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溯源】
黃壇張家山,過去由上屋、下屋兩個自然村構成。元代,張氏族人從深甽南溪遷徙至此,落地生根,村子因此得名“張家山”。不過,如今村里已沒有一戶張姓人家,或許是先輩們另尋福地安居,只留下村名作為歷史的印記,代代相傳。
從行政沿革來看,1961年,此地成立張家山大隊;1968年,響應時代潮流,改稱向陽村;1981年,又恢復原名;1983年,改建為行政村。名字的多次變更,就像村史上的年輪,鐫刻著時代的印記。
【會唱歌的石頭】
東北有“人參、貂皮、烏拉草”三件寶,黃壇張家山也有三樣獨特風物:青石、竹編與古道。
靈山至張家山的古道,是秋日里的一處絕美景致。楓香與池杉沿路生長,每到深秋初冬,紅葉掛滿枝頭、鋪滿路面,層林盡染,堪稱寧海少有的楓樹秘境。
竹編手藝在村里代代相傳。村民們手指靈動,將山間翠竹剖成篾條,編織出的掃帚、筲箕結實耐用,在黃壇街頗有名氣。這門手藝,不僅是村民的謀生之道,更成為村子鮮活的記憶。
而最令人稱奇的,是一塊被稱為“天外飛石”的青石,后經專家鑒定,確為隕石。它長1.7米、高0.5米、寬0.45米,重約3噸。石身布滿長長的痕跡,那是它穿越大氣層時,與空氣劇烈摩擦留下的“風印”(也稱“氣印”)。用吸鐵石測試,毫無反應,可見并非鐵隕石。
關于這塊石頭的來歷,村里流傳著一個老故事。不知多少年前,有人在山下大溪里發(fā)現了它。它豎著露出小半個身子,色澤與周圍亂石截然不同,通體光滑,透著神秘氣息。十六個壯漢相約去搬運,他們“吭喲”著使盡渾身力氣,左撬右挖,可石頭卻紋絲不動。那時,人們雖不知它是隕石,但堅信它是天地靈物,便請道士來祭拜土地公。說來也怪,祭祀剛結束,輕輕一撬,石頭竟應聲而起。
更奇妙的是,敲擊這塊石頭的不同部位,會發(fā)出不同聲響,清脆如敲缸甏,當地人便稱它為“會唱歌的石頭”。據說前幾年,北京一位葡萄酒酒莊老板聽聞此事,特意趕來,愿出三千萬買下它,卻被村民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在村民心中,這石頭是祖宗留下的根,多少錢都不換。
如今,青石靜臥在村中三角地。這里是三條石徑的交匯處,過去是農閑時的“議事廳”。老人們常坐在石旁曬太陽、講古,孩童們則圍著它追逐嬉戲,歲月把石面磨得溫潤光滑。
然而,這份珍貴也曾引來賊人覬覦。幾年前的一個夜晚,有人推來黃魚車,想用“烏轆”(一種起重工具)將石頭挪走。他們剛把石頭一頭抬上車,就聽“嘭”的一聲,車胎壓爆了。恰巧村民路過,賊人慌忙丟下工具逃竄。如今湊近看,石頭下方還留著當時的撬痕,仿佛一道傷疤,提醒著人們它曾遭遇的危險。
這“會唱歌的石頭”,是上天賜予張家山的珍貴禮物。愿它永遠守護這片土地,將故事傳唱給一代又一代人。
【特別注意】
下段文字想不起來是誰提供的,請知情者在文末留言,便于我改寫
三門婁坑麻氏第二十六世孫貴鐵公,明萬歷四年(1567)受黃壇(舊稱松壇)旺族嚴氏之邀,前來私塾授課。嚴家見這位家庭教師為人穩(wěn)重,故以愛女相許。貴鐵公既得嚴氏為妻,遂自請登高而居,依山筑室,云岫相伴,亦耕亦讀。后有上遼崗王氏因有農地在此,往來種收不便,亦搭舍落戶。自此麻王兩姓共處張家山,尤以麻氏為盛。
- End -
鄉(xiāng)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應可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