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假裝“正常”了!讀完《正常人》,我終于允許自己不完美
文 | 閱微
姐妹們,深夜刷手機,看到“職場媽媽如何平衡事業(yè)家庭”、“30+女性的焦慮與破局”、“如何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保持松弛感”……這些標題,是不是常常讓我們感到既被戳中,又有時隱隱不安?似乎總有一個無形的標準在催促我們:要更優(yōu)秀,要更高效,要情緒穩(wěn)定,要成為那個完美無缺的“正常人”。
我們努力學習各種“方法論”,試圖把生活過成模版,卻常常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被內心的失控、關系的疏離、或者那怎么都說不清的委屈和糾結擊潰。
今天,閱微想和大家聊一本并不提供“標準答案”的書,它甚至有點“殘忍”地撕開那些關于“正?!钡募傧?。它就是愛爾蘭作家薩莉·魯尼的《正常人》(Normal People)。初讀這本書時,我便被它筆下那種近乎冷酷的真實感攫住,那種不加修飾的、有時甚至令人心疼的脆弱,仿佛在對我們所有人說:“看,你們并不孤獨,我們都在學著如何與自己的不完美相處。”
這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只有兩個年輕人——瑪麗安(Marianne)和康奈爾(Connell)——從高中到大學,糾纏數(shù)年的復雜關系。他們聰明、敏感,在各自的環(huán)境里或格格不入,或游刃有余,但在一起時,卻總是小心翼翼,總是在錯過,總是在用最笨拙的方式傷害或試圖靠近對方。而正是這種笨拙和真實,讓閱微我在字里行間看到了無數(shù)個“我們”。
這本書最讓閱微我拍案叫絕,也覺得最能觸達我們這些在多重角色里掙扎的女性讀者的,是它對親密關系中“不會好好說話”的拆解,以及對現(xiàn)代人“假裝正?!北澈蠼箲]和脆弱的深刻洞察。
那些說不出口的,才是關系里的真問題
書中,瑪麗安和康奈爾明明深愛著對方,卻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他們擁有高智商,能流暢地討論文學、政治,但在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時,卻仿佛變成了牙牙學語的孩子。
康奈爾因為害怕失去在高中的社交地位,選擇了隱瞞他與瑪麗安的關系;瑪麗安因為缺乏被愛的經驗,在關系里總是習慣性地低姿態(tài),甚至自我貶低。他們內心有翻江倒海的情感,卻常常選擇沉默,或者用錯誤的方式表達。
【值得收藏】“他們似乎達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對某些感受絕口不提,因為它們一旦說出口,就會變得具體而真實?!?br/>
這句話,是不是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自己在關系里的模樣?
在職場,我們怕被認為“不專業(yè)”或“情緒化”,把委屈和壓力生生咽下;在家庭,我們怕沖突、怕讓家人擔心,把自己的需求和疲憊小心隱藏。我們以為對方應該懂,以為不說是對彼此的保護,結果卻是誤會越來越深,心越來越遠。
閱微我讀到他們因為一次溝通不暢(康奈爾誤以為瑪麗安不想讓他住下,于是選擇和朋友去旅行,導致兩人分手)而錯過彼此時,簡直要抓狂!那種無力感,那種“為什么就不能直接說清楚”的憋悶,太真實了。
【金句閃光】原來,所有親密關系中的內耗,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我們喪失了“脆弱”的勇氣——不敢真實地袒露自己的需求、恐懼和不確定。
這本書沒有教我們“如何溝通”,但它赤裸裸地展現(xiàn)了“不好好溝通”的代價。它讓閱微我重新思考:在那些至關重要的人面前,我是否也因為害怕被評判、被拒絕,而選擇了“假裝堅強”或“理所當然”,錯失了真正連接的機會?
“正常人”的表演:我們?yōu)楹稳绱撕ε虏槐幌矚g?
書名《正常人》本身就帶著一種反諷?,旣惏瞾碜愿辉5δ苁д{的家庭,在學校是孤獨的“怪胎”;康奈爾來自單親家庭,母親是瑪麗安家的清潔工,他在學校是閃閃發(fā)光的“正常人”。然而,隨著環(huán)境變化(進入圣三一大學),他們的身份標簽發(fā)生了置換,內心的脆弱和焦慮卻從未消失。
康奈爾盡管受歡迎,卻總是在迎合他人,害怕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深陷于社交和階級的焦慮中?,旣惏部此铺亓ⅹ毿?,骨子里卻極度渴望被愛和被認可,甚至在一段不健康的關系里,她寧愿接受痛苦,也不愿面對被拋棄的恐懼。
“她在內心深處相信,她是一個本質上就帶著缺陷、充滿惡意的壞人,是她讓周圍的世界變成了這個樣子?!?br/>
這種深刻的自我否定,這種“我不好,所以我活該承受一切”的信念,是不是也曾盤旋在我們心頭?
我們害怕不被老板認可,害怕孩子不夠優(yōu)秀,害怕在朋友聚會中顯得“不合群”,害怕因為照顧家庭而“落后”于同齡人。這些害怕,驅使我們不斷表演,試圖扮演好“優(yōu)秀員工”、“完美媽媽”、“知性伴侶”的角色,以獲得外部世界的認同。
但《正常人》告訴我們,這種表演是會消耗心力的??的螤栐诳此啤罢!钡纳罾锔械街舷?,最終陷入抑郁?,旣惏苍趥窝b的堅強下遍體鱗傷。
閱微我讀到這里,仿佛看到無數(shù)在朋友圈曬娃曬工作曬健身的姐妹們背后,那些不為人知的疲憊、掙扎和自我懷疑。我們都在努力成為世俗眼中的“正常人”,卻忘了關注自己內心的聲音,忘了我們本身的存在,就足夠有價值,無需通過扮演某種角色來證明。
【金句閃光】或許,真正的“正常”,不是符合外界的期待,而是敢于接納自己所有的“不正?!薄切┟舾?、脆弱、迷茫和不完美。
這本書沒有提供“療愈手冊”,但它用兩個年輕人的故事,給了我們一種深刻的理解和共情:你不是一個人在假裝、在掙扎。這種被看見、被理解的感覺,本身就是一種治愈。
成長是一件緩慢又痛苦的事,但不妨礙我們愛與被愛
瑪麗安和康奈爾的故事,是成長的故事。他們在跌跌撞撞中學習如何面對自己,如何愛人,如何接受愛。他們犯錯,他們受傷,他們離開又回來,這個過程緩慢、曲折,有時甚至令人沮喪。
但他們的關系,以及他們與自己內心的和解過程,也展現(xiàn)了一種韌性。即使有傷害,即使有誤解,他們依然一次次地選擇走向彼此,選擇面對那個最真實的自己??的螤柾ㄟ^尋求心理咨詢,開始正視自己的焦慮和抑郁;瑪麗安在朋友的支持下,開始走出過去的陰影。
對于我們這些已經不是“正常人”年紀的“正常人”來說,他們的故事或許更像一個提醒: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伴隨著痛苦和反復,但只要我們愿意面對,愿意嘗試,我們就有可能變得更好。
這本書讓我深刻地意識到,無論在哪個年齡階段,無論我們扮演著怎樣的社會角色,我們內心那個渴望被理解、害怕被拒絕的小孩始終存在。而我們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都需要我們持續(xù)地投入勇氣,去表達,去傾聽,去允許不完美的存在。
《正常人》是一本讀起來有點心疼的書,它不回避生活和人性的復雜與灰暗。但它也用一種溫柔的力量告訴我們:在所有那些不確定和疼痛中,愛是真實的,連接是可能的,而你,帶著所有的不完美,也值得被深深地愛著——首先是被自己愛著。
讀完它,閱微我覺得自己被一種巨大的理解所包裹,仿佛所有的“不正?!倍颊业搅嘶仨?。它讓我停止了對自己過于苛刻的評判,開始學著擁抱那些“不好好說話”的自己,擁抱那些在人潮中感到孤獨的瞬間,擁抱那個并不總是強大的母親和職場人。
這本書帶給閱微最大的觸動是,我們不必成為任何人期待的樣子,不必完美無瑕,不必總是強大。我們只需要真實地去感受,去表達,去連接。允許自己不正常,或許才是通往真正內心平靜和親密關系的第一步。
讀完這本書,哪個瞬間或哪一個觀點最讓你有醍醐灌頂?shù)母杏X?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過怎么都說不清、或者怎么都覺得自己在“假裝正?!钡臅r刻?歡迎在評論區(qū)和閱微以及姐妹們聊聊你的故事和感悟。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和這本書對你有啟發(fā),不妨也分享給你身邊可能需要它的朋友/姐妹吧,讓我們一起在閱讀中找到共鳴與力量,成為更真實、更接納自己的“非正常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