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號零點一到,美國對印度商品加征50%關稅這事就正式落地了,一下子出了兩道行政令,力度直接拉滿。印度媒體馬上就有了反應:有消息說莫迪四次沒接特朗普的電話,轉(zhuǎn)頭就安排了亞洲行,先去中國,再去日本。而且印度買俄羅斯原油不光沒減,還打算接著加碼,看樣子是要按每天大概180萬桶的量往上提。信號特別直白:你加關稅我認了,但電話我不接,該做的生意照樣做,該走的路線也不變。
一個月里,特朗普先宣布對印度加25%關稅,沒幾天又補了25%,理由是“印度買俄羅斯石油還賺差價”。兩道命令疊一塊兒,關稅直接頂?shù)?0%。這可不是數(shù)字好看不好看的事兒,是真能讓印度疼到骨子里的程度。印度對美國出口,一半以上的品類都被波及了,像紡織、寶石、珠寶這些能解決大量就業(yè)的行業(yè)首當其沖,電子和制藥現(xiàn)在暫時沒被算進去,但誰也不敢說以后一直安全。
印度外長的回應也挺硬氣:“你們不喜歡印度買的油,那別買就是了。”說白了,事兒到這份上,面子和實在利益都擺明了,誰退誰進,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
真正把這事抬到國際政治層面的,是拜登政府時期的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他接受采訪時說得特別直接:美國這幾年費了老勁拉盟友搞“對華去風險”,結(jié)果現(xiàn)在不少國家反過來在討論“對美去風險”;美國在很多國家的民調(diào)好感度,都落到中國后面了;他甚至說美國的全球形象“掉進了馬桶”。還特意點了印度,說印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意思就是,特朗普這幾刀下去,等于把拜登四年搭的臺子直接掀了,還把印度往中國這邊推了一把。
印度本來就不是誰的小弟,一直想搞“多邊平衡”。你對它簡單粗暴,它就用更明顯的動作回敬你。這次的動作全擺在明面上:關稅生效當天,就傳出印度要多買俄油的消息,亞洲行馬上安排上,上合峰會也去了,還跟中方高層面對面談,強調(diào)中印關系不受第三方影響。
更關鍵的是,印度國內(nèi)也趕緊找應對辦法:考慮下調(diào)消費稅,托一把國內(nèi)需求;同時把出口市場分散開,少依賴美國一點。俄羅斯石油本來就便宜,省下來的錢,剛好能補貼那些受關稅沖擊的行業(yè)。對印度這種消費占GDP大頭的經(jīng)濟體來說,只要把消費穩(wěn)住了,扛壓力的能力就上來了。你說這算不算“硬剛”?表面看是鬧情緒,其實背后都是算過賬的。
美國這邊,其實也不是看不懂這筆賬。拜登在任的時候,一直把印度當成印太布局的關鍵,搞四方安全對話、技術合作、軍貿(mào)聯(lián)動,鋪了不少路子。結(jié)果現(xiàn)在一上來就加50%關稅,既傷了關系,又丟了信任。沙利文的話不好聽,但說到了點子上:你動不動就對別人揮大棒,別人很難把你當成長期穩(wěn)定的伙伴。
過去幾年美國總喊“去風險”,可現(xiàn)在很多國家覺得,最大的風險其實是美國政策反復無常、沒個準頭。今天加稅,明天豁免,后天又翻臉,企業(yè)怎么敢投產(chǎn)?政府怎么定預算?時間長了,“對美去風險”這話自然就冒出來了。
沙利文說美國是把外交勝利白白讓給中國。這話有點夸張,但意思不難懂。不是說中國啥也沒干就躺著贏了,而是美國在關鍵時候總“自己坑自己”,客觀上給了中國展示穩(wěn)定、展示靠譜的機會。
中國這邊沒咋表態(tài),也沒趁火打劫,更多是把“場子”搭好:上合峰會正常開,紀念活動也邀請客人,外賓來了就認真談,反復說合作、穩(wěn)定、靠譜這些事。對很多國家來說,這種穩(wěn)定,就是最大的吸引力。誰也不想每年被別人的政策來回折騰,自己家企業(yè)跟著提心吊膽。
說到底,國際關系不是喊口號,誰更像“能把事辦成的人”,誰就占上風。美國最近這套“加稅—施壓—取消訪問—接著施壓”的操作,看著挺強勢,其實是把伙伴越推越遠。你說印度會不會在安全領域接著跟美國合作?肯定會。但合作的深度、信息傳遞的速度、共享的程度,會不會因為現(xiàn)在的政治氛圍打折扣?大概率會。表面上沒撕破臉,可關系已經(jīng)“有窟窿”了。
別忘了,印度買俄羅斯能源,是實打?qū)嵉摹懊T”問題。印度用油多,但自己產(chǎn)得少,油價一漲,通脹就上來了。俄羅斯石油便宜,既能穩(wěn)住物價,又能給財政省點錢?,F(xiàn)在50%關稅來了,印度更沒理由在能源上配合美國了。這條路走順了,結(jié)算渠道、運輸合作、金融安排都會越來越緊密。等這些都穩(wěn)定了,再想改過來,就不是發(fā)一道命令那么簡單了。到那時候,美國再想勸印度“少買俄油”,付出的代價只會越來越大。
很多人好奇,四方安全對話會不會散伙?其實不至于。四方對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慣性了,只要沒徹底鬧僵,會議還會開,合作也會推進,但熱度肯定會降。不管是領導人見面,還是部長級會談,“降格”或者“延后”都是常有的處理方式。一旦美國放出風聲說要取消秋季訪印,印度國內(nèi)輿論肯定會解讀成“美國在威脅印度”,對美國的不滿會更強烈。到那時候,氣氛擺在那兒,很多具體的事就難協(xié)調(diào)了。啥叫“政治氣氛拖了成果的后腿”?這就是。
這次印度的操作,看著強硬,其實特別務實。對內(nèi),穩(wěn)消費、穩(wěn)就業(yè),給受沖擊的行業(yè)找緩沖,靠的就是買俄油省下來的錢;對外,把出口市場分散開,少依賴美國,給自己留更多回旋空間。外交上,跟中國、俄羅斯把話說明白:不結(jié)盟,但要合作,關鍵是自己得有選擇的余地。把選擇權握在自己手里,這才是印度最看重的。別小看這幾步,湊到一塊兒就是個“緩沖墊”。有了這墊子,印度在風浪里就能走得穩(wěn)一點。
有人可能會問,美國還有沒有翻盤的機會?有,但得換個思路??堪殃P稅加到50%,只能逼得對方想更多辦法應對、防備。要修復關系,得伸出手,不是舉著拳頭。比如把豁免清單擴大點,讓受沖擊的行業(yè)喘口氣;比如在簽證、人才流動上給點實在的好處;比如把一些具體的技術合作項目推進到能落地的階段,讓合作看得見、摸得著。這些都比再發(fā)一道行政令管用。真想把印度“拉回來”,靠威脅沒用,得給實惠。
這事對中國也是個提醒:別把眼前的這點優(yōu)勢當成永遠的優(yōu)勢。世界在變,別人也會調(diào)整。我們得把“靠譜、可信賴、能落地”這三件事做得更扎實。多把話說清楚,多把事辦到位,少點起伏,時間長了自然能贏認可?,F(xiàn)在很多國家愿意跟中國坐下來談,原因很簡單:合作能落地,風險能算得清。把這事一直做下去,才是長久之計。
沙利文說“四年努力全白費了”,還說“美國把外交勝利讓給中國”。這話帶情緒,但不是空話。他在各地都聽到“對美去風險”的說法,看到中國在多國民調(diào)里好感度上升,擔心美國的“全球品牌”在下滑。他的焦慮是真的。他不是幫中國說話,是在提醒美國:你不能一邊指望別人跟你站隊,一邊拿棍子打人。要么給個穩(wěn)定的預期,要么就接受伙伴開始“對美去風險”。
關稅是個工具,但不是萬能鑰匙。尤其對伙伴用這么重的工具,只會把關系砸裂。這次印度的反應,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印度沒吵沒鬧,也沒做戲,就用行動告訴你:我還有別的路可走。中國在這兒也沒“搶人”,就是一直開著門、擺好桌子。大家愿意來坐,就坐下來聊,聊得來就一起做事。外界看到的,就是中國的穩(wěn)定和成熟。
美國要想把局面拉回來,不是沒機會,但得換個打法;中國要想守住優(yōu)勢,不是沒挑戰(zhàn),但得把“穩(wěn)”字放在最前面。印度會接著找平衡,不可能一頭倒向誰,但會根據(jù)誰更穩(wěn)定、誰更靠譜,做出更現(xiàn)實的選擇。路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誰走得穩(wěn),誰就能走得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