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企鵝吃喝指南
要說每年七八月份最香最火的食材,云南的野生菌絕對有一席之地。
即便吃菌見小人的新聞屢見不鮮,依然擋不住全國人民對它的熱情——小到路邊的云南菜小館子,大到各路菜系的貴價餐廳,都在出菌子季菜譜;生鮮平臺上,各種菌子也占據(jù)時令菜C位。
菌子大火這么多年,吃法似乎都不外乎菌子火鍋和辣炒菌子這兩樣。前者一鍋菌子怎么燉都是一個味,后者則是大椒蒜片豬油三件套,香歸香,卻很難體現(xiàn)每一種菌子的獨特性。
但如果跑到云南的老饕朋友圈里看看 ,就會發(fā)現(xiàn),菌子季展現(xiàn)出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豐盛畫風(fēng)——
比如這一鍋牛奶雞樅煮魚,用魚骨和甜筍熬出奶白甜湯,將雞樅的山野鮮甜直接拉滿,喝到人肚皮滾圓也不舍得丟碗。
還有這香到頭暈?zāi)垦5?strong>見手青燒肉,一改常見的薄切辣炒,改刀厚切大塊和土豬肉一同燉煮,肥厚菌子吸收豬肉的香氣和油脂,還保留脆韌口感,肥肉入口即化有飽滿菌香……
吃得人啞口無言,只能低頭干飯。
這一期我們請來一位常駐云南的菌子發(fā)燒友,請她講講幾種最好吃的菌子都有什么挑選門道,云南人又開發(fā)了那些不為人知的寶藏吃法?有什么菌子做得出神入化的小眾餐廳,值得專門前往?
即便我們從前逛過菌子菜市場,上山也摘過菌子,讀完這篇,也仿佛又重新認識了一遍菌子,又想飛云南了……
01 干巴菌:菌中之王香氣濃烈
干巴菌,應(yīng)該是如今價格最昂貴的野生菌,一公斤的售價高達四位數(shù),即使如此,很多云南人依然趨之若鶩,稱之為野生菌之王,因為香氣實在霸道又獨特。
汪曾祺在《菌小譜》中寫:“干巴菌是菌子,但有陳年宣威火腿香味,寧波油浸糟白魚鲞香味、蘇州風(fēng)雞香味、南京鴨胗肝香味,且雜有松毛清香氣息?!?/p>
但這股異香轉(zhuǎn)瞬即逝,因為它的保質(zhì)期很短。新鮮干巴菌的顏色灰白帶點淡黃,夾雜松針和森林的味道,最佳食用方式就是掰下一塊生吃,直觀感受森林氣息。
一旦摘下以后,干巴菌會迅速“黑化”,至36小時以后,顏色會完全變黑。流動到市場上的干巴菌,顏色幾乎都已經(jīng)偏黑了 。
此外干巴菌的產(chǎn)量低,生長周期也長,這是它身價昂貴的核心原因。
同一個菌窩,一個菌季能多次長出雞樅菌或牛肝菌,但干巴菌只有一次,如果要長到足夠大,生長周期可以長達一兩個月。
很多尋菌人看到幼年的干巴菌,會小心翼翼再藏起來,等它慢慢長大。
對于干巴菌,最常見的吃法還是加蒜片和青椒爆炒,但畢竟它價格昂貴,炒一點兒兩三筷子吃完不過癮,炒多了錢包又捂不住。
于是聰明的昆明人就發(fā)明了干巴菌炒飯。九成米飯一成菌,飯多米少,但絲毫不影響干巴菌的香氣,反而讓便宜的白米也有滋有味起來。
即便下菌不多,一份干巴菌炒飯還是要賣到200左右一份,可見其有多金貴!
更老饕的吃法是涼拌干巴菌。
把干巴菌稍微焯水后,和青紅椒一起涼拌,風(fēng)味比炒出來的干巴菌更加清新飽滿,純純白米飯殺手,比炒飯更加純粹(更貴),也更適合夏天。
云南人為了能夠一整年都能吃到干巴菌,也會將干巴菌炒制后油封起來,日常拿出來拌飯拌面或者做烘焙。
此外還想推薦一枚干巴菌恰巴塔,是昆明面包店Funni小火車的7月限定。
用了viron面粉匹配干巴菌的香氣,面包體本身自帶甜香,小米辣干巴菌給的量恰到好處,吃起來香香甜甜辣辣,太過癮了!
美中不足是老板堅決不快遞面包,只有到昆明小程序下單,可以讓老板復(fù)烤好后,坐在店門口慢慢咀嚼。
02 牛肝菌家族:危險迷人巨美味
因為危險又美味,如今名氣最大的野生菌,一定就是牛肝菌了。它的種類最豐富、做法最多樣,顏色毒性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全世界約有1300種牛肝菌,云南就有226種以上。
市面上最常見的幾種野生牛肝菌,我們按毒性大小大致排序如下:
紅蔥牛肝菌(就是大名鼎鼎的見手青的一種)>白蔥牛肝菌(粉牛肝菌)>野生黑牛肝菌>美味牛肝菌>黃牛肝菌(黃癩頭,無毒可生吃)。
以上分別是紅蔥與白蔥、白蔥牛肝菌、黑牛肝(貓眼菌)、美味牛肝菌、黃牛肝菌
當(dāng)然,一些品種還可以細分。比如黑牛肝菌就包含這種深色的黑牛肝,毒性可能會超過見手青。
如果從風(fēng)味角度來排序,簡單概括就是:毒性越強,菌香越濃郁;毒性越弱,吃起來越甜美。
此外口感也有顯著差異,所以針對每一種牛肝菌,云南人都會賦予他們相應(yīng)的做法。
比如毒性最弱的黃牛肝菌,味道香甜可以生吃,不過與大蔥一起翻炒才是老饕吃法。
兩者都是甜美卦,一同翻炒后,黃牛肝菌出落得嫩滑如羊肝,再疊加上大蔥的清脆,十分美妙。
牛肝菌燜飯這道經(jīng)典菜式,用白蔥牛肝菌才是最佳選擇。
白蔥香氣濃郁,又沒有見手青毒性強,放在燴飯中,香氣會貫穿在米飯之中,能讓你最大程度感受到牛肝菌的獨特菌香。
此外,白蔥的口感也很獨特,嚼起來肥美脆爽,與燴飯的彈糯形成有趣的呼應(yīng)。
至于見手青,作為一種特殊的牛肝菌,值得單獨講講。
大名鼎鼎的見手青,在云南從南到北都有生長,但懂行的老饕才知道,不同產(chǎn)區(qū)的見手青,風(fēng)味和價格有很大差異。
普遍來說,往南、且海拔低的地方,空氣濕度大,菌子水份更足、個頭更大。同時,菌子干物質(zhì)含量也會相對低一些,一般認為毒性也低,炒個7、8分鐘就可以吃了。
而氣候濕寒、海拔更高的地區(qū)長出的見手青,香氣會更盛放,至少需要炒15-20分鐘以上。
見手青的鮮美,很難用語言形容,那是一種讓人上癮的濃郁芳香。
而這股香氣一定要用大量的動物油脂才能完全托舉,所以油脂爆炒,就是見手青就適宜的做法。
昆明的老牌菌子餐廳,都會以豬油和香油混合,加入老品種花椒葉和干辣椒一同爆炒。這樣炒出來的見手青香氣爆炸,連盤底的油都能拌上幾碗白米飯。
還有一種在昆明已經(jīng)失傳的特別吃法,見手青燒肉,如今在臨滄還能找到!
同樣是以大量豬油油脂激發(fā)見手青的鮮美,而且這種做法的見手青,因為要燉煮,能切得更大更厚。
菌子不斷吸收豬肉的香氣和油脂,菌香也會更盛放。
在臨滄當(dāng)?shù)?,見手青又被稱作“玉麥青”。臨滄的壹庭嘉筵和生態(tài)營養(yǎng)園都能吃到這道“玉麥青燒肉”。
經(jīng)過長時間的燜煮,豬肉的肥肉部分已經(jīng)完全燒至化口,吸收了飽滿的菌香,入口洶涌。
而見手青還能保持著脆韌的口感,除了醬油和一點兒香料混合出的鹵香外,菌香更是蓬勃而出,吃的人頭暈?zāi)垦!?/p>
更夸張的是,你吞下的這份見手青的侵略性香氣,甚至?xí)谏眢w中繼續(xù)蓬勃,接下來24小時的廁所中會頻繁出現(xiàn)……
03 雞樅菌:清甜鮮靈似固體雞湯
同樣是清鮮風(fēng)格的菌子,雞樅在云南人心中的地位遠超松茸。明代《玉堂蕓記》:“菌之美者,滇之雞樅為第一?!?/p>
它味道鮮甜,不需要任何重口調(diào)味,若是生吃或蒸制,可以直觀感受其細嫩,清炒又能吃到一份獨特的清脆口感。
但很多人不知道:雞樅不似干巴菌是單一品種,而是一類菌的統(tǒng)稱。目前已知的雞樅有20多種,形態(tài)上就有很大差異。
你們看,左邊是最大的黃皮雞樅,右邊最小的雞樅花。
風(fēng)味和價格也完全不同。
單朵生長的黑帽和白帽雞樅更細嫩清甜,價格最高;火把雞樅肉質(zhì)有一定韌性,價格就低點,常被用來炸雞樅油;在臨滄還看到過單朵生長的黃皮雞樅,價格還不及便宜的火把雞樅。
圖源網(wǎng)絡(luò)。雞樅生長的柄尾部分和白蟻窩相連,有些是一個白蟻窩長出一叢雞樅,有些是一個白蟻窩只長一朵獨雞樅的,獨雞樅更為少見。
因為味美、無毒、量大,所以一到菌子季,各個餐廳都會做雞樅。
新鮮的雞樅清炒最常見,只要放豬油青椒,帶出雞樅的鮮甜和脆爽,是家常之上的鮮美。
花點兒功夫的餐廳,會細細撕好雞樅,和火腿一起混合蒸制,蒸出鮮美的汁水,湯汁自帶脂香與咸鮮。
也吃到過和荷葉蔬菜一起清蒸的做法,搭配一份版納喃咪蘸醬,能感受到更清爽的菌甜。
不過最驚艷的做法,還是這一鍋在臨滄吃到的牛奶雞樅煮魚。
將現(xiàn)殺的泉水羅非魚熬制成奶湯,再加當(dāng)季的思茅甜筍和雞樅同煮。湯里有魚的濃鮮、雞樅的清甜,還有甜筍的山野清新,口感厚重滑爽,讓人喝到難以停口。
突然理解了阿城關(guān)于雞樅煮湯的描述:“我懷疑這種菌里含有什么物質(zhì),能完全麻痹我們腦里面下視丘中的拒食中樞,所以才會喝到脹死還想喝?!?/strong>
羅非魚肉搭配了另外一道糊辣腐乳的蘸水,又是這鍋料理的另一番美好。
04 奶漿菌:會流汁的菌香頂流
聽名字很juicy對吧,實際奶漿菌的口感異常干柴。它的“奶漿”不是因為口感,而是因為切開后會流出白色汁水才得名。這種汁水含有豐富的七元醇,又白又黏,甚至可以用來合成橡膠。
同時它也是奶漿菌的香氣來源,那種濃郁的醇香如異軍突起,放在一眾野生菌中也算強勢。
如果被煮進湯鍋中,屬于深藏功與名的選手,可以賦予雞湯強烈的香氣,但吃起來卻如同嚼“濕木頭”一般,難以下咽。
外地人不清楚奶漿菌的正確打開方式,所以這一菌香頂流鮮少被人知曉,其實云南人自有一套烹調(diào)妙招。
奶漿菌最好吃的做法,就是把它們切成大小如同肉沫一般的細碎顆粒翻炒,如此,就像是肉臊子被炒干一般,化干柴為干香,極為下飯。
更升級一步的做法是制成炒飯,吃過很多餐廳的螺絲椒奶漿菌炒飯,但依然覺得昆明的白姐燒烤最厲害。
如果說價格昂貴的干巴菌炒飯,還是飯和菌分離的狀態(tài),那么白姐的奶漿菌炒飯就是飯中有菌,菌中有飯,大家難分彼此。
奶漿菌切得比米粒還小,翻炒的過程中,干柴細小的顆粒如粉末般爬上粒粒分明的米飯。入口菌香混合炒出的鑊氣,腦內(nèi)直接爆出二次元的蘑菇云香氣炸彈。
此外,肉眼可見奶漿菌至少占到炒飯總量的30%以上。螺絲椒混合小米辣也一起被切的細細的,辛辣和清新并進,是炒飯中的點睛之筆。
05 青頭菌:滑嫩肥潤的可愛綠傘
青頭菌,綠色的外表多少讓外地人有點害怕。實際上,它的學(xué)名叫變綠紅菇,不僅無毒,自帶汁水,也是非常好吃的菌子。
新鮮的青頭菌柔和甜美,屬于蒸、炒、燒、煮皆宜的萬能品種。但本地人尤其喜歡用它燒+燴,青頭菌自帶的汁水滑滑潤潤,如同一層剛剛好的勾芡般爽滑。
聽著百搭,實際上對烹飪技術(shù)要求很高。一旦辣椒大小和火候不對勁,那菌子、辣椒和湯汁三者無法同時入口,口感分離,就很難真切體會青頭菌的魅力。
沅·在湖邊這家餐廳的“會澤開花洋芋燴青頭菌”,是教科書級別的好吃。
利用了青頭菌本身的鮮甜湯汁,讓菌子湯汁滲透土豆泥,再用土豆泥重新將青頭菌包裹起來。一來二去,青頭菌的魅力被封得嚴嚴實實。
螺絲椒、小米辣和大蒜切得細致,辛香鮮辣,沖破菌香和油脂的圍攻。這道菜也是值得怒配三碗白米飯。
06 大紅菌:艷麗無毒的甜味炸彈
真正的紅傘傘,白桿桿!
大紅菌雖然看似艷麗,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它是“益壽菇”,“味清、性溫、開胃、止瀉、解毒、溫補?!辈粌H無毒,還解毒。
相比上面提到的幾種野生菌,大紅菌不僅生長周期慢,其生長地也在更偏僻的深山密林中,更難采摘,所以集市上也更難看到它的蹤跡。
上個月特意跑到臨滄的深山里撿大紅菌,在全副武裝的情況下,僅10分鐘還被蚊子咬了近50個大包。
但它的風(fēng)味值得我付出這般艱辛。精品大紅菌菌肉肥厚,菌香溫和,帶有更高揚的甜味,適合與雞鴨排骨一起燉湯,湯色呈現(xiàn)清紅色,喝起來如同放了冰糖一般清甜。
普洱人對大紅菌尤其執(zhí)著,在當(dāng)?shù)厣踔帘环Q為“雞肉菌”。
如果不想這么費事,也可以去昆明的銀生食府。他們在昆明做了26年普洱菜,這個季節(jié)一定要去試試這鍋“大紅菌燉隔界雞”。
選雞講究,湯頭清紅,喝起來略微有一點兒黏唇感,甘甜無比。記得配上紅米干一起,嗦粉喝湯,米香溫柔,太舒服了。
07 谷熟菌:低調(diào)包容,風(fēng)味百搭
谷熟菌,是市場上十分常見一種野生菌。因為有一點兒銅銹綠色附著在菌子上,所以又叫“銅綠菌”。
雖然是云南本地的主力品種之一,但我對它以前印象就是:口感略干柴,香氣也平庸,和前面的菌子比實在沒什么特色,勝在不貴。
直到后來在沅·在湖邊這家餐廳吃到“木姜子炒谷熟菌”,才算是第一次正確打開了谷熟菌的大門!
這道菜里,木姜子占了十足的上風(fēng),裹挾著谷熟菌不甚突出的菌香,兩者協(xié)同并進,不爭不搶,反倒是平衡又有特色。
如果換做其他菌子,要么木姜子會搶了柔和菌子的甜,要么強烈霸道的菌香又無法和木姜子達成配合。
所以谷熟菌并非不好吃,而是需要一味強勢香氣的食材,一同入菜。
它和其他菌子不同,低調(diào)包容,能做到不搶其他特色調(diào)味,又給調(diào)味本身加分。后來讀到其他書中寫炒谷熟菌,也可以加韭菜或者云南調(diào)味的韭菜花辣醬時,似乎就明白了谷熟菌的食用方式。
08 其余雜菌:五顏六色隨便炒
市場上其他小小的、沒什么香氣特點的菌子,被云南人統(tǒng)稱為雜菌。
常見的雜菌諸如雞油菌、皮條菌、掃把菌,買回家一般就是隨便炒炒,或者被餐廳扔進湯鍋中一鍋煮。
雜菌有很多,其中唯獨雞油菌能夠在口感上更甚一籌,也是賣到云南市場以外最多的雜菌,這里值得單獨拎出來多說兩句。
新鮮的雞油菌是橙黃色的,聞起來有股杏子般的水果香氣。若是直接炒制,菌朵雖然柔滑芬芳,但菌桿偏硬,整體口感就不會太好。
最合適的做法是用帶油脂的湯,稍微多燴制一會兒,等到菌桿整體吸飽油脂及湯汁,口感就會飽滿起來,咬下去也會有雞油一般的湯汁滲出。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多種野生菌煮成的菌湯中,一定會有雞油菌的影子,且法餐中也常見奶油和香草燴制的雞油菌,燴至菌體飽滿。
我曾在翠府吃到一道火腿雞油菌高湯煮豆腐,用火腿吊制的高湯咸鮮醇厚,既有雞油菌的清新甜美,又有老豆腐的扎實豆香,耐人尋味。
09 松茸:最國際化的名貴菌種
把松茸放在最后來講,是因為不能免俗其名氣盛大,但是講真,云南人不太愛吃松茸。
這真不是凡爾賽,因為早年的云南人并不欣賞松茸特殊的松林香氣,反而更寵愛形態(tài)上有三分相似的雞樅,甚至把松茸稱作“臭雞樅”。
反倒是日本人發(fā)揮出了松茸的美味又輸送回國內(nèi),于是新云南人又重新接受了這一國際化的菌子。
松茸的最佳產(chǎn)地是迪慶香格里拉,其中海拔3500米往上產(chǎn)出的價格最為昂貴,因為環(huán)境純凈無污染,那股獨特的松林泥土清香就更突出。
要說松茸的吃法,日本人是真的很懂。茶碗蒸、土瓶蒸,或是烤松茸,都能很好保留香氣。
喜歡松茸的朋友到了云南,就應(yīng)該趁著松茸香氣最澎湃的時候,去好的餐廳吃松茸刺身。
有趣的是,云南人還會把松茸做成gelato,價格也更為平易近人。
在昆明本地冰淇淋店HeyOh,吃到一杯松茸gelato,冰冰涼涼和吃松茸刺身一樣清爽,但奶香能激發(fā)出了多一分菌香。
野生菌雖好吃,大家食用還是得謹慎:
菌子雖分有毒的和無毒的,每個人吃菌子也會有個體差異,即使大家同在一桌吃野生菌,也常有單人中毒的事件發(fā)生。
我們探索野生菌和食用野生菌,最后還是回歸敬畏之心,切忌隨意采摘食用,一定要去正規(guī)餐廳品嘗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