)模企穩(wěn),二季度略有上行。
假設25年基金資產凈值增速為近三年平均值(8.7%),賺錢效應下基金投向股票占比相比24年增加1個百分點,則2025年基金投向權益增量資金約9000多億。
資管新規(guī)落地后,融資類、通道類信托規(guī)模壓降,2020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改革、股票市場結構性牛市(2019-2021年),信托公司加速向標品業(yè)務轉型,投向股票和基金的規(guī)模和占比回升。2025年,在股市賺錢效應驅動下,假設信托余額增速為近三年平均增速(14.6%),股票+基金投資占比回升至2021年水平(6.7%),2025年信托入市增量資金或將達到6000億。
總結來看,2025年主要類型機構預計帶來3萬億增量資金入市。目前資金面的邏輯僅僅演進到機構驅動、配置驅動,賺錢效應帶來的資金共振還沒開始出現(xiàn)。因此我們認為下半年A股的上行趨勢還將延續(xù)。
全年資金增量測算如下表所示:
盈虧同源,每輪牛市資金驅動的起點和終點都來自同一主體。每次資金驅動主體的差別造就了市場格局的差異。2025年因機構配置驅動的增量資金是新的拐點,主動管理的黃金時代再次到來。2014-2015年是個股牛;2019-2021年是重倉股牛,2025年主動管理創(chuàng)造的Alpha將是低利率時代之下資產端增厚收益的稀缺資源。
風險提示:數(shù)據估算統(tǒng)計偏差、國內外宏觀環(huán)境變化,信息更新不及時等。
報告信息
證券研究報告:勢來不可擋:細數(shù)2014年至今每一輪資金驅動的始與末
報告對外發(fā)布時間:2025年7月20日
報告發(fā)布機構:中泰證券研究所
參與人員信息:
林莎|SAC編號:S0740525060004|郵箱:linsha@zts.com.cn
張可迎(聯(lián)系人)|郵箱:zhangky04@zts.com.cn
重要說明
《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通過微信訂閱號制作的本資料僅面向中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yè)投資者,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中泰證券研究所發(fā)布的研究報告為準。若您非中泰證券客戶中的專業(yè)投資者,為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請勿訂閱、接受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任何信息。
因本訂閱號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煩請諒解!中泰證券不會因為關注、收到或閱讀本訂閱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中泰證券的客戶。感謝您給與的理解與配合,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本訂閱號為中泰證券固收團隊設立的。本訂閱號不是中泰證券固收團隊研究報告的發(fā)布平臺,所載的資料均摘自中泰證券研究所已經發(fā)布的研究報告或對已經發(fā)布報告的后續(xù)解讀。若因報告的摘編而產生的歧義,應以報告發(fā)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為準。請注意,本資料僅代表報告發(fā)布當日的判斷,相關的研究觀點可根據中泰證券后續(xù)發(fā)布的研究報告在不發(fā)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本訂閱號不承擔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義務,后續(xù)更新信息請以中泰證券正式發(fā)布的研究報告為為準。
本訂閱號所載的資料、工具、意見、信息及推測僅提供給客戶作參考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中泰證券及相關研究團隊不就本訂閱號推送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任何訂閱人不應憑借本訂閱號推送信息進行具體操作,訂閱人應自主作出投資決策并自行承擔所有投資風險。在任何情況下,中泰證券及相關研究團隊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訂閱號推送信息所引起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中泰證券及相關內容提供方保留對本訂閱號所載內容的一切法律權利,未經書面授權,任何人或機構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轉載或者復制本訂閱號推送信息。若征得本公司同意進行引用、轉發(fā)的,需在允許的范圍內使用,并注明出處為“中泰證券研究所”,且不得對內容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jié)和修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