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周刊】
清廉、謙和與悲憫
——紀念趙樸老逝世25周年
陳堯明
最近有幸得到靈山集團贈送的趙樸老《靈山集》《無盡意齋墨寶》《小靈山絕句》。欣賞之余,我把家里收藏的《趙樸初傳》,以及趙樸老寫的《佛教常識答問》(由江澤民推薦為“人人都能讀的書”)、《趙樸初韻文集》、《趙樸初嘉言集》、《無盡意齋詩詞選》、《滴水集》、《片石集》和《趙樸初紀念文集》,認認真真又閱讀了一遍。還與蓓紅一起專程赴靈山,拜謁了按照北京趙樸老生前住的四合院建的“無盡意齋”,使我對趙樸老的生平事跡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趙樸老雖然已經離開我們25年了,但他身上清廉、謙和與悲憫的形象,以及他為人處事的道德風范,深深打動了我,使我高山仰止,十分敬佩。他在世時被稱為譽滿中外的“活菩薩”,日本宗教界稱他為“當代鑒真和尚”。他是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與四時同運行、與世界同涼熱的覺者、長者、大成就者。
2000年趙樸老逝世不久,著名學者季羨林在《悼念趙樸老》文章中寫道:“提到趙樸老,我真是早已久仰了。他是著名的身體力行的佛教居士,中國佛協的領導人,造詣高深的佛學理論家;他又是蜚聲書壇的書法家,他還是有悠久革命經歷的國務活動家。趙樸老真正是口碑載道,譽滿中外,成為人們景仰的對象。”“可就是這樣一位名人、一位大人物,卻沒有名人的架子,也沒有大人物的派頭。和他一接觸,就會被他那慈祥的笑容所感動,讓人如坐春風、如沐春雨,感到無比溫暖和幸福?!?/p>
一
趙樸初于1907年11月5日出生在安徽省太湖縣。其祖上四代翰林,太高祖趙文楷曾被嘉慶帝欽點為狀元,在不到百年間,趙樸初的五世祖、祖父、伯父等直系親屬連續(xù)被授予翰林,這在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上絕無僅有。家有光緒皇帝御賜的“四代翰林”匾額,家族文脈底蘊深厚。
趙樸初的父親趙恩彤擔任過縣吏和塾師,母親陳慧(字仲瑄,號“拜石”)出身名門,文學素養(yǎng)高,是虔誠的佛教徒。趙樸老自幼受母親熏陶,對佛教懷有親近之感。
趙樸初早年求學經歷豐富,1920年,他離開家鄉(xiāng)前往上海,寄住在表舅關絅之家,后考入蘇州東吳大學附屬第一中學預備班,并憑借優(yōu)異成績升入東吳大學附中。1922年,關絅之等人創(chuàng)立全國首個居士林團體——佛教居士林,同年創(chuàng)辦凈業(yè)社。1927年,凈業(yè)社遷至覺園,趙樸初在此擔任秘書工作。1929年,中國佛教協會成立,關絅之當選常委,趙樸初借此機會接觸到眾多高僧大德,自此踏上與佛結緣、踐行慈悲普度之路。在東吳大學求學期間,趙樸老的詩詞才華開始嶄露頭角,蘇州這座江南重鎮(zhèn)在他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曾有詩作《江南好》二首:
“江南好,流水繞人家。淺盞芬甘嘗芡實,曲欄清艷倚蓮花,往事記些些。”
“江南好,吹夢落花風。小閣詩來人去后,高樓簫起月明中,逸興與誰同?”
1935年秋,圓瑛法師在上海開辦圓明講堂,經他介紹,趙樸初皈依佛門,成為在家居士。在圓明講堂,趙樸初深入研讀卷帙浩繁的佛經,他將私塾及東吳大學所學知識與佛學相互融通,他的詩文造詣,也與日俱進。
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zhàn)爭爆發(fā),大量難民陷入困境,急需安置。當時擔任上海佛教界護國和平會秘書的趙樸初,與吳大琨等友人主動承擔起安置難民的重任。他們帶領成群的災民脫離險境,成功說服寧波同鄉(xiāng)會大樓、金城大劇院等場所接納災民,難民們深受感動,贊譽趙樸初為“菩薩再生”。
1938年初上海設立難民教育委員會,趙樸初出任副主任委員兼總干事。當時的上海聚集的難民有一百三十多萬。在圓瑛、趙樸初的領導下,幾十個難民收容所收容了五十萬難民。不僅如此,趙樸初還秘密聯絡地下黨,為新四軍護送青年難民。其中第一批七百多人,第二批有五百多人,先后共有一千二百多名青年經他幫助加入新四軍,為抗戰(zhàn)力量注入了新鮮血液。趙樸初1938年8月16日作《黃浦江頭送行》:
“揮手汽笛鳴,極目樓船遠。談笑憶群英,怡怡薪與膽。雄風舞大旗,萬流歸浩汗。同彎射日弓,待看乾坤轉?!?/p>
二
1938年,上海創(chuàng)辦了抗日救亡組織一一益友社,由趙樸初任理事長。該社團匯聚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社會賢達擔任理事,其中包括關絅之、聞蘭亭、袁履登等。大家常聚集在一起商議抗日救亡事宜,每當有新人加入,趙樸初都會逐一熱情介紹。他尊敬年歲大的人,介紹時,會去掉姓名后面一個字,換成某某老,如關?老、聞蘭老、袁履老……。有一次,聞蘭亭聽了他的介紹后就說:“這是趙樸老?!北娙私孕Γ虍敃r趙樸初年僅31歲!從此,“趙樸老”這個略帶玩笑的外號便在圈內傳開。后來隨著年齡的增大,學識、膽識超群,大家都習慣尊他為“趙樸老”了。
建國后,趙樸初在中南海向周恩來總理匯報工作時,周總理好奇地問:“你年紀不大,為何人稱‘趙樸老’,這是怎么回事?”趙樸初笑著回答:“‘趙樸老’是朋友們跟我開玩笑起的外號?!彪S后將由來細細道來。周總理又問:“那時你多大?”趙樸初答:“剛31歲。”周總理聽后撫掌大笑,此后也常以“趙樸老”相稱,這個稱呼更添了幾分親切與認可。
1951年,趙樸初身兼華東軍政委員會民政部副部長和上海市生產救災委員會副主任。他深入工廠、農村等基層一線調研,為華東地區(qū)恢復生產、安置災民做了大量細致而有成效的工作。期間,他多方奔走,籌集了巨額捐款和救災物資,有力支援了災后重建。這年年底,“三反”運動開始,他因經手大量款項被列為重點核查對象。經過中央人民政府,華東局和上海市政府工作組的三級嚴格核查,最終結論明確:趙樸初所籌集的巨額捐款和物資來源清晰、賬目分明,無任何貪腐問題。這份在特殊時期經受住考驗的“清白賬”,讓許多人由衷贊嘆。周總理得知后十分高興,稱贊說:“趙樸初是國家的寶貝??!”,從此“趙樸初是國寶”的說法也由此流傳開來。
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趙樸初當選副會長兼秘書長。協會辦公地點從上海遷至北京廣濟寺。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為圓瑛法師,1953年9月圓瑛法師圓寂后,1955年喜饒嘉措接任會長,任期至1967年。1980年,趙樸初當選第三任會長,任期至1993年;第四任會長為一誠法師,2002年至2010年任職。從任職歷程可見,趙樸初自1953年起便深度參與中國佛教協會領導工作,1980年擔任會長后,以卓越的智慧和威望引領佛教界走過關鍵發(fā)展階段。直到他2000年逝世之前,在佛教界的地位無人替代,權威得到廣泛認同。
作為愛國宗教界的杰出代表,他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83年6月,趙樸初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按照相關規(guī)定,他的生活待遇可進一步提升,包括改善住房、更換專車等,但他始終堅守“三不換”原則:一是不換房子,一直居住在東城區(qū)一座簡陋的四合院中,房屋設施簡樸,有關部門多次提出改善住房,均被他婉言謝絕;二是不換警衛(wèi),他與身邊警衛(wèi)戰(zhàn)士感情深厚,視為家人,堅決不同意隨意更換;三是不換汽車,日常使用的專車是一輛老舊的紅旗轎車,有關部門建議更換新車,他總以“還能用”為由推辭。因此,人們親切稱他為“三不換副主席”,彰顯出他淡泊名利、簡樸自律的高尚品格。
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維曾回憶,1992年9月去蘭州參加學術活動時在飛機上偶遇趙樸老。樸老是全國政協副主席,與他一樣坐的是普通艙,坐在他的后面,毫無大人物的架子,那份謙遜平和的態(tài)度令人由衷敬佩。
趙樸初的生活極為簡樸,日常飲食不過兩菜一湯,他在詩中曾寫道:“不知肉味七十年,虛度自漸已九十;客來問我養(yǎng)生方,無他奉告唯蔬食。”他的家中沒有像樣的新式家具和家電,僅有五六十年代的舊桌椅。內衣常是補了又補,襪子也布滿補丁。夫婦倆的床由兩張高低不一的單人床拼接而成,后來助手在協助清點物品時發(fā)現,床板已磨損得十分嚴重。即便請工人維修,夫婦倆也堅持當場付清工費才讓工人離開,堅守著不占分毫便宜的原則。在生命的最后20年里,他將個人生活結余、稿費連同給他的世界和平獎金共計250多萬元,全部捐贈給社會慈善事業(yè),用行動踐行著“慈悲濟世”的信念。
三
趙樸老少承家學,勤學不輟,終其一生篤志學問、精進不息。他早年即展現出詩文才華,至晚年更成為風格獨樹的書法大家與詩人。其書法初從碑學筑基,中年后融匯帖學精髓,形成了一種挺拔雅正、清雋含蓄的風格,筆意間常見金石氣韻,楷書尤工,端莊秀潤中內含剛勁,深受世人推崇。他一生創(chuàng)作書法數以萬計,然始終堅守清節(jié),不以鬻字為生,慷慨贈予之作流布四海。
趙樸老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據載,在一次會議間隙,與會者談及書法藝術,席間有人問及當代書家排行,眾皆謙退。后被點名的郭沫若沉吟片刻,言道:“若論第一,當推林散之,其狂草當代無匹,可稱‘草圣’;第二費新我,右臂雖廢,左筆猶能出入精妙,實在難得;第三則應屬趙樸老,字里清秀中見氣骨,極為難得?!?/p>
1982年3月18日,日本佛教凈土宗創(chuàng)辦的佛教大學授予趙樸初名譽博士學位。水谷幸正校長在典禮致辭中盛贊:先生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詩人,書法大家,并被譽為書法界的“三筆之一”。據不完全統計,趙樸老一生創(chuàng)作韻文作品逾兩千篇,書法更達兩萬余件,文化遺產豐碩。
我家有一幅趙樸老書于動亂期間寫的字:“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出自《孫子兵法·地形篇》。倡導將帥應當光明磊落,不為功名所引誘,不為罪責所困擾,所做的一切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保護人民。可見其處變不驚、守志不移的襟懷。
趙樸老夫人陳邦織女士在《無盡意齋存墨》的前言中提到,雖世人尊其為書法家,趙樸老始終謙稱自己并非書家,僅以“文人字”自況。他曾借古人“匠人之字、文人之字、書家之字”之分,謙謂自家筆下,不過略具“文人之姿”而已。(“無盡意”出自《妙法蓮花經》,乃菩薩之名,因其悲愿無窮、永無休止,故得此稱。趙樸初以“無盡意”言其齋,正喻示他知恩報恩、回饋眾生的廣大愿行。)
曾任馬山區(qū)委書記的蕭國興先生在籌建靈山大佛期間,屢次拜謁趙樸老,親聆教誨。他向我述及,靈山勝境建成三年間,趙老共賦詩十六七首,曾依時序整理成《靈山集》,并受托作序,雖自覺惶恐,亦難卻盛情,寫了篇后記。正式印行后,樸老題贈一冊,上面寫道:“國興同志為拙集作跋,獎飾過當,彌增慚感,謹以此冊再求指教,并以留念?!睒憷咸搼讶艄鹊木辰?,讓他終身難忘。
四
趙樸老對母親的感情十分深厚。1947年土改時,趙家因為是四代翰林,在太湖縣寺前鎮(zhèn)一帶有不少田地,自然成了革命對象。為防止不測,趙樸老當時寫信給父母,希望他們能迅速到外地避難。父親帶人走了,但母親不愿離開,后不幸在土改中罹難。母親死亡的噩耗傳來,趙樸老心如刀割,痛苦不已。他認識到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兒子只能精忠報國。母親的遭遇并沒有動搖趙樸老的信仰。
當時,他以超常的毅力,強忍悲痛,將個人的犧牲化為對大眾的關懷,這也是他悲憫眾生的一種體現。43年后,他帶著異乎尋常的慈悲之心回到了家鄉(xiāng)。1990年9月,在家鄉(xiāng)的歡迎會上,他說:“我是太湖的兒子,做夢都想回到家鄉(xiāng)”。親人在家鄉(xiāng)承受了不公的待遇。他告誡自己,“不教往事若思量”,而想到的是“問還余幾多光熱,報我鄉(xiāng)邦?!辈⒃诠世锼虑版?zhèn)以母親的別號“拜石”設立了獎學金,每年匯款2萬元,用于獎勵家鄉(xiāng)的優(yōu)秀學子。并作“拜石贊”的詩:“不可奪,石之堅。天能補,海能填。不可侮,石之怪,叱能起,射無礙。其精神,其意態(tài),儼若思,觀自在。友乎師,石可拜。”以表達了對母親的深切緬懷。后來,經他同意,在寺前中學和太湖中學校園里分別立了一塊“拜石碑”,上刻“拜石贊”,用來勉勵廣大學子刻苦攻讀、奮發(fā)有為。
在靈山的無盡意齋中,我們看到了趙樸老1996年10月手寫的遺囑。他在遺囑中寫道,“遺體除眼球獻給同仁醫(yī)院眼庫外,其他部分凡可以移作救治傷病者,請醫(yī)師盡量取用,用后以舊床單包好火化,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遺體告別,不要說:安息吧。
生固欣然,死亦無憾?;溥€開,水流不斷。我今何有,誰與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趙樸老在遺囑中所表達的,是一種的悲憫思想的深刻展現,也是一種人格品德的凝練和升華。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他超凡脫俗的風范,令人敬仰。
五
趙樸老是靈山大佛名符其實的奠基人和關鍵推動者。1994 年,身為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老提出 “五方五佛” 的構想。彼時,國內南有天壇大佛、西有樂山大佛,北有云岡大佛,中有龍門大佛,隨著東方靈山大佛建設提議的提出,完整的 “五方五佛” 格局得以構建,這一理念賦予了靈山大佛在當代中國佛教文化體系中獨特且重要的地位 。
靈山大佛的設計嚴格遵循佛經中佛祖三十二相的標準。在眾多設計方案研討過程中,趙樸老憑借深厚的佛教素養(yǎng)與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參與到最終定稿環(huán)節(jié)。他從佛教教義闡釋、造像比例協調、面部神情雕琢等多方面提出專業(yè)見解,力求佛像既契合佛教經典描述,又具備強烈的藝術美感與莊嚴感 。
1994 年 4 月 10 日,趙樸老親赴馬山小靈山考察。了解到唐玄奘曾涉足此地的歷史后,他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憶江南?游小靈山》一詞:“龍頭渚,景色勝天堂。七十二峰爭供奉,小靈山里建禪場,大佛法中王?!?此地的龍頭渚,美麗的72峰太湖景觀,以及小靈山在佛教傳承中的特殊意義,促使趙樸初將此處建造的大佛命名為 “靈山大佛”,亦稱 “東方大佛” 。
在靈山大佛項目籌備初期,趙樸初與蕭國興書記、馬山領導班子,以及以吳國平為首的靈山集團深入交流,各方就建造靈山大佛達成一致。趙樸初欣然擔任 “修復祥符禪寺建造大佛立像籌建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此后為項目在選址、規(guī)劃、資金籌集、工藝確定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多方奔走、悉心指導。可以說,沒有趙樸老的大力支持,靈山大佛的誕生將困難重重,更不會有如今的靈山大佛景區(qū)及靈山產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以吳國平為首的靈山集團,沒有幸負趙樸老的重托,他們奉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把靈山勝境打造的非常完美,使觀光游客十分驚嘆!其后陸續(xù)建成并運營無錫拈花灣禪意小鎮(zhèn)(2015)、曲阜尼山圣境(2018)、漢中興漢勝境(2019)、南京金陵小城(2021)等項目,并推進宜興大拈花灣,鴻山吳越春秋,惠山古鎮(zhèn)三期,煙臺崆峒勝境,曲阜魯源村,伊利哈茵賽,阿力麻里等文旅工程。目的是讓成功的靈山勝境這朵經典之花普灑神州大地,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吳國平董事長是一位懂得知恩報恩的人。在靈山景區(qū)的"無盡意齋”,他每年要去三次拜謁恩人趙樸老(清明節(jié),出生日,忌日),趙樸老的清風明月,大道至真的道德風范,也是他事業(yè)不斷走向成功的動力之源。在天有靈,在趙樸老的護佑下,靈山集團將砥力前行,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作者簡介
陳堯明,文化學者,無錫市江南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原無錫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科聯主席。
關于江南文化播報
江南文化播報是一個關注江南,講述江南,播報江南的公眾號,文章部分來自江南文化研究會主辦的《江南文化》雜志。歡迎廣大作者惠賜大作,以文會友,歡迎關注傳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點擊公眾號名片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