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區(qū)遛彎時,看到的一幕,讓人五味雜陳。
樓下的鄰居帶著兩個孩子,在小區(qū)游樂設(shè)施那里玩耍。
在玩滑滑梯時,她家老大擠開二寶,先一步滑了下去。
媽媽意識到危險,隨即就沖著大寶喊著說:“你擠什么?。恐恢篮芪kU,你是哥哥,要讓著弟弟啊”。
話音剛落,她家老大神色黯淡了下去,眼眸里噙滿了淚水。
緊接著下一秒,突然從弟弟手里一把奪過了一個小玩具,發(fā)泄似的扔到了遠處。
這一下,像是觸碰到了鄰居的逆鱗,拽過老大,就開始發(fā)泄怒火。
其實,像這樣的場景,可能在多子女家庭中,每天都在上演。
在家長眼里,總覺得“大的就該讓小的”,可實際上,卻常常會忽略一個真相:
當老大開始“妥協(xié)”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或許早已千瘡百孔。
那些被強行壓下的“我也需要”,就像是被擠壓的海綿一樣。
看似順從,實則每一寸都在無聲吶喊。
更要緊的是,終有一天,會以更激烈的方式反噬。
所以,很多時候,老大的一些奇怪行為,不是說他“變壞了”,而是他正在經(jīng)歷心理上的痛苦。
尤其是以下3種情況,更需要父母的關(guān)注和引導。
01.搶弟弟妹妹的玩具,故意搞破壞
之前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則視頻:
有個5歲的小男孩,吃飯時,會搶奪妹妹的勺子,玩玩具時,也會故意推倒妹妹的積木塔。
剛開始,媽媽覺得孩子不懂事,每次都嚴厲批評。
可結(jié)果越是批評,孩子越是變本加厲的搞破壞。
后來無奈之下,他們請求心理醫(yī)生介入,這才明白:
兒子那些行為的背后藏著一句沒說出口的話:爸爸媽媽,看看我啊。
其實,像這種情況,可能常常出現(xiàn),但也卻被父母頻頻忽略。
發(fā)展心理學中的“出生順序效應(yīng)”指出:
老大在弟弟妹妹出生前,往往是家庭的“絕對中心”。
那時候,他們的需求會被第一時間滿足,哭鬧會被溫柔安撫。
也許,連打翻一杯水都能得到全家的關(guān)注。
可弟弟妹妹出生后,父母的注意力會不可避免的向新生兒傾斜。
并且,無論是給二寶換尿布還是哄睡,每一個動作都在向老大傳遞一個信號:你沒那么重要了。
為了獲取關(guān)注,老大就可能用“破壞行為”打破現(xiàn)有的平衡。
試圖通過“不懂事”的舉動,引起爸爸媽媽的關(guān)注。
所以一旦出現(xiàn)了這種情況,說明孩子已然趨近崩潰,家長就要多關(guān)注。
02.突然變成了“小大人”
在多子女家庭中,作為父母,總希望大寶能懂事乖巧。
原因很簡單,因為照顧二寶就足以讓人筋疲力竭,如果老大非但不幫忙,還各種添亂,那就更讓人崩潰。
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老大真的變成了我們希望的那樣,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答案一定是未必。
因為這種“超齡懂事”,其實是老大的“情感代償”。
心理學中的“角色固化”理論提到:
當老大長期被要求“照顧弟弟妹妹”,為家庭犧牲時,他們就會逐漸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
久而久之會把“當一個好哥哥、好姐姐”當作唯一的價值來源。
他們害怕暴露脆弱,因為一旦哭鬧或提要求,會被貼上“不懂事”的標簽。
他們習慣于討好,因為只有讓大人滿意,才能換來關(guān)注。
從表面看,這樣的老大省心、省力,但他們的心理,卻正在經(jīng)歷著更嚴重的磨損:
長期壓抑需求會導致自我價值感缺失,成年后更容易陷入“討好型人格”,不敢爭取自己的利益,也不敢表達真實的需求。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孩子害怕失去父母的愛,所以才用過度付出換取認可。
03.出現(xiàn)身體不適,但檢查不出原因
有些老大,可能會莫名其妙的喊“肚子疼”、“頭疼”。
可是去醫(yī)院一檢查,卻顯示一切正常。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其實,這種現(xiàn)象可能是“軀體化反應(yīng)”。
說簡單點,當孩子的心理壓力無法用語言表達時,就會通過身體癥狀來釋放。
而在這種現(xiàn)象背后,往往會有2種情況。
其一,孩子可能覺得“爸爸媽媽只關(guān)心生病的弟弟妹妹”,所以潛意識里覺得,只有自己生病才能得到關(guān)注和愛。
其二,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
長期被忽視的孩子,更容易出現(xiàn)腸胃問題、睡眠障礙等身心癥狀。
也就是說,處于壓抑與焦慮中的孩子,確實會因為這種負面情緒,影響到身體健康。
但無論是哪一種,其實都是在向父母“求助”。
他們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嫉妒、委屈和失落。
同時,也在尋求爸爸媽媽的關(guān)愛與在意。
其實,在多子女家庭中,從來不應(yīng)靠“大的讓小的”來維持表面的安定與幸福,而是說每個孩子都應(yīng)該被看見。
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絕不是把“一碗水端平”,而是給予每個孩子,專屬于他們的愛。
比如說,照看二寶,要花費很多的精力和時間,那么就要通過其他方式,明確的告訴老大:
爸爸媽媽,同樣也愛你。
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她自從有了二寶后,每周都會給大寶寫一封信。
然后,大寶也會把自己的心里話寫下來,給媽媽回信。
這種儀式感,是他們倆的小秘密,同樣也是專屬于大寶的愛的通道。
所以說,看見孩子背后的需求,了解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可能是每一位父母,都需要學習的課題。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用獨一無二的愛,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滋養(yǎng)。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