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被填滿的不是胃,
而是你的心
有人說,吃,是我們從出生,就自帶的安撫自己的技能。
比如說剛出生的小嬰兒哭鬧的時候,嘴里如果有奶嘴,或是媽媽的乳房,就會馬上安靜下來。
因為這樣,會讓嬰兒找回熟悉和安全的感覺。
即便是成年后,我們也會不自覺地使用這種方式,我的朋友晶晶就是這樣。
她每次和伴侶大吵一架后,總會跑去火鍋店胡吃海喝。
熱氣騰騰的紅油和清湯,食物撲通撲通地下鍋,把一塊塊肥牛撈出來,再沾上喜歡的蘸料,放入口的瞬間,在舌尖炸裂出來的鮮美。
這些酣暢淋漓、大快朵頤的時刻,都能讓晶晶忘掉和伴侶吵架的種種難過委屈。
好像每次肚子只要能被食物填滿,心里也不會再有空蕩蕩的感覺。
直到有一天她吃完飯后開始疼痛難忍,上吐下瀉,吃什么吐什么,甚至吐出了黃疸水。
去了醫(yī)院她才發(fā)現是飲食不規(guī)律,吃太多油膩辛辣的食物引發(fā)的急性腸胃炎。
本想著用吃來彌補自己的晶晶,卻被食物反噬,身體也跟著變得千瘡百孔。
成年的我們無法再像小孩子一樣,吃飽了就能真正地滿足和開心。
腸胃無法消化的情緒,會像身體無法容納的異物一樣被吐出來,反噬到身體上。
看見食欲背后的需求
武老師說過:
“當我們的精神力量虛弱時,總會下意識地想吃東西,其實是想強大自己的內在力量,卻往往越吃越胖,越吃越虛?!?/p>
傷心難過時的暴飲暴食,讓我們常常胃漲、反酸;壓力之下不規(guī)律的飲食,讓我們更容易胃痛、胃潰瘍。
心理上的“痛”擴散到了身體上的“疼”,問題不僅沒有被解決,反而讓身體也跟著變得虛弱。
當吃不用再額外負擔情緒上的壓力時,當我們愿意坦然面對自己的脆弱和需求時,才是真正對自己好的開始。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tài)之間有著強烈的聯系,一個人的飲食方式反映了我們自身的態(tài)度心境、情緒壓力、內在需求。
你的飲食習慣背后又藏著什么樣的情緒需求?
你的飲食風格會暗示你走向怎樣的人生故事發(fā)展?
如何調節(jié)才能找到負面情緒真正的出口?
我們以具身認知學說為基礎,結合愛麗絲·穆塞爾斯的“食物與執(zhí)念”研究,朵琳·芙秋的“食物與情緒”研究,以及戴維森的情緒風格理論,研發(fā)出【食欲需求測試】。
根據不同的飲食節(jié)奏和偏好,不同的來源驅動,食欲滿足的方式和程度的不同……
劃分了24種飲食風格類型, 幫你了解自己,看見飲食習慣背后的心理需求。
當你開始真正懂自己,才是好好愛自己的開始。
全新測評,重磅上市!
29.9元,測一測你的食欲需求
識別二維碼,立即測試
- 適測人群 -
1.在飲食方面有困擾,無法好好吃飯的人
2.想了解自己飲食與情緒狀態(tài)關系的人
3.食欲過分旺盛或是缺乏食欲的人
- 報告內容 -
一、食欲畫像
二、食欲故事
三、食欲需求
全新測評,重磅上市!
29.9元,測一測你的食欲需求
識別二維碼,立即測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