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瑞秋。
開學已經(jīng)兩個星期了,這次開學前,我們重新跟三個孩子商定好每日的作息時間,晚上八點準時上床睡覺。
三個孩子很快就接受這個新規(guī),畢竟早睡一直是我們家的習慣,即便是在暑假期間他們每天最遲也不會超過8點半睡覺。
4歲的弟弟是睡得最早的,每天大概七點就睡;8歲的哥哥和6歲的姐姐則會在睡前安排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到八點準時回房睡覺。
在我們看來,孩子還在長身體的時候,沒有什么比“睡得足、睡得好”更重要。
睡眠不足,會讓孩子的精神和體力都大打折扣,無論做什么都效率低下,更談不上要好好學習了。
更關鍵的是,長期缺乏高質(zhì)量睡眠會抑制生長激素的分泌,使骨骼和肌肉得不到充分的發(fā)育與增長;
同時,大腦也需要在睡眠中完成“修復和充電”,才能鞏固記憶、提升專注力。
只有睡得夠、睡得好,孩子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地去學習和探索。
荷蘭青少年研究院(Nederlands Jeugdinstituut)也給出了不同年齡段的睡眠建議:
1-2 歲:11-14 小時
3-5 歲:10-13 小時
6-13 歲:9-11 小時
14-17 歲:8-10 小時
成年早期(18-25 歲):7-9 小時
我們家三個孩子出生后,我們最重視的第一件事就是睡眠,因為只有休息充足,才是一切成長和學習的基礎。
所以在他們的成長階段,我和隊友始終優(yōu)先考慮讓他們睡得夠、睡得好,早睡也就成了我們的傳統(tǒng)之一。
很多家長聽到“晚上八點睡覺”時,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
就像我跟國內(nèi)的朋友聊起這件事時,他們也直呼難以想象。
但我所說的“八點”,并不是唯一標準,而是提醒大家:盡可能讓孩子早睡。
哪怕只是從晚上十一點提前到十點,或者從十點提前到九點,都是很有意義的進步。
最怕的是家長因為所謂的學習、分數(shù)和未來,而不斷壓縮孩子的睡眠時間,這樣其實是舍本逐末。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想和大家聊聊,父母可以怎樣幫助孩子早點睡覺。
1
讓孩子動起來
要說我們家三個孩子能這么早入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真的“累”了。
每天一早去學校,下午兩點就放學;
在校時間看似不長,但學習任務幾乎都壓縮在這幾個小時里,節(jié)奏很緊湊,再加上學校安排了體育課和至少兩次戶外活動,消耗其實挺大。
放學后,大多數(shù)荷蘭孩子都是書包一放就往外跑,只要天氣允許,很少有人待在家里。
小區(qū)里的游樂場幾乎從不空著,總有孩子們在那里追逐打鬧;足球場上也總是最熱鬧的,有很多孩子在場上揮汗奔跑。
剛開始我也有點不理解,還專門問過一位荷蘭好友:“孩子這么早放學回家,不用補課、寫作業(yè)、學點東西嗎?”
好友笑著說:“學習是學校的主要任務,并不是家長的;再說了,孩子在學校已經(jīng)夠累了,回家就該多動一動,好好放松地玩一玩。”
這也是大多數(shù)荷蘭家庭的普遍做法,下午兩三點放學,但沒有補習班,也沒有額外的學業(yè)安排。
真要說有“興趣班”,那也基本和運動相關。
每個孩子都會按照興趣選擇一兩項運動,放學后的主要任務就是盡情活動身體。
在荷蘭待久了,我們也慢慢接受了這種觀念:孩子在學校已經(jīng)學習了一整天,回家之后就該把時間交給戶外活動,將精力更多地釋放出來。
等到晚上“電量”耗盡,自然就能早早入睡。
所以說想讓孩子睡得早,關鍵是這一天得要夠累,不要只是讓他們長時間坐在室內(nèi),而是鼓勵他們動起來。
不在乎做什么運動,也不一定要上什么專業(yè)的運動課;哪怕只是下樓走走,騎滑板車,玩滑梯,踢踢球,或者和小伙伴追逐游戲,只要動起來、出點汗,這樣效果就達到了。
2
不要太過于“卷”孩子
或許很多父母會說:不是不想讓孩子早睡,而是作業(yè)實在太多,根本做不完,沒辦法早點休息。
這個情況我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所以沒有太大發(fā)言權。
但我倒是有過一點體會,之前孩子在荷蘭的中文學校,每周課后都會布置不少作業(yè),還要求家長打卡、錄視頻上傳。
雖然作業(yè)量跟國內(nèi)的小朋友比起來是小巫見大巫,但孩子已經(jīng)明顯感受到壓力和負擔,并且開始有點抗拒學中文。
后來我和老師溝通,說明我們會在家復習,但會按自己的節(jié)奏,不一定每次都打卡錄視頻。
老師聽了之后也理解并接受了。
學校和老師當然會有自己的教學安排和要求,但如果這些要求讓孩子背負了過多壓力,甚至影響到情緒和睡眠,父母就需要適時地介入,為孩子爭取一個更合適的學習節(jié)奏。
不要讓焦慮和不安裹挾自己,犧牲掉孩子最寶貴的休息和玩耍時間,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帶來的傷害可能更大。
補習班和興趣班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孩子真的喜歡,那大可以更多投入在其中,深度挖掘他們的潛能;
但若是出于家長的焦慮而被迫去上興趣班,結(jié)果往往是孩子痛苦、父母疲憊,親子關系也變得緊張。
比起培養(yǎng)一個多才多藝和十項全能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保證他們身心健康地成長。
真正的教育,是守護孩子的靈性,讓他們心里始終保有對知識的好奇和探索的熱情。
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發(fā)展出發(fā)自內(nèi)心的內(nèi)驅(qū)力,帶著持久的動力去成長,這才是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3
睡前避免熱鬧的娛樂活動
今年五月回國待了半個月,有一個小小的發(fā)現(xiàn)讓我挺意外。
我們家對面就是商場,五一期間人潮擁擠、孩子扎堆,這自然不奇怪。
但讓我驚訝的是,假期過后按理說孩子們已經(jīng)恢復上學了,晚上七八點去商場時,依舊能看到很多孩子在商場里逛著、玩著,甚至沿路上都能遇見不少。
我當時心里就有些疑問:孩子們明天不是還要上學嗎?怎么還能在這么晚的時間逛街?
想象一下,剛在商場里經(jīng)歷了人聲鼎沸、燈光喧囂的環(huán)境,整個人都被調(diào)動得興奮起來,回到家想讓自己安靜下來、乖乖入睡,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讓我更加體會到“晚間氛圍”的重要性。
在荷蘭,商場基本在晚上六點左右就打烊了,想帶孩子出去逛根本沒有地方;所有人集體回歸家庭,享受一家人的安靜時光。
孩子睡前的幾個小時,尤其需要保持身心的放松和安靜,避免過度刺激的活動,更不要頻繁外出到過于熱鬧的環(huán)境中。
工作日的夜晚,我和隊友幾乎是不出門的,也極少有訪客,就是一家人待在家里;
即便在家,我們也不會在臨睡前讓孩子看電視或玩電子產(chǎn)品,而是一起聊聊天、看看書,讓氛圍慢慢沉靜下來。
這樣,孩子的情緒才能逐漸安定,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睡眠狀態(tài)。
4
成為孩子的榜樣
想要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還有一點不可忽視:作息要穩(wěn)定和規(guī)律。
孩子的身體里也有一個“生物鐘”。
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睡覺和起床,生物鐘就會慢慢形成條件反射,到點自然困倦、自然清醒。
相反,如果每天的作息都在變化,今天七點、明天十點,孩子的身體就很難進入穩(wěn)定的節(jié)奏,結(jié)果就是晚上躺下也睡不著,早晨要早起更是痛苦。
因此,父母需要幫孩子建立一個相對固定的作息。
這樣可以省去許多無謂的爭執(zhí),也能讓孩子覺得生活是可預期的,心里更安定。
就像我們家三個孩子,從小養(yǎng)成的早睡習慣并不是靠強迫,而是日復一日的堅持,讓孩子把早睡內(nèi)化成為自己身體的節(jié)奏,這樣早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不過想要規(guī)律作息,首先要從父母做起。
孩子不會像別人,只會像和他相處最多的人。
如果父母習慣早睡,孩子自然也會更容易形成規(guī)律;但如果父母常常熬夜,還覺得晚睡無妨,孩子很難真正建立起早睡的觀念。
我們家一向保持早睡的“文化”,基本在十點半就上床休息,最遲也不會超過十一點。
孩子耳濡目染,看在眼里,也就跟著形成了這樣的節(jié)奏。
說白了,其實所謂的熬夜,大多時候并不是在認真學習或工作,只是抱著手機無止境地刷而已。
有人安慰自己說,卸下一天的重擔之后,那會兒刷的不是手機,而是自由。
但事實上,熬夜就是熬夜,睡不好,第二天必然精神不振,思維遲緩,做事效率下降,連帶帶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與其在夜里用低效的方式消耗自己,不如學會放下手機,早點睡,睡得足,睡得好。
這樣才能真正以更飽滿的狀態(tài)去迎接明天,也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學會尊重休息、規(guī)律作息。
5
讓孩子睡得足,他們才有力氣長高長壯,也有精力去探索世界、學習新知;
睡得好,孩子才能在安穩(wěn)的節(jié)奏中,慢慢養(yǎng)出自律、安定和內(nèi)驅(qū)力。
早點關掉手機,早點上床休息吧,這是父母能給孩子最簡單,卻珍貴無比的禮物。
瑞秋
-瑞秋好物推薦-
?在家學英語,就用小狐貍App,讓孩子愛上英語。
?治愈系繪本《猴子和鼴鼠看世界》。
?家有恐龍迷的千萬別錯過《重返恐龍世界》。
我是瑞秋,坐標荷蘭,5口之家
分享與三娃同行的所思所想
婚姻愛情 | 信仰生活 | 自我賦能
獨立帶娃 | 親子成長 | 極簡育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