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沒有標準答案,幸福與否,自己說了算。
朋友們,最近有個詞特別火,叫“全職兒女”。
啥意思呢?
就是一些年輕人,暫時離開了公司,回到父母家。
他們不是啥也不干,而是做做家務(wù)、陪爸媽買菜遛彎、跑跑腿,父母呢,則給他們發(fā)一點“工資”,支持他們度過這段找新方向、或者單純就是想歇一歇的“Gap Time”。
消息一出,網(wǎng)上立馬吵翻了天。
有人說:“這多好??!陪了父母,自己也沒壓力,雙贏!”
也有人撇嘴:“說得真好聽,不就是新型啃老嗎?”
說實話,看到這些爭論,我一點不覺得新鮮。
我曾在一本堪稱“人生解惑書”的經(jīng)典作品中找到了答案。
這本書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書中講述的是:
一位迷茫的青年夜訪哲人,兩人展開了數(shù)個夜晚的辯論。青年訴說生活的種種困惑與不幸,哲人則用阿德勒心理學逐一破解,告訴他“人可以改變,世界無比簡單”,賦予他追求自我幸福的勇氣。
整本書講的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你的不幸,都是自己選擇的。
這本書不是在責怪你,而是告訴你,你永遠有選擇權(quán)。
它教你如何甩開別人的眼光,如何不再被過去的破事拖累,專注自己能改變的事。
說白了,就是給你勇氣去活出自己,哪怕會被人討厭,因為那是你自由的開始。
書中那個迷茫的青年和智慧的哲人,好像早就把這事兒聊透了。
01
別管別人咋說,
你的生活你說了算
我們?yōu)樯痘畹美郏亢芏鄷r候,就是因為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選擇回家,最怕啥?怕親戚問:“喲,這么大個人了怎么還在家待著?”怕鄰居議論:“老X家孩子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
《被討厭的勇氣》里,第一個核心觀點就是:“課題分離”。
簡單說就是:你的事是你的事,別人的事是別人的事。
選擇如何生活,是你自己的課題。
而別人怎么看你,怎么議論你,那是他們的課題,你根本管不著,也別去管。
只要你跟父母溝通好了,家庭內(nèi)部達成了共識,你們覺得OK,那這件事就OK。
外頭的風言風語,就讓它穿堂而過好了。
擁有這種“被討厭的勇氣”,是你走向自在人生的第一步。
02
關(guān)鍵是,
你是在逃避,還是在尋找?
當然,咱們也得對自己誠實。
你選擇回家,是因為經(jīng)過思考,想換種方式陪伴家人、重新規(guī)劃人生?還是只是因為工作上受了點氣,單純想躲起來?
這本書里有個特別好的區(qū)分:“自卑感”和“自卑情結(jié)”。
“自卑感”是:
“我不如別人,所以我要努力趕上?!?它是來幫你的。
“自卑情結(jié)”是:
“因為我學歷不高,所以我成功不了?!彼莵眚_你躺平的。
所以,“全職兒女”本身沒有對錯,關(guān)鍵看你做這件事的目的。
你是把它當作一個加油站,還是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殼?
想清楚這一點,你才能理直氣壯。
03
家的意義,
不就是互相支撐嗎?
有人說,“全職兒女”不就是變相要錢嗎?
但《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真正的幸福,叫做“共同體感覺”——在群體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
一個健康的“全職兒女”模式,恰恰能重建這種價值感。
你不是在“啃”,而是在“換”。
你用你的陪伴、你的勞動,去交換父母的經(jīng)濟支持和一段安心時光。
你讓父母感受到了天倫之樂,他們讓你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這不是啃老,這是一種新型的家庭合作。
在這里,你依然能找到那份最珍貴的價值感——“我對這個家有用”。
最后聊幾句:
生活不是一道判斷題,只有對和錯。它是一道論述題,答案由你自己來寫。
無論是選擇回家暫歇,還是繼續(xù)在職場拼搏,都沒有高低對錯之分。
重要的是,那是你自己選的路,并且你愿意為之負責。
如果你正在糾結(jié),或者正承受著外界的目光,不妨讀讀這本《被討厭的勇氣》。
它給不了你萬能答案,但它能給你直面生活的勇氣。
希望我們都能擁有這種勇氣:
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不害怕被人討厭,不追求被他人的認可。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活出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 你怎么看“全職兒女”?
你覺得這是啃老還是一種合理的生活選擇?
在評論區(qū)聊聊你的看法吧!
【往期好書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