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論明朝最冤的人,小君認為莫過于于謙。
他,用46天為大明續(xù)命195年,卻在8年后卻慘死在拼死守護的這座城下。
全城為之涕零,行刑的劊子手3天后自刎謝罪,太后也為他絕食抗議。
而他12歲所作的《石灰吟》卻如讖言一般,成了他一生的寫照: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于謙出生于杭州一個官宦人家。他自幼聰慧過人,七歲能詩,十二歲便有神童之稱呼。
據(jù)傳他八歲時有一日著紅衣,騎竹馬玩耍時,鄰人覺得甚是有趣,便有意逗一逗他說:“紅孩兒,騎黑馬游街?!庇谥t應聲便答:“赤帝子,斬白蛇當?shù)馈!庇纱丝梢娖錃馄呛蛯W識。
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于謙考取進士,自此踏上仕途。而此時指引他人生之路的是文天祥。幼年的于謙酷愛讀史,而文天祥的事跡觸動了他幼小的心靈,因此他立志要成為文天祥一樣為家國事業(yè)獻身,留存正氣在人間的人。
然而初入仕途的于謙卻以其剛正不阿的個性為民牟利,卻也因此得罪了當朝大太監(jiān)王振被打入監(jiān)獄,經(jīng)多方營救才得以出獄。
官場的坎坷卻也磨練了于謙的心志,他練就了溫文爾雅的表面下,亦鑄就了一身錚錚鐵骨。
正統(tǒng)十四年(公元1449年)年少輕狂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受宦官慫恿,帶領明朝精銳御駕親征瓦剌在土木堡被伏擊全軍覆沒且自己也成為了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
眼看大明就要復刻北宋靖康之恥,不料此時于謙挺身而出,做出了一個令天下震驚之舉。他說服皇太后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并遙尊身為俘虜?shù)拿饔⒆跒椤疤匣省?,頃刻瓦解了也先手里的王牌。此時也先雖有大明“太上皇”在手卻不再奇貨可居,反而成了燙手山芋。
但此舉對于于謙來說也是相當大膽且冒險的,甚至八年后的身死的禍根就是在此時埋下。因此此時明英宗膝下有子,若按祖制理應由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繼承皇位才算是符合正統(tǒng)。可惜如今朱見深只有兩歲,即便太后此時垂簾聽政對于明朝上下人心士氣于事無補。因為由太后和小兒當國,國家依然缺乏主心骨,群龍無首的局勢下大權極可能旁落反而加速了明朝的分裂和衰弱。因此于謙明知風險極大,依然決定扶持朱祁鈺這個能夠?qū)嵭袥Q策的皇帝。此舉雖不符合法統(tǒng),卻也是當下唯一可救大明之策。
于是,朝堂穩(wěn)住了,但惱羞成怒的也先挾持著朱祁鈺,領大軍直撲都城北京。但此時北京城內(nèi)只余一群殘兵老將,都城危如累卵。朝堂上下,京城內(nèi)外皆六神無主。
此時依然時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誓守北京,他認為:“京師,天下根本,宗廟、社稷、陵寢、百官、萬姓帑藏、倉儲咸在,若一動則大勢盡去,宋南渡之事可鑒也?!?br/>
事實證明,于謙非但有此勇氣,還有非凡的能力。
京城中的一把爛牌在他的謀略和戰(zhàn)術下,居然打出了一場可歌可泣的“京城保衛(wèi)戰(zhàn)”雖然慘烈,但終究守住了國本。這一仗,瓦剌伏尸數(shù)萬最終一無所獲,只能打道回府,最終送回朱祁鎮(zhèn)。
而于謙在八年后,卻還是倒在了小人的誣陷下,最終含冤死在了他當年堅守的這座城下。只因?qū)τ谥匦聤Z回皇位的朱祁鎮(zhèn)來說,于謙不得不死。
至于于謙為何必須死,在我之前的文章《忠君或是忠于社稷蒼生,一代名臣的生死抉擇》中,或許你就可以得到答案。
對于于謙來說,
或許忠于君王不過謀一時名利。
但忠于社稷蒼生方是萬事之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