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月詠幻】
《南京照相館》正在熱映,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到來之際,這部展現(xiàn)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的電影,注定帶有強烈的話題性。
電影上映后,不僅在中國國內(nèi)頗受關注,日本也有新聞報道。25日上映當天,相關報道一發(fā)出便引起了日本右翼的強烈抗議。當然,這幫人的說辭還是老一套,諸如“南京大屠殺不存在”、“30萬人人數(shù)造假”等,這些都是幾十年前就常見的論調(diào)。
起初,這還只能解釋為是日本右翼針對南京話題常見的回應操作,但后來,7月30日該新聞在日本全網(wǎng)就“查無此文”了。
上圖是雅虎新聞的鏈接,雖能搜到,但點進去已看不到原文。
目前,為數(shù)不多能看到的新聞轉載中,也已找不到那篇原新聞里的圖片素材。
這不禁讓人產(chǎn)生疑問:這部電影究竟做了什么,竟讓日本方面如此破防,將絕大多數(shù)相關新聞刪除?
經(jīng)過一番思考,我得出了結論:
《南京照相館》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第一部如此犀利且真實地揭露日本軍隊暴行的電影,其角度更是前所未有:它還原了歷史現(xiàn)實中的日本人和日本軍隊,讓人感受到強烈的真實感——真實,在當下十分可貴,因為日本右翼從根本上否認了這些歷史的真實存在。
真實感擊穿日本社會長期掩蓋的虛偽神經(jīng)
在探討《南京照相館》的真實感之前,我們先聊聊一類老生常談、卻缺乏真實感的文藝創(chuàng)作——抗日神劇。
抗日神劇不僅被國內(nèi)網(wǎng)友當作笑話,日本甚至有人專門出書,對其進行解說和逐幀調(diào)侃。恰好,筆者手頭就有這本書,下面給大家展示一二。
從封面腰封就能看出,作者直言這些劇完全無視時代背景,稱不上是反日宣傳,簡直就是段子合集。對于書中提到的每一部劇,作者都制作了詳細的人物角色關系表和劇情走向圖。介紹完劇情后,作者會截取劇中的槽點鏡頭,并配上自己的解說。
在日本人看來,抗日神劇基本上就是搞笑的,毫無真實感,甚至感覺中國人只是拿他們當工具人。如此一來,親中的日本人,對此付之一笑;而仇中的日本右翼,更不會將其當回事,反而成了他們的把柄。
日本作者直接以“喜劇”和“爆笑”為標題,采訪了出演抗日神劇的演員。 出處:Daily新潮
日本作家?guī)r田宇伯曾在一場采訪中指出,中國長期以來的“抗日神劇”實際上早已變成了一種“爆笑娛樂劇”,其核心吸引力不在于歷史,而在于視覺奇觀和敘事荒誕。
他提到,很多劇集中,中國軍人飛檐走壁、“空手撕鬼子”,日本兵則幾乎成了供人擊打的背景板——角色臉譜化,歷史被娛樂化,一切為了制造爽感。在抗日敘事的名義下,這些劇往往還“夾帶私貨”,加入戀愛、制服誘惑、同性暗示甚至情色場景,借“政治正確”之殼逃過審查。這些劇之所以在日本社會引不起憤怒,是因為它們“太假了”,反而削弱了本應引發(fā)嚴肅反思的歷史暴力。
在這樣的交流環(huán)境下,即便中國人想讓更多普通日本人了解這段歷史,但前有日本國內(nèi)右翼的阻撓,后有抗日神劇的“助攻”,也很難以真實視角看待這些歷史。
也正因如此,當《南京照相館》以冷靜、克制的方式呈現(xiàn)侵略者與被害者時,擊穿了長久以來日本社會習慣的心理防線。這部電影沒有將歷史奇觀化,而是讓人直視歷史的具體面孔——這是比夸張劇情更令人不安的現(xiàn)實。
筆者觀看《南京照相館》時,由于熟悉日語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日本人,因此有種恍惚之感——劇中日本演員的表現(xiàn)力、臺詞功底,以及營造出的日本人真實氛圍,仿佛都在告訴筆者:這些人不是抗日神劇中的紙片日本人,而是真實的日本人。而那些臺詞對白、演員的日語水平,乃至一些神態(tài)和動作,都在強烈地敲擊著筆者腦中的紅線:這些是真實的日本人所為,歷史上的暴行只會比電影來得更加殘酷和血腥。
同時,電影以戰(zhàn)火中的小人物為核心,所有主角都有各自的立場和故事,他們臨時搭伙在照相館里,特別容易讓國內(nèi)觀眾產(chǎn)生共鳴。無論是小老板、小郵差、藝術家、拖家?guī)Э诘囊患易?,還是給日本人當翻譯試圖保護其他同胞的“漢奸”,都能讓觀眾找到代入感。
而這便是這部影片最妙的地方:無論你代入哪個人的視角,都可能在某個時候被日本人“背刺”。換言之,只要你不反抗,選擇妥協(xié)和投降,侵略者只會把你吃干抹凈。
筆者作為熟悉日本文化和語言的人,最容易不自覺代入的就是那個當翻譯的男人。而當主角團在照相館中說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讓”時,筆者也恍惚憶起年少時就一直懷揣的愿景:若有戰(zhàn),我會為祖國在宣傳戰(zhàn)場上成為插入日本人后背的“尖刀”,以他們自己最熟悉的語言,成為他們戰(zhàn)場中的夢魘。
電影直到最后,也沒有過往抗日影視中的“爆炸+咆哮+復仇”,只是“目擊+記錄+壓抑”,但足以獲得觀眾的認可和掌聲。
“刪、洗、抵”早已成為日本右翼的常規(guī)操作
實際上,早在戰(zhàn)爭時期,日本右翼就已通過政治、媒體和教材,系統(tǒng)性地淡化乃至否認侵華戰(zhàn)爭罪行,此后更是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消失歷史”的敘事。
在昭和時期,自1936年內(nèi)閣情報局設立,到一系列新聞法規(guī)強化,日本通過法律授權與行政指導,對戰(zhàn)時媒體實行全面控制。任何涉及南京大屠殺、731部隊暴行或平民傷亡的報道,都會被審查、刪除或進行軟化渲染。即便是外國記者拍攝的現(xiàn)場,也會因“不利軍事形象”被封鎖。媒體報道僅呈現(xiàn)與官方政治意圖一致的敘述。這點在電影里也有所展現(xiàn),而這也正是日本右翼后期利用的“歷史清場”機制的制度起點。
到了現(xiàn)代,日本右翼成立了“新歷史教科書制作會”,以“自由主義史觀”為旗幟,主張?zhí)娲白耘笆酚^”,用強調(diào)價值觀與領土主張的方式淡化侵略史。不過,其所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雖然在2001年獲文部科學省檢定通過,但在日本全國中學的采納率僅約0.05%。
教材中對南京大虐殺、731部隊、“慰安婦”等關鍵歷史事實的記述十分薄弱,迎合民族主義敘事,引發(fā)學界與社會廣泛批評。包括大江健三郎在內(nèi)的17位名人公開發(fā)函抗議,其后還引發(fā)諸如杉并區(qū)教材爭議等激烈辯論。
日本右翼不僅通過制度、教材和審查機制切割真實性,以塑造符合其政治目的的歷史觀,還通過掌控媒體渠道,編織了一張洗白自己黑歷史的信息網(wǎng)絡。
比如“日本文化頻道-櫻”,自2004年成立至今,逐步成為右翼宣傳陣地。該頻道由水島總等人發(fā)起,節(jié)目內(nèi)容多為美化日本戰(zhàn)爭行為、否認南京大屠殺及“慰安婦”事件,借助紀錄片與評論節(jié)目不斷強化其所謂“自衛(wèi)戰(zhàn)爭”“民族復興”的敘事框架。雖然該頻道曾因商業(yè)考量暫停衛(wèi)星播出,但其節(jié)目核心陣營迅速遷移至互聯(lián)網(wǎng),成為“網(wǎng)絡右翼”的內(nèi)容基地。
從教科書、政壇到媒體、出版市場,日本右翼通過制度性壓制、言論操控和歷史重寫,使“真實的歷史”始終處于邊緣化狀態(tài)。而電影《南京照相館》的出現(xiàn),無疑沖破了這種壓制——它直面歷史,無法被刪改,這種真實的力量正是日本右翼緊張避諱的關鍵所在。
結語
倘若《南京照相館》所呈現(xiàn)的“真實”真的令人心生恐懼,那我們不禁要追問:一個國家、一群人,為何如此懼怕直面自己的過往?
當歷史作品不再是為了渲染仇恨,而是冷靜地展現(xiàn)“殺戮是如何發(fā)生的”“人是如何被制度裹挾的”,那么它的意義便已超越了民族立場。
我們追求的不是復仇,而是銘記——銘記歷史是如何崩塌的,銘記人性是如何走向黑暗的,銘記那30萬個無法喊出“為什么”的悲慘瞬間。
我們不想對歷史保持沉默,更不愿成為日本右翼的共謀。
本文系觀察者網(wǎng)獨家稿件,文章內(nèi)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wǎng)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