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神,威武神俊,更有三只眼
古代對馬神的祭祀歷史悠久。這種祭祀活動不僅深植于民間,成為一項普遍的風俗,甚至連君王也會親自主持相關(guān)儀式。
馬作為人們最為熟知的動物之一,因其矯健的身姿和神俊的風采,常常受到人們的格外寵愛。不僅在民間習俗中備受呵護,在傳統(tǒng)文化里,人們也通過各種形式,竭盡所能地表達對馬的贊美,彰顯馬的無窮魅力。
然而,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馬神的概念卻顯得較為陌生,其形象也相對模糊。
民間常稱馬神為馬王爺。馬王爺原本是西天如來佛祖身邊的至妙吉祥,后因毀壞“焦火鬼墳”,違背了佛家慈悲為懷的教義,被貶下凡間。他在凡間歷經(jīng)三次轉(zhuǎn)世。初次轉(zhuǎn)世,他以五團火花托胎,降生于一戶姓馬的人家,出生時便擁有三只眼睛,三天大時便能打架,稍長些便下海斬殺了東海龍王,后在盜取紫微大帝金槍時被殺。第二次投胎,他成為火魔王公主之子,出生時左掌心有“靈”字,右掌心有“曜”字,因此得名“靈曜”。他拜妙樂天尊為師,降妖伏魔。玉帝命他掌管南天政務,并賜予瓊花宴,然而他在宴會上與金龍?zhí)影l(fā)生沖突,火燒南天門,大鬧天宮,最終走投無路,一頭鉆入鬼子母的腹中。
他曾為救母而下地獄、入鬼洞、戰(zhàn)哪吒、偷仙桃,又與齊天大圣鬧翻,后在如來佛的調(diào)解下,二神才和好如初。玉帝見其是將才,便讓他擔任真武帝的部將。民間對馬元帥的祭祀頗為盛行,凡涉及妻財子祿之事,人們都喜歡求助于馬王爺。
古代對馬神的祭祀歷史悠久。祭祀馬神不僅成為民間風俗,連君王亦會舉行相關(guān)活動。周朝時,人們于春、夏、秋、冬四季分別祭祀馬神。初春是祭祀馬祖的日子,周人將馬神稱為馬祖,即天上的天駟星。古人認為,馬的誕生與天駟星密切相關(guān),是天駟星的神靈之氣降臨地面,才孕育了馬。夏日祭祀的是先牧神,以感恩最早教會人們牧馬的先祖,提供了游牧生活方式。秋日祭祀馬社神,祈愿馬匹棲息之地安寧,使馬得以良好休息,保持健壯。冬天則祭祀馬步,馬步是專食馬的神怪,祭祀它是希望馬步不再侵害馬匹。一年四季皆祭馬神,這在其他民俗神中頗為罕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祭祀馬神的方式不斷演變。明朝時期,北京設有馬神祠,祠中祭祀馬神的活動均由官方主持。不僅國家層面進行馬神祭祀,各地亦紛紛建立馬神廟以行祭禮。
進入清朝,無論是國家還是民間,祭祀馬神的習俗依然延續(xù)。建立清王朝的滿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對馬懷有深厚崇拜,祭祀馬神自然成為慣例。清朝的祭祀方式多樣,有的制作木馬供奉于馬神廟的神堂,有的則在廟堂中塑造馬神神像。清朝官方將祭祀馬神的日期定為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屆時,所有與養(yǎng)馬相關(guān)的人員均需前往馬神廟祭拜。
在民間,人們祭祀馬神的原因在于家中飼養(yǎng)馬匹,希望馬神庇佑馬匹健康,成為強健的腳力或得力的勞力,從而減輕生活負擔。在一些家庭中,常貼有馬神像。馬神的形象頗為奇特,通常表現(xiàn)為四臂三眼,全身武裝。人們將馬神想象得威武異常,或許唯有如此,方能彰顯馬的神駿風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