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我說的是普通話,
怎么一開口
你就知道我是上海人?”
其實這是“滬普
就是將上海話直譯過來的普通話
這是上海人用盡洪荒之力
想要講好普通話時
迸發(fā)出來的一種神奇語言。
最典型的滬普發(fā)音特點
就是平翹舌音不分。
出去旅游
被外地人一聽就明白:
“你絕對是南方人”
再比如一些滬語常有的語氣助詞,
比如“哦呦”、“好伐”、“對伐”
阿拉上海老克勒明星范志毅
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一口“滬普”讓人笑噴了↓
還有些動詞比如“過”這個字,
“你不要用我的杯子喝水,
我感冒了,會過給你的?!?/p>
這樣的普通話句子
上海人聽起來毫無不妥,
但是“過”這個詞在普通話里是
沒有“傳染”的意思。
還有數(shù)量詞方面,
上海人喜歡把“2”讀成“兩”。
比如上海人通常會說:
“請上兩樓”
還有一句滬普
聽得明白
證明你100%是上海人↓
“兩號線一部頭到人民廣場
蠻便當(dāng)?shù)??!?/p>
上海人的連接詞也很有意思~
滬普“順帶便”其實就是“順手”
例句:“天氣噶熱,
我順帶便把菜買回來了?!??
還有些滬語詞匯“直譯”
成普通話的用法↓
例如“香烏筍”“灶披間”“馬夾袋”
“玻璃膠”(布力高)……
(香烏筍=萵筍
灶披間=廚房
馬夾袋=塑料袋
玻璃膠=透明膠)
還有豇豆,
上海滬普一直讀成
“剛(gāng)豆”
其實豇字
在普通話里讀(jiāng)
還有一些只有在上海
才能聽懂的普通話
上海人講“一刻鐘”“三刻鐘”
阿拉喜歡把
15分鐘叫做“一刻鐘”,
45分鐘叫做“三刻鐘”
還有上海人去看口腔科
對著醫(yī)生說:
“麻煩幫我看看盡根牙(勤根牙)”
其實“盡根牙”就是智齒
上海人在外地打車:
“師傅這里大轉(zhuǎn)彎,
下個路口小轉(zhuǎn)彎。”
外地司機聽了一頭霧水,
你說的是啥?
原來上海人把
“左轉(zhuǎn)”叫“大轉(zhuǎn)彎”,
“右轉(zhuǎn)”叫“小轉(zhuǎn)彎”。
上海人習(xí)慣把“紙”叫成“紙頭”
把“手指”叫“手指姆頭”
上海人從不吃什么包子,
要吃就吃饅頭
(肉饅頭、菜饅頭、淡饅頭、生煎饅頭……)
連旺仔都很懂上海人的心
開發(fā)出的零食叫:
旺仔小饅頭
老早底上海老師的滬普在課堂上
也經(jīng)常鬧出不少笑話
數(shù)學(xué)老師:
“公式套一套,計算機欽一欽,
這些都是送分題”
意思是讓你計算機按一按,
上海人喜歡把按說成“欽”
而這個字的正確漢語書寫
應(yīng)該是“搇”(qìn)
該字為“撳”的異體字,
古籍中多用于表達(dá)按壓義
化學(xué)老師:
“答案為濃(nióng)硫酸
濃(nióng)硝酸”
上海話“濃”其實是(nióng)的發(fā)音
例句:“儂吃的這碗湯濃嗎?”
英語老師:
“開始做聽力,班長,
儂幫我錄音機擱了響一點”
上海人會在普通話中把“調(diào)”說成“擱”
語文老師:
“誰嘻嘻哈哈
誰死蟹一只
好好叫幫儂講
我也不想哇啦哇啦
還有點時間
書再拿出來溫一溫”
哇啦哇啦
意思就是“嚷嚷”或“吵吵”。
例如:?“儂覅哇啦哇啦”?
語文老師讓你溫一溫
就是讓你再溫習(xí)下功課。
最后考考儂,《繁花》里
哇啦哇啦額寧是誰?
噗哈哈哈~
聽長輩滬普講多了,
一些滬普發(fā)音單詞
也逐漸地開始“深入骨髓”......
太好玩了!
還有沒有一些你以為是普通話
但其實是受到了方言的影響
一開口就被人聽出
你很上海的?
歡迎留言互動哈~
【儂好上?!づ侄≡瓌?chuàng)編輯】
儂好上海(ID:helloshanghai2013)原創(chuàng)編輯,部分素材來源@要貨吟-王吟@兔子隊長油百萬,網(wǎng)友評論等,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評論來源各路網(wǎng)友,如有冒犯,敬請聯(lián)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