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quán)轉(zhuǎn)自:天賦一餅(ID:tf1bing),作者:黛西
隊友搬磚的公司是德國一家大集團,近兩年至少裁員了三波。
先是鼓勵自愿離職,然后分配給每個部門裁員比例,后來強制縮減工時(變相降薪),最近又因為痛失一個大訂單,開始了新一輪裁員,我們認識的幾個共同朋友都受到了影響。
還有我留學認識的一個學長朋友,第一次食堂打飯還是他帶我去的,最近聊起來得知,他們公司也在裁員,他從去年失業(yè)到現(xiàn)在,還沒有找到合適的下家。
憑我對他的了解,我相信不是能力或努力問題。所以是因為選擇錯了嗎?畢竟都說選擇大于努力。
我覺得也不是。
他上學選擇了工科,畢業(yè)后選擇了大廠當工程師,這些“選擇”本身沒啥問題。
但今天這個時代,世道早就變了,“選對”已經(jīng)不能一勞永逸了,今天聊個5毛錢的吧。
不是選擇決定命運,
而是“可選項”決定命運
選擇大于努力,我覺得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只是很多人過度解讀了,高估了選擇的重要性。
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往往不是你在某個人生節(jié)點選擇了什么,而是你在每個人生節(jié)點手里有多少選項。
跟朋友聊天中得知,他找工作僅限于汽車行業(yè)的某個細分技術(shù)專長,非這個不做。也不是傲嬌,是因為他除了這個,別的做不了,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沒有給自己拓展別的“可選項”。
行業(yè)環(huán)境好的時候,專才是很搶手的。大環(huán)境不景氣的時候,手里沒有其他牌可出,就非常被動了。
張雪峰說過一句肺腑之言:普通家庭成績一般的女孩,就不要報金融了,除非你能豁得出去。
說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作為金融女我感觸很深,有的同學在學校里好像很普通,跟我們差不多混日子,但出校門了,才發(fā)現(xiàn)人家是另一個階層的人。
他們畢業(yè)后的順風順水,不是因為更聰明更有天賦,而是擁有更多人脈,資源,機會——這些也可以稱做“可選項”。
不是抱怨不公平,這些“可選項”是人家父母甚至爺爺幾輩人,多年闖蕩打拼積累下來的。
不止是金融行業(yè)這樣,幾乎所有行業(yè),不會因為兩人做了同樣的選擇,就意味著命運的齒輪朝著一個方向轉(zhuǎn)了。
就像你看別人打出了一對7,你跟了一對8,覺得這把跟他不相上下。
但其實人家手里還攥著大小王和四個2,而你手里最大牌就是倆J一個K,怎么跟人家玩?
家境是我們沒法選擇的,但是,很多“可選項”是我們可以為自己爭取的。
這些“可選項”,往往是一些通用的底層能力。
比如一個人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共情能力,以及一些短期內(nèi)看不到回報的東西,比如誠信資本,閱讀量,人脈等等。
所以糾結(jié)要不要換工作、要不要轉(zhuǎn)行、選哪個專業(yè)、去這個公司還是那個公司,其實意義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因為無論你選了什么,很可能都會“殊途同歸”,兩條線在遙遠的未來相交在一個點上。
真正可以改命的,是一個人手里“可選項”的多少。
當你的手里的“可選項”足夠多,你才真正擁有了選擇權(quán)。
尋找屬于自己的杠桿
如果你覺得自己一直非常努力,但成長速度很慢,可能是因為只是用“蠻力”。
而聰明人都很會利用杠桿。
我身邊就有一個典型例子,餅餅以前的一個興趣班老師,是個95后中國姑娘。
她課后跟我聊天中,無意得知我是博主,拉著我聊了半個小時,盤問我關于做自媒體的種種細節(jié)。
我記得她當時跟我說,她把每周四下午的課停掉了,這樣可以拿出一整塊兒時間,專心研究做自媒體。
轉(zhuǎn)眼兩年過去了,餅餅的那個興趣班已經(jīng)放棄了,但那個老師的自媒體賬號,已經(jīng)做得很不錯了。
她以前找生源,只能通過線上平臺發(fā)廣告,平臺還要抽走相當高的分成。
現(xiàn)在借助自媒體這個杠桿,賺的每一分錢都進了自己兜里,生源從四面八方涌來,最大困擾是學生太多,課排不過來。
其實論能力和背景,和她水平相當?shù)娜艘膊皇菦]有,但她有一個其他老師沒有的意識,就是尋找杠桿,利用杠桿加持自己的核心能力。
有人可能說,自媒體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起來,而且我也不是給自己攬業(yè)務,我就是一打工人,不至于為了這個破班,鬧這么大動靜兒。
確實,不是說讓每個人都去做自媒體,杠桿不限于此。
對上班族來說,一個很好用杠桿就是AI工具。
琢磨一下,哪些流程化高、重復性強、可編碼的工作內(nèi)容,可以借助AI工具來優(yōu)化,提升效率。
省下的時間,做一些可以讓你“被看見”的事,發(fā)展一些可以給你更多“可選項”的底層能力。
三、換跑道的能力
未來太多變了,沒有人能保證一個選擇就能吃一輩子。
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AI時代這個周期可能要縮短到“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真正能在“亂局”中走得遠,走得穩(wěn)的人,往往不是某個領域的專才,而是可以把自己的技能絲滑遷移到新領域的人。
我認識一些在大廠叱咤多年的中年人,做到了令人羨慕的位置,可一旦公司倒閉或被裁員,他們很難找到合適的新賽道。
原因就在于,他們的能力“粘”在了行業(yè)里,缺乏跨界遷移的通用能力。
而在今天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這種“粘性”只會更危險。
遷移能力說白了,就是你的能力組合要足夠靈活,足夠“輕”,能帶著走,拼著用,可以適應新的局面,而不是被局面限定。
以前大家都在琢磨,怎么在一條賽道里跑贏別人。
現(xiàn)在更重要的是,學會把能力遷移到新賽道上,甚至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賽道。
過去是三十年一個周期,現(xiàn)在是三年一個風口,恨不得一年一場行業(yè)地震。
所以啊,哎,我也不知道所以什么了。
總之,不用為眼前的“錯選”過度焦慮和自責。
這個時代,早就不是在考驗誰選對了,而是看誰的手里選項多,誰能靈活遷移自己的能力。
你們覺得呢?
本文轉(zhuǎn)自公眾號「天賦一餅」,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作者。
作者:黛西,旅居德國16年的高知媽媽,慕尼黑工大本碩畢業(yè),公眾號「天賦一餅」創(chuàng)始人,主張“松弛養(yǎng)娃,活出自己”,數(shù)百萬媽媽的靈魂嘴替。
來源:公眾號「天賦一餅」,黛西六年原創(chuàng)地,幫父母洞悉兒童心理,探討兒童社交力培養(yǎng),幫孩子建立高自尊體系,收獲受益一生的“軟實力”,歡迎關注。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