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宣判了!
曾被業(yè)界譽為“WiFi之王”的技術天才,面色蒼白地站在被告席上,在他做出違法犯罪的決定時,他的人生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徹徹底底的敗筆。
他本來是華為高管,年薪600萬,按道理來說應該是無數人心中的人生贏家,但誰能想到,他卻擁有美國公民身份,帶領13人策劃了一場技術泄密案。
如今,他終于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無數人直呼“大快人心”。
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在華為內部,他又是如何叛變的呢?
華為高管竊密
張琨的履歷堪稱“完美”,北大本科畢業(yè)后,他先后獲得中科院微電子碩士和美國密歇根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雙碩士學位。
2005年加入高通后,他憑借在WiFi領域的突出貢獻,榮獲“最佳技術獎”,成為行業(yè)內炙手可熱的專家。
2011年,已經加入美國國籍的張琨以“技術專家”身份回國,加入華為海思。
在華為,他從普通工程師一路晉升至21級資深主管,年薪超過600萬元,主導研發(fā)的WiFi芯片全球出貨量數十億顆,被譽為“WiFi之王”。
但這位頭頂光環(huán)的技術精英,卻在2020年底悄然蛻變。
當時,華為正面臨美國制裁的巨大壓力,海思芯片研發(fā)舉步維艱,張琨敏銳地察覺到,自主研發(fā)的漫長周期和巨大風險,與資本追捧的“速成神話”形成鮮明對比。
而他手中掌握的華為WiFi6/7核心技術,成為他眼中“快速成功”的捷徑。
2020年底,張琨開始精心布局。
他首先拉攏前同事劉某,以期權和三倍薪資為誘餌,挖來顧某、周某等三名核心技術人員,而后這個小團隊迅速擴散,通過“整編制挖角”,將華為海思WiFi芯片研發(fā)的射頻、SoC、算法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骨干成員納入麾下。
到2021年尊湃成立時,公司60%的員工來自華為海思,其中部分人甚至在未離職的情況下,白天在華為打卡上班,晚上潛入尊湃實驗室調試竊取的技術,上演了現實版的“無間道”。
為了將華為的核心技術帶出公司,張琨團隊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他們將電路圖、算法代碼等資料拆分成小于10MB的壓縮包,通過私人郵箱分批發(fā)送,用智能手表藍牙傳輸數據,再偽裝成開源項目上傳至私有服務器,更有甚者,直接手抄代碼、拍攝屏幕,將機密信息像搬家般帶出華為園區(qū)。
這些看似原始的手段,卻精準地繞過了華為的安防系統(tǒng),畢竟再嚴密的防火墻也防不住“內部人”的背叛。
張琨竊密的過程異常順利,尊湃憑借“前華為技術總監(jiān)”的光環(huán)和團隊的“豪華陣容”,尊湃迅速成為資本寵兒。
那么,他真的會一直保持順利嗎?被發(fā)現后他又得到了什么樣的懲罰?
法律的懲治
2022年5月至2023年1月,公司估值從5億元飆升至10億元,小米、高榕資本等知名機構紛紛入局。
張琨對外宣稱,尊湃的WiFi6芯片研發(fā)速度比華為快30%,并擁有多項專利。
然而,這些“創(chuàng)新成果”背后,是對華為技術的像素級復刻,司法鑒定顯示,尊湃芯片的40個關鍵技術點與華為商業(yè)秘密的重合率超過90%,甚至直接套用華為的內部測試向量驗證性能。
2022年11月,尊湃推出第一版芯片后,立即刪除原始數據以銷毀證據,2023年4月量產前,他們緊急更換員工手機、清理辦公設備,企圖抹去所有犯罪痕跡。
但他們低估了華為的反制決心,早在尊湃成立初期,華為就通過加密日志和權限記錄鎖定了泄密路徑,并在2023年7月申請訴前財產保全,凍結尊湃及關聯公司9500萬元資產,徹底掐斷了其資金鏈。
2023年4月,上海警方聯合江蘇警方展開突襲,查扣7臺存有侵權技術的服務器,凍結賬戶資產9965萬元,抓獲14名核心涉案人員。
經過兩年的深入調查,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于2025年7月作出一審判決,張琨因主導竊密、組建團隊、推動技術落地,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罰金300萬元,禁止從事芯片行業(yè)5年。
其余13名涉案人員分別獲刑1至5年,全案累計罰金1350萬元,創(chuàng)下國內芯片領域商業(yè)秘密侵權案的最重紀錄。
這起案件中,法院首次將“技術密點重合率90%”作為定罪核心依據,徹底堵死了“抄襲擦邊球”的后路,對張琨的行業(yè)禁入處罰,更是向所有技術從業(yè)者敲響警鐘,背叛技術倫理終將葬送職業(yè)生涯。
天才墮落的代價
張琨的墮落并非孤例,但無數案例都共同揭示一個殘酷的現實,天賦不等于靠譜,光環(huán)下的道德失守,終將讓所有成就化為泡影。
將目光重新聚焦到科技行業(yè),臺積電2nm芯片技術遭日本企業(yè)竊取的丑聞,與張琨案形成鮮明呼應。
核心技術始終是全球競爭的焦點,任何試圖通過“拿來主義”走捷徑的行為,最終都將付出慘重代價。
正如董明珠在張琨案后所言,“格力不用海歸派”的背后,是企業(yè)對人才信任的深刻反思,當資本只追逐“高增長”而忽視技術來源的合法性,當從業(yè)者將底線視為彈簧,整個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生態(tài)都將岌岌可危。
張琨案的14名涉案人員中,多數是華為培養(yǎng)多年的技術骨干,他們的背叛折射出行業(yè)“捷徑思維”的毒瘤。
在芯片這種需要長期攻堅的領域,試圖用竊取替代研發(fā),不僅是對企業(yè)的背叛,更是對國家科技自立戰(zhàn)略的傷害。
華為在WiFi6/7上投入的9億元研發(fā)資金,凝聚著數千名工程師的心血,而張琨團伙的行為,可能讓這些努力付諸東流,削弱中國在全球技術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
行業(yè)的破局之路,需要法律、企業(yè)和行業(yè)的共同努力。
法律層面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讓違法成本遠超收益,而企業(yè)也需強化技術防護和人才管理,像華為那樣建立“技術黑匣子”和加密日志溯源體系。
結語
張琨這位曾經的技術天才,用六年牢獄為自己的貪婪買單。
在科技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核心技術是買不來、偷不走的,只能靠腳踏實地的研發(fā)。
華為的“技術黑匣子”和法律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為知識產權保護筑起了堅實壁壘,但真正的防線,還是在于每個從業(yè)者心中的道德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