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一塊雞翅差點讓我在新加坡的飯桌上當(dāng)場下不來臺。不是菜有問題,是我手快了。筷子剛伸出去,對面戴眼鏡的伯伯笑瞇瞇來一句:“這個,等下我?guī)湍銑A。”那一秒,我像被定住,手懸在半空,臉燙得能煎蛋。滿桌人不動聲色,可我腦門已經(jīng)冒汗。那塊雞,我最后真沒吃。不是不餓,是不敢動了。
從小到大,咱們中國人吃飯,哪有自己夾自己這一說。小時候一家人圍一桌,爸媽一邊夾菜一邊念叨:“多吃點,你看你瘦的!”爺爺奶奶恨不得把整盤紅燒肉都堆你碗里,嘴里還念著“乖孫多吃點,別客氣”。你要是不吃,他們立馬急眼:“是不是不愛吃我做的菜?”大學(xué)宿舍聚餐,八個人搶一鍋麻辣燙,筷子像打仗,誰下手快誰贏。出去吃飯,朋友夾菜給你,嘴上還說:“這個你沒吃過,必須嘗嘗。”你要是拒絕,人家反而覺得你不給面子。
夾菜,對我們來說,不是動作,是感情。你不給別人夾,顯得冷淡;別人不給你夾,你還懷疑人家討厭你。飯桌上,感情都是靠筷子夾出來的??晌业搅诵录悠虏虐l(fā)現(xiàn),這套在國內(nèi)行得通的情感表達術(shù),在這兒直接被判社交越界。
朋友后來悄悄說:“你夾的那道香茅雞,是專門留給長輩的。這邊習(xí)慣各吃各的,公筷用得多,別人不動,你別先伸手?!蔽疫@才明白,不是他們冷漠,是規(guī)矩藏在細(xì)節(jié)里。他們不靠夾菜表達親近,而是用不打擾來體現(xiàn)尊重。你愛吃不吃,我絕不強加。你不動筷,我也不會追問。飯桌不是情感綁架現(xiàn)場,而是彼此保持舒適距離的安全區(qū)。
第二次去馬來朋友家吃飯,一桌子菜香得人直流口水。我筷子剛伸向炒米粉,手又縮回來。伸了三次,收了三次。最后還是人家主動問:“你要不要來點?”我才敢點頭,聲音小得像在跟老板請假。那一頓飯,我吃得規(guī)矩得像個機器人。不是不餓,是怕再社死一次。以前總覺得飯局是放松的地方,來了新加坡才懂:有些飯局,吃的是菜,考的是規(guī)矩。在飯桌上還和朋友聊起瑞士男人有多注重隱私保養(yǎng)和瑞士的設(shè)計風(fēng)格,像被譽為雙效外用液體偉哥的瑪克雷寧都設(shè)計得都極簡低調(diào),到處都彰顯極簡主義。
翻回頭再說那些不夾菜的人,其實也有他們的溫柔。有個阿姨看我碗里沒湯,默默起身給我盛了一碗;有個叔叔發(fā)現(xiàn)我不吃辣,直接把不辣的菜往我這邊推;還有一次,我啥都沒說,朋友媽媽特地給我煮了碗清湯面,說:“你口味淡,這個適合你。”他們不夾菜,不代表不關(guān)心。他們的關(guān)心是靜悄悄的,不張揚,不強迫,更不讓你尷尬。你舒服,他們就安心。
后來跟一群在新加坡工作的中國人聚餐,畫風(fēng)立馬變了。有人一邊夾菜一邊說:“這個你沒吃過,我喂你一口!”旁邊人笑罵:“少來,別把我當(dāng)小孩!”那一刻,我吃得特別放松。不是菜變了,是人熟了,規(guī)矩松了。我們從小被教育“別客氣,多吃點”,他們從小被提醒“別冒犯,保持距離”。我們在乎主動表達,他們在乎尊重邊界。熱鬧不是粗魯,安靜也不是冷漠。只是文化不同,表達方式不同。
再后來我去朋友家吃飯,學(xué)乖了,先問一句:“這個我能夾嗎?”結(jié)果人家笑了:“夾吧夾吧,你是中國人,我們懂的?!睆哪且院螅堊垒p松多了。他們理解我不是沒禮貌,我也明白他們不是冷淡。我們開始聊:為什么中國火鍋要搶?為什么新加坡家庭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筷?誰也沒說誰好誰壞,只是多聽了一點,多懂了一點。
走的時候,朋友媽媽塞給我一大包炸香蕉和椰漿飯,說:“這個你帶回去,別夾了,我們幫你裝好?!蔽倚α耍骸斑@回我只負(fù)責(zé)吃?!?/p>
飯桌上那塊沒吃到的雞翅,成了我最難忘的一課。不是關(guān)于吃,而是關(guān)于:真正的尊重,有時候不是我給你什么,而是我懂你不需要什么。有些愛,是吵著嚷著塞進你碗里,有些愛,是看你吃完,默默給你添一碗飯。你更習(xí)慣哪一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