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父親這個角色的起點。不少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和成為新媽媽相比,當上新爸爸似乎是一件相對輕松的事。新爸爸既不用承擔生理上的痛楚和風險,也不用24小時陪著孩子。而且,嬰兒天生就更“黏”媽媽,他對父親的情感需求,乍一看并不是很強。然而,在戴蒙德看來,這種表面上的“輕松”,正是新爸爸們面臨的第一大挑戰(zhàn)。因為從懷孕開始,小家庭里的二人關(guān)系,就開始朝“三角關(guān)系”演變。許多新爸爸對這種變化很不適應。妻子懷胎十月,他們雖然能幫一點忙,但也有一種淪為配角的尷尬心理。等孩子生下來,兩歲以前,和母親幾乎是“共生體”。做父親的又會有一點微妙的嫉妒,覺得妻子的愛被分走了,自己還得適應生活方式的變化,內(nèi)心很別扭。
這個時候,新爸爸們該怎么辦呢?是臨時抱佛腳,學習幼教知識嗎?戴蒙德不這樣想。他給的建議,是讓父親們退后一步,轉(zhuǎn)型為“守護者”。因為在孩子的嬰兒階段,父母面臨的考驗其實是相通的。母親也會焦慮,也會煩躁,也需要丈夫做出支持和撫慰。丈夫不需要刻意多做什么,打好“輔助”,讓妻子能心無掛礙地投入到育兒中,就夠了。另外,嬰兒和媽媽更親近,也是客觀現(xiàn)象,爸爸們不用急著去表現(xiàn)。
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的時候,家庭內(nèi)部的“三角關(guān)系”,迎來了新的變化和調(diào)整。在這個階段,男孩們開始觀察和模仿自己的父親,他們會和父親一起洗澡、一起上廁所,看著爸爸刮胡子、打領(lǐng)帶。孩子的性別意識也逐漸萌發(fā)了。小男孩會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無論我跟媽媽有多親密,我和她就是不一樣?!贝髅傻轮v,這個轉(zhuǎn)變非常關(guān)鍵。隨著性別意識的萌發(fā),男孩跟媽媽的關(guān)系,開始從共生走向獨立。而他學習做男性的第一步,就是模仿自己的父親。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感到興奮和刺激,也時不時會有困惑和恐懼。要是處理不好這種變化,負面影響會很大。
有一回,戴蒙德在他的心理診所,接待了一個叫賽斯的吉他手。賽斯7歲時,父母就離異了,他跟著父親過。這位父親非常自戀,脾氣也很暴躁,后來又結(jié)了兩次婚,依然以失敗告終。每一回他都對兒子說:“都是那些女人的錯,你要小心女人?!辟愃沟哪赣H則是另一個極端。她一方面溺愛兒子,另一方面動輒就數(shù)落其他男性的種種不是。
戴蒙德發(fā)現(xiàn),賽斯的這些經(jīng)歷,給他帶來了好幾個層次的痛苦。首先,他好像一直沒有長大,人到中年了,還在拼命尋找一個精神上的“父親”。其次,賽斯一直有強烈的自卑感和羞恥感。他的行為舉止非?!盃攤儍骸?,但私下卻告訴戴蒙德,自己從5歲開始,就非??謶中愿窭镪幦岣行缘囊幻?,覺得那是“娘娘腔”,是可恥的。因此,他會刻意壓抑自己感性的一面,做出一些夸張的舉動,讓自己看上去像個硬漢。賽斯的困境,歸根結(jié)底在于,他在成長過程中,沒有一個健康的成年男性作為榜樣。父親對女性的厭惡,使他對一切和女性氣質(zhì)類似的東西都敬而遠之。但他在內(nèi)心里,又非??释麥厝岷蛺圩o。這使他既無法面對自己,也無法面對女性。一方面,賽斯被困在了一種非常僵化的“男子氣概”里——要么你是“純爺們兒”,要么就是娘娘腔;要么強大而獨立,要么軟弱而黏人。另一方面,賽斯也不知道,健康的男女關(guān)系應該是什么樣的。
針對賽斯這個例子,戴蒙德提出了一條忠告:在男孩的幼年期,好父親的標準,首先是要有健康的性別意識。他在內(nèi)心要尊重女人和女性氣質(zhì)。他要引導自己的兒子,告訴他:對男性來說,陽剛、堅強、獨立當然是很好的品質(zhì),但男性也需要溫柔、體貼,要有同理心。另外,男性也會渴望關(guān)愛,也會有軟弱的時候,這不是什么可恥的事情。換句話說,“男性氣質(zhì)”的內(nèi)核,應當是柔韌且安全的。
為什么戴蒙德要強調(diào)這一點呢?因為對一個3歲的小男孩來說,在他之前的生命經(jīng)驗里,“被愛”就等于和媽媽在一起。現(xiàn)在,他需要從母親的世界里獨立出去,當然會恐懼和害怕。這個時候,假如他的父親溫柔體貼,有同理心,男孩就會發(fā)現(xiàn):離開了母親,自己依然是被愛著的。父親和母親雖然性別不同,但具備某些相似的品格。假如這位父親還尊重母親,能夠經(jīng)營良好的夫妻關(guān)系,那么男孩還會進一步意識到:“雖然我變得越來越獨立,但媽媽還會繼續(xù)愛我。因為爸爸就是一個被媽媽愛著的、獨立的人?!边@層理解,會成為他日后獨立生活的安全感基礎。
在健康的性別意識的基礎上,父親還有更多事情要教給男孩。戴蒙德著重強調(diào)了兩點,一是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更具體地說,是用語言來表達情緒,使內(nèi)心盡快恢復寧靜。關(guān)于這一點,戴蒙德舉了一個例子。羅尼是一個10歲的小男孩,在棒球隊里做接球手。一場比賽結(jié)束后,所有人都離場了。但羅尼拒絕退場,他一直在強調(diào):剛剛的最后一球,對手出界了,不是好球,自己的球隊應該再打一個回合。羅尼的爸爸是怎么做的呢?他等了一段時間,然后對兒子說:“兒子,輸了一場比分咬得這么緊的比賽,真是不好受。你可以生氣,我理解你很生氣。但我想說,在贏你的人面前發(fā)飆,真的不好看。他們贏了就是贏了,贏家需要得到尊重,這就是我們說的體育精神。好了,我們現(xiàn)在回家。你回家生氣沒問題,但現(xiàn)在,我需要你冷靜下來?!?/p>
最開始聽到爸爸的話時,羅尼并沒有反應。但幾分鐘之后,他還是跟著爸爸回家了。他開始明白,有一個詞叫做“體育精神”。這個詞和這種精神,實際上是在教他:在何時何地表達強烈的情緒才會恰當,才能不失尊嚴。戴蒙德強調(diào)的第二件事,是教會孩子接受失敗和弱點。男孩在童年階段,總會崇拜自己的父親;做父親的呢,也很享受這種崇拜,有時難免產(chǎn)生“偶像包袱”,不愿讓孩子看到自己不光鮮的一面。但戴蒙德指出,孩子能認識到父親的不完美,比把他看成是全能英雄,要重要得多。因為如果父親不愿承認自己有缺點,就等于在告訴兒子:男人不能有弱點和局限,更不能示弱!這種父親帶出來的男孩,在潛意識里會維持一種“全能錯覺”。這就是大男子主義的心理基礎。這種心態(tài)會讓許多男孩受困于一種限制感,這種限制感,只允許他們?nèi)プ鲎约阂呀?jīng)很擅長的事情。
有一回,戴蒙德給女兒的籃球隊做教練。那個時候,他的兒子只有8歲,在場邊觀戰(zhàn)。比賽打到關(guān)鍵時刻,裁判做出了一個明顯的誤判,戴蒙德當時就炸了。裁判看到他的過激反應,給了他一個技術(shù)犯規(guī),讓對方罰球。正是因為這記罰球,戴蒙德的隊伍輸?shù)袅吮荣?。開車回家的路上,全家人都笑話戴蒙德當時反應太大,把局面搞得不可收拾。戴蒙德也坦率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并不是什么籃球?qū)<遥氨憩F(xiàn)得過于自大了。這么做的結(jié)果是什么呢?他發(fā)現(xiàn),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更近了。時至今日,每當戴蒙德發(fā)脾氣時,兒子依然會用開玩笑的口吻,調(diào)侃他說:“老爸,你還當自己是個心理學家嗎?”
戴蒙德講,一個好的父親,一方面要敢于承認自己的局限性,承認自己也會犯錯誤。另一方面,他也要在兒子遭遇失敗的時候,繼續(xù)支持兒子,而不是冷嘲熱諷,落井下石。只要能做到這兩點,兒子就能在面對困難和挫敗時,保持信心甚至驕傲。以這種方式教育兒子的父親,就是在允許兒子做一個可以犯錯的正常人。這種正常人,敢于表達自己情感上的脆弱;而且因為沒有“完美偶像”的包袱,他會更樂于面對身體和智力上的種種挑戰(zhàn)。
那在這個階段,父親們自己,又能有什么收獲呢?戴蒙德認為,他們會變得更有同情心,更懂得理解他人,也更愿意與他人合作。過去積累的人格特質(zhì),在學做父親的過程中,會得到重新整合。整合的東西越多,作為個人,也會感受到更大的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