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斗智斗勇媽媽群(3)
8月22日 20:00
壯壯媽
受不了!好想快點開學,娃兒天到黑抱到手機耍,吼不到了。
小雨媽
7''
一樣的,回答永遠是“馬上,再玩10分鐘”,不鼓搗沒收就一個10分鐘接一個10分鐘。
宇航媽
我那天一氣之下把家里網(wǎng)斷了,結(jié)果我兒三天不理我了,心力交瘁。
想想這事兒,都“一個頭兩個大”
暑假接近尾聲
假期家庭的“必經(jīng)景點”——手機拉鋸戰(zhàn)
愈演愈烈
老母親看到娃娃耍手機就百爪撓心
叛逆期的娃更是
一沒收手機就炸毛
一斷網(wǎng)就冷戰(zhàn)
簡單粗暴地沒收、斷網(wǎng)、改密碼管用嗎?
尤其是孩子正處在“你越管我越反著來”的年紀
“物理隔離”的結(jié)果就是
越想控制,孩子越想反抗
輕則大吵一架,重則關起門來不搭理你
親子關系說凍就凍
不要慌!
本期,小編特別求助到
成都市錦江區(qū)師一學校蔣伯瀚書記
來為大家支招~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手機管理一直是這個時代困擾我們很多人的問題。不過,現(xiàn)在大家都越來越能夠感受到,高壓管控從來不是解藥,反而會讓“手機問題”成為親子情感的屏障。要真正破解困局,我們首先得琢磨:手機里到底是什么在吸引孩子?
接下來
分四個方向
來給大家一一解答:
孩子就是家長的 “人形復讀機”。
兒童行為研究證實,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行為模板——當我們自己在孩子面前時,都手機不離手,孩子就會默認“手機不離身是正常狀態(tài)”。
這個時候,直接去制止孩子玩兒手機,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雙標”。
正確操作:明確邊界
除了父母少刷點視頻這些老生常談的建議之外,這更是一個絕佳的時機,可以明確為孩子樹立起手機使用的“邊界感”。
這個過程是在告訴孩子“手機是工具,不是生活的全部”,向孩子說明“媽媽刷會短視頻,放松 10 分鐘就好”“爸爸這周末看球賽,僅限在這周末,平時不這樣”。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這在以后任何親子關系問題處理中都會“事半功倍”。
其實,手機和“防沉迷”本就是一對“反義詞”。
短視頻一劃一個新花樣,游戲一關一個大獎勵,社交軟件發(fā)個動態(tài)秒收點贊……本質(zhì)上是利用即時反饋機制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
每一次滑動的新鮮感、每一次勝利的成就感,都在強化 “再玩一會兒” 的渴望,成年人難抵誘惑,何況心智未熟的孩子。
神經(jīng)科學研究顯示,負責自控力、決策力的大腦前額葉皮質(zhì),要到 20-25 歲才能完全成熟。
這意味著青少年的 “延遲滿足能力”尚在發(fā)展,面對“即時快樂”時,難像成年人那樣權衡利弊。簡單要求孩子 “靠意志力戒斷”,其實是對孩子成長規(guī)律的無視。
正確操作:制定邊界
從“你必須聽我的”到“咱一起定規(guī)矩”。核心不是消滅手機,而是培養(yǎng)孩子與手機共處的能力。
比如,從日常家庭會議開始,讓孩子從“被管教者”變成“問題解決者”,共同制定《家庭手機使用公約》,讓他覺得 “這是咱全家的約定,不是針對我”。
如果孩子約定后依舊還總是討價還價,甚至偷偷玩。
不如換個思路——用“賺獎勵”代替“被懲罰”。
?比如:每次孩子主動按時交還手機、遵守使用規(guī)則,就可獎勵1積分,當積分累計到一定數(shù)量,就能兌換各種孩子最為期待的“特權”。
把枯燥的“必須遵守”變成了充滿期待的“我要爭取”,會減少孩子對硬性規(guī)則的抵觸,慢慢讓孩子從被動監(jiān)管轉(zhuǎn)變?yōu)橹鲃訄?zhí)行。
在積攢積分的過程中,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在執(zhí)行中定期復盤,比如:時間已到,可孩子總是拖延說“再給10分鐘”!這種情況可能是孩子在執(zhí)行中缺少了“緩沖提醒機制”。
家長們可以設置 “手機收尾信號”,把手機鬧鐘改成孩子喜歡的歌曲,旋律一響,就相當于“最后10分鐘的倒計時”。
同時,提前和孩子約定“最后10分鐘可以做什么”(比如保存游戲進度、回復最后一條消息),相當于給停止玩手機一個“緩沖帶”,而不是突然斷電。
孩子從“被迫停止”變成“主動結(jié)束”,就像教室的預備鈴打響——聽到音樂就知道該準備收尾了,反而更容易接受。
青少年對手機的依賴,常常藏著強烈的社交訴求。
青春期的孩子會極度在意同伴評價,怕因“跟不上話題”被排擠——當同學們聊某款游戲、刷某類短視頻時,手機就成了融入集體的 “數(shù)字門票”,不刷同款視頻、不玩同款游戲,就像沒帶入場券,進不了小伙伴的圈子。
另外,社交平臺的互動關乎自我認同:點贊少可能讓孩子懷疑“不被喜歡”;游戲組隊勝利能填補現(xiàn)實挫敗感……虛擬世界給他們的這種“被看見”“被需要”的感覺,是他們探索“我是誰”的重要支撐。
正確操作:多攢點線下局
主動給孩子多攢點線下局。
看穿他的“社交剛需”,可以協(xié)助孩子建立一個小型社交圈,發(fā)掘身邊3-5個興趣相近的孩子,在家長的幫助下定期組織密室逃脫、騎行、徒步、踢球等活動。
就像身體成長需要營養(yǎng)均衡的飯菜一樣,孩子的社交生活也同樣需要均衡。
我們不用完全禁止孩子的線上社交,但要幫孩子在現(xiàn)實世界里找到存在感,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誰、有多重要,不是光靠點贊數(shù)決定的。
當學習只剩枯燥、課余缺乏興趣,手機自然成了最易得的“快樂出口”。
正確操作:“現(xiàn)實價值清單”
社交價值——相約打球、逛街
成就價值——拼樂高、編程小項目
放松價值——看電影、陽臺種植……
選項要對接孩子興趣:喜歡互動的適合團隊運動,偏愛獨處的可嘗試繪畫、樂器……
當孩子在現(xiàn)實中找到“沉浸感”,“再玩十分鐘”的手機拉鋸戰(zhàn)就會慢慢消散。
手機不是洪水猛獸,而是一面鏡子——照見孩子未被滿足的需求。
與其“搶手機”
不如做“引路人”
當孩子學會自己按下“暫停鍵”
收獲的可不止是管得住手機
更是面對誘惑時
那份清醒和淡定從容
2025年秋季開學家長第一課即將來啦!
各位家長朋友,如果您在家庭教育、親子溝通、學業(yè)指導中有什么困惑,歡迎您在文末留言,我們將篩選出大家關注度高的問題,在秋季家長開學第一課中邀請專家進行現(xiàn)場解讀。
來源:成都教育發(fā)布
咨詢電話:028—27215514
局長信箱:jysjyjqzjb@163.com
信息來源,請認準官方渠道
簡陽市教育局官方微信【簡陽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