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八月中,晝夜均而寒暑平。院里的桂花悄悄吐蕊,晨起推窗,白霜已爬上草尖?!洞呵锓甭丁酚休d:“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贝藭r節(jié),北方的麥田翻起金浪,南方的柑桔壓彎枝頭,天地間陽氣收斂,陰氣漸盛。但秋燥如影隨形,稍不留神便口干咽痛。如何在這陰陽平衡的節(jié)氣里調養(yǎng)身心?且看古人千年智慧中的秋分養(yǎng)生之道。
秋分三候的養(yǎng)生密碼
雷始收聲:春分雷發(fā)聲,秋分雷收聲。古人認為雷因陽氣盛而發(fā)聲,此時陽氣內斂,宜早睡以養(yǎng)陰。《遵生八箋》建議:“秋分之日,宜靜坐觀息?!?/p>
蟄蟲坯戶:小蟲開始用細土封巢穴洞口。對應人體腠理漸閉,當添薄衣護頸背。江南民諺“白露身不露,秋分腳不露”,提醒勿再赤足踏涼。
水始涸:河湖水量減少,暗喻人體津液易虧。元代《飲膳正要》記載“秋氣燥,宜食麻潤燥”,此時芝麻、杏仁正當令。
養(yǎng)生三忌:避秋燥之傷
1. 忌貪涼閉汗
“秋凍”并非挨凍。清晨涼氣襲人,老幼尤需護好三關:后頸(風池穴)、肚臍(神闕穴)、腳踝(三陰交)?!独侠虾阊浴诽嵝眩骸扒锶粘科?,薄棉背心護胸背?!?/p>
2. 忌辛散耗陰
秋分燥氣當令,若仍如夏日嗜食蔥姜辣椒,如同火上澆油。清代名醫(yī)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警示:“秋燥刑金,辛熱之物宜節(jié)。”
3. 忌悲秋傷肺
見落葉而傷懷,最損肺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方》中開出“情志方”:“秋日登高望遠,以暢秋志?!背墙及稹⒐潘率A皆可舒達氣機。
養(yǎng)生三宜:潤燥平陰陽
1. 飲食:甘潤平補最相宜
南方潤燥湯:嶺南“青欖雪梨煲瘦肉”,取青欖三枚劈開,雪梨留皮去核,慢燉兩小時,清咽潤肺。
北方養(yǎng)陰粥:燕趙“百合杏仁小米粥”,用南杏仁十粒去皮尖,配張家口小米,晨起溫熱食之。
江浙古方:杭白菊配枸杞代茶飲,《本草綱目》載其“平肝明目,滋腎潤燥”。
2. 起居:早臥早起斂神氣
卯時(5-7點)披衣而起,面向西方深呼吸九次,借秋金肅降之氣平肺火;酉時(17-19點)日落散步,忌劇烈出汗。《黃帝內經》“秋三月,早臥早起”的訓導,至今仍是金律。
3. 療養(yǎng):借天時祛陳疾
此時艾灸足三里、涌泉穴,可固本培元;拔罐宜選背部膀胱經,助排余濕。晉中農家至今沿襲“秋分曬背”習俗,擇晴日曬背一刻鐘,暖流直透丹田。
古俗今用:民俗里的養(yǎng)生智慧
吃秋菜:嶺南“秋分吃秋菜”的野莧菜,焯水拌芝麻油,暗合“秋宜食麻”的古訓。野莧菜含鈣量是菠菜的三倍,正應“秋補筋骨”之說。
豎雞蛋:“秋分到,蛋兒俏”的舊俗,實為訓練心神專一?!娥B(yǎng)生論》云:“靜神安形,養(yǎng)生之本?!爆F代人可借此收攝心神。
放紙鳶:孩童秋分放風箏,昂首展臂間舒展肺氣。蘇州老中醫(yī)仍有“九月紙鳶飛,咳喘不近身”的諺語。
養(yǎng)生智慧辨誤
“春捂秋凍”需辨證:陽虛者及老幼需護好腰腹,薄棉背心勝于盲目受涼。
“貼秋膘”非食厚味:脾虛者宜食山藥小米粥,陰虛者當選玉竹老鴨湯,肥甘反生痰濕。
“秋瓜壞肚”有深意:西瓜、甜瓜此時寒性愈顯,改食石榴、葡萄等應季秋果更宜。
暮色四合時,檐下掛起新收的柿子,橙紅如小燈籠。想起陸游“秋分雷自合收聲,白露明朝更凝瑩”的詩句。秋分養(yǎng)生之要,不在大補大泄,而在晨起一碗粥的溫潤,午后片刻坐的安寧,夜歸一件衣的貼心。這般順應天時的從容,恰似院中那棵老桂樹——斂盡春夏季的繁華,靜待寒露后的芬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