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項研究,結論讓人十分揪心。
大概意思是:
那些第一次受到欺負后,沒有采取正確處理方式的孩子,在后續(xù)的成長中,受到欺凌的概率會更大。
甚至說,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可怕的是,只要孩子開始集體生活,那么就相當于進入了一個“小型社會”。
無論是言語上的攻擊,還是行為上的挑釁,可能時有發(fā)生。
那么問題來了,當孩子回家告訴家長說:“媽媽,有人欺負我”,你會怎么回應呢?
有的人也許會立刻追問細節(jié),并且準備追究到底。
而有的人可能不以為意,覺得小孩子不過是“小打小鬧”罷了。
但我想說的是,不同的回答,會產生不同的結局。
甚至如同一把刻刀,無形中雕琢著孩子未來的模樣。
01.2種回答,2種結局
家長對待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求助”,所給出的回應,往往會在某一天,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長成孩子性格里的樹,人生里的路。
對應到被欺負這件事情上,也是如此。
一般來說,家長比較普遍的回應方式,有兩種。
①第一種:不以為意型
有一些家長,面對孩子求助,會輕描淡寫、不咸不淡的扔下一句話。
比如,“你不理他,專心學習”。
比如,“咋不欺負別人呢,就欺負你”?
再比如,“他欺負你,你也欺負他啊”。
但無論是上述哪一種,都如同在孩子心上潑了一瓢冷水。
讓他覺得自己的痛苦不值一提,父母并非是可靠的依賴。
久而久之,委屈與無助在心底發(fā)酵,孩子可能變得沉默退縮,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甚至會慢慢將其引向歧途,步入極端。
就像我之前看到過的一個案例。
有個小男孩,上小學時被別人欺負,回到家后就告訴了自己的媽媽。
結果媽媽回應說:“他打你,你也打他啊”。
從那以后,曾經乖巧懂事的小男孩,變得狠辣無畏,每天都抽煙喝酒,打架斗毆。
到最后,甚至干起了小偷小摸的勾當,初中沒上完,就因為故意傷人,以及搶劫鈴鐺入獄。
說起來,也讓人五味雜陳。
而這,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父母的不作為,孩子無人可信任,從而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
要么逆來順受,讓他變得自卑怯懦,要么在沉默中積累憤怒,最終用極端方式爆發(fā)。
②第二種:重視溝通型
咱們換個畫面。
如果孩子遭受欺負后回家求助,家長能夠第一時間俯下身子,和孩子耐心溫柔的溝通和詢問。
那么首先,孩子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是可以被接納和感受到的。
其次,孩子會明白,無論發(fā)生什么,爸爸媽媽都會站在自己這邊,和自己一起面對。
而且最重要的是,根據心理學中的“安全型依戀”理論指出:
當孩子確信自己的需求能夠被重視時,他會更有勇氣探索世界,也更有能力處理沖突。
這種“被接住”的安全感,會成為他人生中最堅實的后盾。
他不會因為一次嘲笑就否定自己,也不會因為一次沖突就封閉內心。
更不會因為害怕父母無視自己,而默默承受傷害。
而這,終將會讓孩子朝著一條正確的航向而慢慢成長。
所以說,不同的回答,往往會造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02.孩子求助,家長的正確做法分5步
當孩子說“有人欺負我”時,家長的回應需要共情+引導雙管齊下。
具體可以分為5步:
第一步:先共情,再追問。
不要急著去判斷到底是誰的錯,而是說“聽起來你很委屈、生氣,愿意和媽媽說下發(fā)生了什么嗎”?
當家長能看得到孩子的情緒,孩子才愿意打開話匣子與你傾訴。
第二步:用細節(jié)確認事實。
一般來說,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可能表達能力有限,描述也會比較模糊。
那么作為家長,就可以溫和的追問一些細節(jié)。
比如,你們當時在玩什么游戲?他是用手輕輕拍你,還是用力推你?
只有通過細節(jié)確認事實,才能避免先入為主。
也才能幫孩子理清“是開玩笑,還是真欺負”。
第三步:教孩子表達邊界。
通常情況下,教孩子“表達邊界”,往往是應對“欺凌事件”的有力方式。
因為只要可以大聲喊出“我不喜歡這樣”的表達,至少會給那些“欺凌者”一種“我可不好惹”的意思。
從而他們就算想要欺負,也會再三權衡和掂量。
所以作為家長,可以在家里通過角色扮演,讓孩子學會拒絕和表達自己的心聲。
第四步:根據情況選擇解決方式。
如果是輕微的一些碰撞,或者是偶發(fā)的矛盾,那么通過讓孩子正面表達心聲,以及學會拒絕等方式,就足以應對這樣的“危機”。
但如果事態(tài)已經上升到“習慣性事件”、反復發(fā)生,那么就勢必要引起更全方位的重視。
比如,家長要先安撫孩子情緒,充當他們背后的底氣。
然后,主動聯系老師和對方家長,明確態(tài)度,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案。
只有讓欺凌者知道自己的犯錯代價足夠大,他們才會有所收斂和忌憚。
第五步:持續(xù)關注,強化安全感。
事后幾天,要對孩子持續(xù)關注,可以不經意的問:“今天和小朋友玩的開心嗎”?
通過這些,讓孩子知道“被欺負”不是終點,父母的關心與愛從未離開。
其實,網上一些比較惡劣的欺凌事件,除了欺凌者的跋扈囂張、無法無天之外。
最可怕的是,孩子最初面對欺凌,而無人重視的困境。
所以,當孩子第一次說出“有人欺負我”,那不是麻煩的開始,而是他向你伸出的、求救的手。
你接住的,不僅是孩子當下的委屈,更是他未來面對世界的底氣。
他會知道,無論多難,總有一個港灣愿意為他停留。
他會相信,自己的感受值得被重視,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改變處境。
最后,愿每位父母都能用智慧與愛,在孩子心中筑起那座永不陷落的堡壘。
而這,終將成為孩子面對世間冷暖的底氣。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