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長肯定都犯過嘀咕:
孩子初中時成績多好啊,老師眼里的好苗子,怎么一上高中就不行了?
數(shù)理化的題,看兩分鐘就卡那兒動不了,寫作文也突然變得還不如朋友圈文案有水平。
聰明勁兒呢?智商跑哪兒去了?難道是被青春期偷走了?
其實啊,真相比青春期那點事兒復雜,比荷爾蒙還冷酷。
高中掉隊的那些“聰明孩子”,往往是被好幾件事湊一塊兒給拽下來的。
先說第一點,智商紅利提前透支了。
初中那陣子,聰明真是硬通貨。
孩子只要腦子稍微活泛點,刷題快一點,上課走神了還能答上老師的問題,立馬就能在班里顯出“學霸范兒”。
但這紅利有個要命的問題:提前透支。
就跟刷信用卡似的,使勁刷,賬單總有寄來的那天。中考前補了那么多課,做了那么多題,硬生生把“思維能力”變成了“套模板的能力”。題目不是自己推出來的,全靠記下來的套路去套。
短期看分數(shù)確實好看,可高中難度一上來,那些套路瞬間就不管用了。
尤其是數(shù)學幾何題,推理卡得死死的,根本不是“背個結論”就能解決的。函數(shù)和數(shù)列,動不動就得自己“走迷宮”,結果一群孩子直接在里面繞暈了。
聰明孩子初中時靠直覺瞎蒙都能出答案,到了高中,邏輯鏈條一拉長,直覺那點用就到期了。
所以你看到的掉隊,說到底就是初中為了分數(shù)把思維儲備透支光了,進了高中直接“斷供”。
再看另一種掉隊的情況。
有些孩子確實沒被培訓班洗腦,初中全靠腦子學。邏輯在線,悟性也好,看著好像挺無敵。
結果一進高中就傻眼了:原來聰明人不止我一個。
重點高中簡直就是現(xiàn)實版“華山論劍”。每個班里都有一堆“又聰明又努力”的對手,卷子一發(fā)下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只是“聰明加正常作息”。
說難聽點,初中靠點小聰明混得風生水起,到了高中可能連中等都算不上。
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原來不如你的同學,高中突然就超過你了。
原因很簡單:他們能下笨功夫,能在書桌前坐得住,能啃完厚厚的一本題集。他們沒依賴那點“聰明濾鏡”,反而更適應高中這種大運動量、高強度的學習節(jié)奏。
聰明本身沒錯,但光靠聰明,就像拿著把短刀去打持久戰(zhàn)。
三分鐘熱血能贏一局,真到十二回合下來,肯定得趴下。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家長最怕孩子掉隊,覺得掉下去就完了,其實沒那么嚴重。高中掉隊,就像長跑時突然呼吸跟不上,慢下來兩圈調整調整。
只要能及時把狀態(tài)調過來,把“聰明”和“勤奮”綁在一起用,差距還是能追回來的。
問題在于,孩子能不能接受“光靠聰明不夠了”這個現(xiàn)實。
心里的落差往往比成績的落差更要命。以前習慣了輕輕松松就能領先,突然要加倍努力,心里容易崩:
我不是挺聰明的嗎?怎么還要這么費勁?
所以關鍵是讓孩子明白,高中學習的規(guī)則跟初中完全不一樣。
這里不講究天賦能不能快速取勝,講究的是長線耐力。得培養(yǎng)新的學習習慣:能坐得住、能耐住煩、能接受推理過程中反復失敗。
說白了,就是要從“解題的演員”變成“思維的工匠”。
那到底該怎么辦?
與其焦慮孩子掉隊,不如把掉隊當成一個信號:智商紅利用完了,現(xiàn)在該換上耐力和方法了。
家長別老盯著分數(shù)漲了跌了,更該看孩子的學習方式——是還在死記硬背,還是慢慢學會獨立思考了;是靠直覺碰運氣,還是敢花時間拆題里的邏輯了。
對孩子來說,補救也不是靠一天刷十個小時的題,而是慢慢改習慣。
先學會“慢”,別急著看答案,先自己推,哪怕推錯了也沒關系。再學會“深”,別貪多做幾道題,把一道題掰開揉碎了,弄清楚思路比啥都強。
最后是“恒”,就算學不動了,也得養(yǎng)成每天穩(wěn)定學一會兒的慣性。
這么做不一定能馬上逆襲,但至少能保證不會一路滑下去。畢竟,聰明只是起跑線,能跑到最后的,都是懂得調整呼吸的人。
說到底,高中掉隊的“聰明孩子”,不是突然變笨了,是到了必須升級打法的階段。
初中那點小聰明就像開局送的金幣,用完了就得自己打怪升級。掉隊未必是啥丟人的事,反而是個提醒:
真正的學習,不靠直覺那點靈光一閃,靠的是耐得住寂寞的笨功夫。
要是能正視這一點,掉隊就不算災難,算是成長的一堂必修課。
成績掉一陣沒關系,心態(tài)可別先掉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