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有一種非常常見的皮膚病癥,名為“帶狀皰疹”,而所謂的帶狀皰疹,其實就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癥性皮膚病證,這些皰疹會匯集在一起,成條狀分布,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幾乎都有可能出現(xiàn),不過,最常見的還是腰部、胸脅,通常會沿著身體的神經(jīng)部位漫延,在中醫(yī)里,這一病癥也被稱為“纏腰火丹”、“蛇串瘡”。
關于這一病癥,其實在很多醫(yī)家書籍里也均有記載,比如,在《醫(yī)宗金鑒》里就稱這類病癥為蛇串瘡,會有干濕不同、紅黃顏色的區(qū)別,但形狀上都是“累累珠形”,根據(jù)具體癥狀的不同,其病因也會存在明顯差異。
以干為主的患者,水痘顏色會更紅赤,作癢發(fā)熱,多與肝心經(jīng)里存在風火病邪有關,因此,在治療時,常常會用龍膽瀉肝湯來加以改善;以濕為主,則顏色黃白,水泡大小不等,會潰爛流水,而且相比于干者,疼痛感會格外明顯,這主要是由脾胃里的濕熱病邪所致,因此,治療方面需要先將身體里的濕熱化解,多用胃苓湯來進行改善。
總之,病因不同,具體的癥狀表現(xiàn)也會存在差異,使用的藥方,所對應的經(jīng)絡也會不同,對于帶狀皰疹來說,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往往神經(jīng)痛,而且不少人即便是痊愈了,也很容易留下后遺癥,在時間長達數(shù)年之久,會甚感痛苦。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認為這一病癥的出現(xiàn)是身體里的存在熱邪所致,由于好發(fā)兩肋,所以常常會從肝膽入手加以治療,但有些時候,這樣做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其實,早在明代時,名醫(yī)孫一奎就在《醫(yī)旨緒余》里記載了治療帶狀皰疹的妙法,而這個小妙方的組成也很簡單,僅僅只有三味中藥材,即瓜蔞、紅花和甘草,而且現(xiàn)代名老中醫(yī)王幸福王老先生,也常常用這一妙方來改善帶狀皰疹,并定名為“瓜蔞甘草紅花湯”,不過,這方劑的具體用量,需要根據(jù)患者自身的癥狀,來進行調整,以便于更好地發(fā)揮作用。
“黃不欲太明,如縞裹栝樓”,這其中的“栝樓”說的其實就是中藥瓜蔞,這味中藥最早的入藥記載是在《神農本草經(jīng)》,甘苦性寒,主要歸入身體里的肺經(jīng)、胃經(jīng)和大腸經(jīng),據(jù)《藥性類明》記載,瓜蔞能和、能降、能潤,可以郁熱自通,功效上,具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的能力,常用于痰熱咳嗽、乳癰、肺癰、胸痹等病癥的改善。
在《重慶堂隨筆》里也有說過,瓜蔞對于痰熱病癥,具有很好的作用,除此之外,瓜蔞還有“舒肝郁、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的療效,有利于豁痰清熱、潤腸通便,可以讓身體里的熱邪,隨大便一起從身體里排出。
而中藥紅花便是活血化瘀的常用藥材,它能夠入絡行瘀,活血通脈,化解瘀滯,常用于治療因瘀熱瘀滯所引起的病癥,而帶狀皰疹就是身體里的濕熱蘊結,最終在皮膚肌表顯現(xiàn),此時,利用紅花就可以幫助化解身體里的瘀血,而且在運用時,常常會跟清熱涼血透疹的紫草、大青葉合用,不過,對于伴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來說,還是需要慎用。最后這味甘草則能和中緩急,緩解神經(jīng)疼痛。
總之,這三藥合用非常適合改善帶狀皰疹,但這個藥方在服用之后,患者或會出現(xiàn)大便不成型或腹瀉癥狀,這其實是身體里濕熱病邪的排解過程反應,在腹瀉后可以快速改善疼痛,以達到治療目的,所以,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大家并不需要過度擔心。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chuàng)出品。作者周淺,未經(jīng)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