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看儒學精神,都強調其德性主義。儒家重視修德,所謂“以德治國”是也。殊不知,從孔子以來,注重事功也是儒家老傳統(tǒng),尤其是對于評價領袖人物而言,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yè),具有關鍵意義。
《論語·憲問》提到子貢、子路質疑管仲的道德品格。二人的理由是,管仲與召忽輔佐公子糾,公子糾在爭奪齊國君位中失敗被殺,召忽死難,管仲卻轉身去輔佐公子小白?!肮苤俜侨收邭e?”孔子堅定地回答說,“如其仁,如其仁”??鬃拥睦碛墒?,“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薄肮苤傧嗷腹灾T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孔子的著眼點就是管仲幫助齊桓公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業(yè),保護了華夏文化以及包括他在內的民眾的福祉。
孔子而下,儒家追求修齊治平,雖然孟子、荀子有重視道義和重視禮治的分別,但是任何時候都不要否定事功(民生福祉)在儒家治國理論中的目的性意義。
《資治通鑒》收錄了子思(孔子嫡孫)的一些故事。子思向衛(wèi)侯推薦將軍茍變,其才能可以帶領戰(zhàn)車500乘。春秋戰(zhàn)國的戰(zhàn)車一乘,最多可以帶兵70余人。能夠指揮500輛戰(zhàn)車、數(shù)萬大軍的,必然是大將??墒牵l(wèi)侯連忙解釋說,茍變誠然有軍事才能,但是品行有瑕疵。他曾經在征收賦稅的時候,白吃了人家兩顆雞蛋,所以廢而不用。子思對此大不以為然,說了一段很有名的話:“夫圣人之官人,猶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故杞梓連抱而有數(shù)尺之朽,良工不棄。今君處戰(zhàn)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于鄰國也?!保ā顿Y治通鑒》卷一)
子思的話道出了兩點道理。第一,選拔人才要取其長,容其短。唐太宗就說過,人之行能(才能、品行),未必兼?zhèn)?。第二,現(xiàn)在是非常時期,大爭之世,對于急需人才,更應該有包容心。茍變雖然曾吃了民家兩個雞蛋,畢竟是不可多得的將才,應該用其長才。反對在用人問題上有道德潔癖。這種思想也是從事功上立論的。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則是對于諸子百家的整合,本質是“霸王道雜之”,或者叫儒表法里、德主刑輔。南宋朱熹批評時論“舍治心修身而喜事功”,批評陳亮“義利雙行王伯(霸)并用之說”,未必摸到了儒家的真諦。
儒家在德性主義的同時,也強調事功,即所謂修齊治平。如果說修、齊追求內在的德性,那么治國、平天下無疑就是建功立業(yè),造福于民。到了宋儒,就叫做“內圣外王”(語出《莊子》)。宋代特別是南宋士人“得君行道”思想(參見《朱熹的歷史世界》),分明就流露出對于功業(yè)的無限向往。但是,理學家與實干家還是不一樣。著名浙東事功學派代表人物陳亮(1143-1194)曾經與朱熹往復辯難,分歧并不小??梢?,研究宋代的事功學派的理論與實踐,仍然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細節(jié)研究。
◎本文原載于《中華讀書報》(作者:張國剛),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