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覺得這場會談,特朗普會占盡上風,普京得灰頭土臉地接受條件。結果完全反了過來。
看似被動赴約的普京反而拿到了想要的東西,信心滿滿的特朗普卻在鏡頭前一臉凝重,步履蹣跚地登上空軍一號。更巧的是,普京專機輪子剛碰到地面,俄境內就接連發(fā)生爆炸襲擊。
澤連斯基到底作何打算?這場爆炸襲擊該如何收場?
作者-常
180分鐘"白談"一場,普京為什么笑著回家
8月15日,美俄首腦會晤會本打算持續(xù)6個小時,結果只用了一半時間就草草收場。沒有聯(lián)合聲明,沒有簽字儀式,甚至連一頓飯都沒留下來吃。
特朗普和普京就像兩個談崩了生意的商人,匆匆告別,各自登上專機離開。從表面看,這場會談徹底失敗了。
但細心的觀察者發(fā)現(xiàn)了蹊蹺之處。
會談結束后不久,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由于雙方會談"非常順利",他將暫時擱置對俄羅斯實施進一步制裁的計劃。
這就是普京拿到的"大禮包"。要知道,美國可是聯(lián)合制裁俄羅斯的帶頭大哥,連俄羅斯的廉價能源都不要了。
現(xiàn)在特朗普主動釋放善意,無疑是在幫助俄羅斯破解外交僵局。對于被制裁了三年多的俄羅斯來說,這比任何?;饏f(xié)議都更有實際價值。
更關鍵的是,普京敢來赴約,本身就說明底氣十足。
在烏東戰(zhàn)場上,俄軍的攻勢越來越猛。僅8月12日一天,俄羅斯軍隊就控制了110平方公里的烏克蘭土地。
目前俄羅斯已經完全控制了盧甘斯克州,并占據頓涅茨克、扎波羅熱、赫爾松三州約70%的領土。說白了,這場仗什么時候停,主動權都在俄羅斯手里攥著。
沒人搭理的烏克蘭,一把火燒出存在感
然而,就在大國精心計算得失的時候,一個被排除在談判桌外的角色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不滿。
普京的專機剛一落地,噩耗就傳來了。當?shù)貢r間8月16日,俄羅斯梁贊州火藥廠突發(fā)爆炸,造成11人死亡,130多人受傷。
這家工廠承擔著俄軍約15%的炮彈和炸藥供應,爆炸后相關彈藥的短期產能下降了30%。對于正在前線作戰(zhàn)的俄軍來說,這無疑是一記重創(chuàng)。
幾乎同時,薩馬拉州的一處煉油設施也遭到了烏克蘭無人機襲擊。
這個煉油廠占俄羅斯原油加工總量的8%,起火后造成區(qū)域成品油供應出現(xiàn)5%-10%的缺口。更要命的是,薩馬拉距離烏克蘭邊境超過700公里,這一遠程打擊標志著烏軍無人機戰(zhàn)術的重大升級。
時機如此微妙,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烏克蘭的精心安排。畢竟,在美俄歐三方談判的關鍵時刻,被踢出牌桌的烏克蘭只能用這種方式提醒世界:我還在這兒呢。
烏克蘭的憤怒,不是一夜之間爆發(fā)的。
早在會談前夕,烏克蘭副防長哈列夫就在基輔放過狠話:"任何繞開烏克蘭的安排,都是危險的。"澤連斯基也向白宮表達了希望參與會談的意愿,但被拒絕了。
所以炸火藥廠、襲煉油廠,就是烏克蘭的"發(fā)言方式"。這種被忽視的憤怒轉化為實際行動,在國際政治中并不少見。小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經常感到無力,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反擊手段。
過去一個月,烏克蘭已經連續(xù)打擊了俄羅斯6個能源目標。英國國防部的報告指出,烏軍的無人機打擊正在變得越來越戰(zhàn)略化。
這種深度打擊能力的展示,既是對俄羅斯的軍事威懾,也是對國際社會的政治表態(tài):別把我們當可有可無的棋子。
制裁這把刀鈍了,世界格局要變天
烏克蘭的一系列動作,不僅沖擊著俄羅斯的安全防線,也在俄國內引發(fā)了對此次會談價值的質疑。
《消息報》在次日社評中直言不諱:"沒有解除制裁,沒有?;饏f(xié)議,這次談判是否只是一次表演?"
有網友留言說得更直白:"我們談了三小時,換來的是炸掉的工廠和被打穿的能源線。"這種質疑聲反映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傳統(tǒng)的國際制裁機制正在失效。
對比伊朗制裁的效果就能看出端倪。2010-2015年,國際制裁讓伊朗GDP下降了20%,最終迫使其回到談判桌。但對俄制裁實施兩年多來,俄羅斯GDP只下降了2.1%。
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方面,俄羅斯的經濟韌性比預期要強。能源出口雖然受限,但通過第三方轉售等方式,俄羅斯仍能維持相當?shù)氖杖搿?/p>
另一方面,全球經濟格局的多極化趨勢讓制裁的邊際效應遞減。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為俄羅斯提供了新的合作空間,西方的經濟孤立政策難以奏效。
更關鍵的是,制裁的"回旋鏢效應"正在顯現(xiàn)。歐洲因為失去俄羅斯的廉價能源,經濟增長乏力,通脹居高不下。
據CFR的最新分析,美國的戰(zhàn)略重心正在從歐洲轉向印太地區(qū)。
這意味著美國對俄投入可能會減少,對歐洲的關注度也會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歐洲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對俄政策。
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持續(xù)上升,為俄羅斯提供了更多的外交選擇。在這個背景下,特朗普主動緩和對俄關系就顯得意味深長了。
這可能不僅僅是為了結束俄烏沖突,更是為了在中美競爭中騰出更多精力。畢竟,同時對抗中俄兩個大國,對美國來說壓力太大。
小國不想當棋子了,大國的棋還能這么下嗎
回到這次美俄會談的本質,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表面上看,這是兩個大國在談判桌上的博弈。但深層次分析,這更像是一次戰(zhàn)略成本的重新計算。
對美國來說,特朗普政府當前最迫切的想法是"止損"。對俄羅斯來說,普京的想法更像是找機會"喘口氣"。
但最讓人深思的是烏克蘭的反應。被排除在談判之外后,他們選擇用最激烈的方式提醒世界:我還在戰(zhàn)場上,我的命運不應該由別人決定。
這種現(xiàn)象在國際關系中越來越常見。小國不再甘心被動接受大國的安排,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國際關系民主化的體現(xiàn)。
想想看,過去的國際秩序中,大國說了算,小國只能聽話?,F(xiàn)在呢?技術的發(fā)展讓小國有了更多的反擊手段,全球化的深入讓大國也不得不考慮小國的感受。
烏克蘭的無人機可以打擊700公里外的目標,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信息時代的傳播速度讓任何一個小國的聲音都能迅速傳遍全球。
在這個復雜的博弈中,我們不能忽視一個最重要的群體:普通民眾。
無論是美國的納稅人、俄羅斯的士兵家屬,還是烏克蘭的平民百姓,他們才是這場沖突的真正承受者。政治家在談判桌上精打細算,但買單的永遠是普通人。
在大國博弈的宏大敘事中,我們容易忘記這些最基本的人道主義關切。和平不應該成為政治交易的籌碼,民眾的生命不應該成為戰(zhàn)略博弈的代價。
結語
這場看上去平常的外交會談,實際上折射出一個大趨勢:大國不再能簡單粗暴地主導一切,小國也不再愿意乖乖當棋子。
可以想見,今后的國際博弈會更加復雜。傳統(tǒng)的老大老二關系可能松動,新的制衡力量正在冒頭。在這個過程中,普通老百姓的聲音可別被政治家的算計給淹沒了。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