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萍展示制作的醒獅花饃
樂慶樓花饃工坊里造型各異的花饃
郝慶玲在制作壽桃花饃
八月的晉陽大地,麥香氤氳。在晉源區(qū)趙家山村郝慶玲的面塑作坊里,蒸箱開啟的瞬間,裊裊白霧升騰而起,造型精美的壽桃花饃新鮮出爐。與此同時,晉祠鎮(zhèn)樂慶樓花饃工坊內(nèi),王小萍專注地捏制著一條栩栩如生的“錦鯉”——鱗片層次分明、尾鰭舒展靈動,仿佛隨時會游動起來。兩位巧匠,共守一方水土,在揉捏搓塑的指尖韻律中,晉陽花饃的千年古韻潺潺流淌,續(xù)寫著生生不息的文化詩行。
歲序承古禮
花饃,俗稱禮饃、面花,絕非尋常點心。它是我國北方民間禮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禮器”淵源可追溯至上古金石禮器。在太原晉源區(qū),造型獨特的晉陽花饃,是當(dāng)?shù)孛袼谆顒又凶罹叩赜蛱厣亩Y品。2011年,它入選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其純樸的造型鐫刻著晉陽文化古老的印記,是古晉陽農(nóng)耕文化孕育的典型民間藝術(shù)。
晉陽花饃的生命力深深植根于民俗。“咱們晉源的花饃,可不只是填肚子的吃食,”晉陽文化民間研究會會長姚富生摩挲著一個剛出籠的壽桃花饃,深有感觸地說,“它是咱老百姓過日子的大事小情里都少不了的‘禮’!你看,添丁進口要送‘喜饃饃’,給老人祝壽得供這大壽桃,祭奠先祖要擺上福壽娃娃、蓮花饃?!崩先苏f著,眼中泛起溫暖的光,“這些饃饃里,包著的是咱晉源人世世代代最樸實的心愿?!?/p>
每逢年節(jié),造型生動的晉陽花饃總是供不應(yīng)求。它們不僅是親友間傳遞情誼的珍貴禮物,更在時光流轉(zhuǎn)中,化作晉源大地上一道獨特的文化風(fēng)景。姚富生常說:“這花饃啊,是刻在晉源人血脈里的禮數(shù),是能捧在手里、暖在心里的活態(tài)文化?!?/p>
匠心守藝魂
“老面蒸出的饃才有魂?!惫し焕?,57歲的郝慶玲用沾滿面粉的手指輕點剛出籠的作品。20余年的光陰,都揉進了這一團老面里。
作為晉陽花饃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郝慶玲的底氣,源自對傳統(tǒng)工藝的堅守。每一次制作,她都堅持使用老面引子喚醒面團生命力。揉面時,堿水點化的分寸全憑數(shù)十年練就的手感:多一分則澀苦,少一分則酸黏,這是機器和發(fā)酵粉無法替代的“饃魂”。制作花饃是硬功夫:選精細小麥粉,和面軟硬適中,堿面揉勻精準,蒸制火候恰到好處——任何工序失準都會導(dǎo)致失敗。她的招牌麻油小花卷,裹足醇香胡麻油,蒸熟后掰開金黃油潤,年銷2000余袋。
憑著這份過硬的手藝,郝慶玲成了鄉(xiāng)親們信賴的“巧手”。在晉源區(qū),誰家遇上老人做壽、孩子滿月、婚嫁添丁這些大事,找郝師傅訂份應(yīng)景的花饃,已是習(xí)慣。尤其一進臘月,訂單更是如雪片般飛來,工人們圍坐在一起,靈巧的雙手將面團揉捏、盤剪、點綴、裝飾,普通面團魔術(shù)般化身為栩栩如生的小動物、盛開的蓮花……精美程度堪稱花饃界“天花板”?!坝喼苹x的人特別多,我們得加班加點趕制,”郝慶玲回憶道,“每天清晨5時開始忙,一天用掉三四袋面粉?!弊蠲r,作坊甚至需要發(fā)放號牌,“最多一天發(fā)過40多個號?!?/p>
臘月還有一項重頭戲——為龍?zhí)鞆R廟會趕制1.8米長的盤龍面塑貢品?!褒堫^要威風(fēng),龍身要流暢,龍爪要有力,”郝慶玲邊說邊比畫著,“最難的是分體蒸制后的組裝,要把蒸好的龍身段一段段接起來,特別是轉(zhuǎn)折處,稍有不慎就會露出接縫,那就前功盡棄了?!边@份壓力源于對傳統(tǒng)習(xí)俗的敬畏,也凝聚著她爐火純青的技藝。
巧手煥新彩
在樂慶樓花饃工坊里,蒸籠揭蓋時騰起的白霧裹挾著濃郁麥香。王小萍輕撫著剛出籠的蛇盤兔花饃,溫潤的表面泛著光澤——這是她從京派面塑大師那里學(xué)來的“水光肌”工藝。在這個去年底開張的工坊里,千年花饃技藝正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間尋找平衡。
“奶奶用紅紙染壽桃的畫面,是我最珍貴的童年記憶?!蓖跣∑寄﹃种械拿鎴F,眼神溫柔而堅定。為了精進技藝,她毅然北上求藝,拜師花饃名家,巧妙地運用“水光肌”工藝,讓花饃表面呈現(xiàn)出細膩光潤的質(zhì)感。在色彩表達上,她突破傳統(tǒng),以天然食材入色:用菠菜汁暈染出春意盎然的綠,以南瓜泥潑灑出溫暖明亮的黃,借仙人掌果粉點綴出嬌嫩可人的粉,使傳統(tǒng)造型煥發(fā)出清新自然的現(xiàn)代美感。在發(fā)酵工藝上,王小萍巧妙地將老面引子與牛奶酵母結(jié)合,既保留了傳統(tǒng)的麥香筋道,又增添了松軟口感。
工坊里,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匠心:九層壽桃塔需要兩天時間精心制作,醒獅的鬃毛必須在面團半醒的黃金時刻迅速剪出?!熬瓦B失敗的作品,親戚們都搶著要?!蓖跣∑夹χf,隨手撕開一個福袋花饃,濃郁的奶香頓時彌漫開來。
這些融合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作品很快贏得了市場認可。通過抖音平臺,王小萍的花饃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高考祝?;ㄊ?、婚慶花饃塔等定制作品供不應(yīng)求。面對外地客戶的運輸難題,她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寧可少接訂單,也絕不添加防腐劑?!比缃瘢跣∑颊I劃開設(shè)研學(xué)課程,希望讓更多人體驗花饃制作的樂趣。在她手中,古老的面團仿佛獲得了新生,訴說著傳承的真諦:尊重傳統(tǒng),但不拘泥于傳統(tǒng)。
如今,晉陽花饃這門古老藝術(shù),在守正與創(chuàng)新中綻放時代華彩。老匠人掌心托起的壽桃,沉淀著千年技藝的厚重底蘊,年輕藝人打造的創(chuàng)意工坊,則播撒著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火種。饃承古韻,指尖生春,這繚繞麥香正穿越時光,飄向遠方,訴說著三晉大地生生不息的文化傳奇。
記者 畢晶晶 攝影 張昊宇
記憶檔案
晉陽花饃,這項流傳千年的面塑藝術(shù),根植晉陽農(nóng)耕文明。它以麥為紙,以手為筆,將祈福納祥的寓意化作仙桃、錦鯉、盤龍等精巧造型,貫穿壽宴、祭祀、祈雨等場景,承載著世代鄉(xiāng)土情懷。如今,晉陽花饃已從傳統(tǒng)的祭祀禮器華麗轉(zhuǎn)身,通過創(chuàng)新設(shè)計和現(xiàn)代工藝,以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意造型贏得年輕人青睞,讓千年民俗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來源:太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