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接近自然,接近本心,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
春暖花開
一位老朋友告訴我,去年他自己開始很想弄清楚:人生的意義是什么?在禪院修了半年,到東南亞走了半年,他得出的結論是:人生的意義就是“心定”。
我可能無法真正理解他的本意,但是“心定”的禪語倒是給了我很大的觸動。人不能夠了無欲望,只是如果不能夠“心定”,的確沒有意義可言。
“山徑漸高,黃昏漸冷”,所有這些感受,其實是“心”的感受而已,境由心造確也如此。
與他坐在西湖苑的椅中,望著沒有水的西湖,想象那一湖的蕩漾,傾聽著朋友的心聲,實在是恬意。
不自覺地想起花來,想起花的神韻。喜歡單純厚重的花:如百合、馬蹄蓮、白玉蘭、白玫瑰、墨蘭。很多詩文贊美荷花的高潔,牡丹的富貴,菊花的清雅,自己卻獨愛百合的包容,馬蹄蓮的孤僻,白玉蘭的沁香,白玫瑰的典致,墨蘭的幽逸。
一束百合、一枝馬蹄蓮、三朵白玉蘭、兩片白玫瑰、半縷蘭香,該是怎樣的寧靜和悠逸。
才發(fā)覺自己是非常容易滿足的,我并不需要滿園春色,也不需要半枝紅杏,一片嫩白,就是一塊明礬,倒影在水中,便是一池的愛意溢淌而出了。
花是詩,是神,是氣,是宇宙......
一部《詩經》是從一條荇菜參差水鳥合唱的水湄開始的,真的不能夠想象,沒有水,沒有草,沒有花,沒有古典的愛情,怎么會有生活的意義。
真的不敢想,擔心想了會讓人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那該是“禪”的境界,“心定”又如何定得了,看來自己仍在俗世,無法超俗。
還一向喜歡樹,特別是相思樹,不為那名字而是為那滿樹細膩的小葉子。一看到那葉子就想到“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句子來。
第二個喜歡的是楊樹。三月春風飄絮的時節(jié),滿目輕柔,人在煙海中,有種仙氣迫人的味道,恍恍然春已回到大地,感覺真好!
在北師大讀書的時候,宿舍的窗對出去是兩排高大的銀杏,秋天就像是神奇的畫家,一瞬間涂上金黃,每一片葉子猶如一張小小的扇子,收斂了多少柔情,又蘊藏了多少期許,夾了許多杏葉在書里,想把這金秋收在身邊。
現(xiàn)在回想起來,自己還是很貪心,秋色又豈是一個人可以獨享,又怎可盡收手中。秋的果實是春的潤浸,夏的燦爛,想信手拾來的,不會是真的金秋,真的秋已深深地烙在冬的懷抱里,等待春的發(fā)芽和夏的澆灌......
真的好奇怪,自己常常會胡思亂想,常常會“見異思遷”,許是生活本身給了我很多,一如這秋葉,可以收在身邊,實人之幸也。
很喜歡古書讀時的氣勢和感受,中學時得益于語文老師的偏愛,每天背誦古文散文,現(xiàn)在已經還回老師還得差不多了,但是自己還是會偶爾在看現(xiàn)代文字疲勞的時候,翻幾句出來念念,讓緊張的節(jié)奏松弛下來。
記得清朝人趙之謙曾夢見自己進入一片鶴山,在夢中,他仰望滿天鶴翅,而且非常清楚地記得有一千九百二十九只。
正是在一霎那間,他醒了,忽然,他急急地打開書篋,把所有的藏書和自己的作品一一列好,編列了一套“仰視一千九百二十九只鶴齋叢書”。
忽然,他了解,鶴是能飛的書,而書是能隱的鶴。曾經,他的書只是連篇累牘沉重的宋版或什么版,但夢醒時,滿室皆鶴。
他才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自有他的鶴山供鶴展翅,自有他的寒塘能渡鶴影。知識在一夢之余已化為生為智慧,這是怎樣的一個夢,望著自己的書柜,也滿目鶴影來......
有時很懷疑自己能否適應這個“變是唯一不變的法則”的世界,羨慕能夠從容,佩服能夠安然。知道這是功底,是修煉,對我是可望不可及。
“村落則以禿帚,若麻秸。竹枝,燃火炬,縛長竿之杪,以照田,爛然遍野,以祈絲谷”,范成大的直書,是我想要的境界。
多年前到九寨溝,躺在黃龍寺下大草地上,看白云游蕩,空曠中有踏蹄聲聲,伴著草香和燦燦的小野花,所有的生活意義便展現(xiàn)了出來:可以接近自然,接近本心,才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本文完)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