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新書《圖解傳統(tǒng)服飾搭配》已上線,請多支持
這篇本來應該是中元節(jié)發(fā)的,結果中元節(jié)前后都在加班,而更早之前由于浙江戲劇大賽參評劇目集中上演又在沉迷看戲……還有就是沒想要,這個選題綜合性的資料幾乎沒有,都是零碎的,感覺自己像做了一個專題(不過我還挺喜歡做這種沒人做過的題,就是更新頻率被拉長了),就拖到了農歷七月的尾巴了……
1
目連嗐頭:魯迅筆下的鬼神限定
魯迅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無常》里曾經提到過一種特殊的樂器——目連嗐頭。
我還記得自己坐在這一種戲臺下的船上的情形,看客的心情和普通是兩樣的。平常愈夜深愈懶散,這時卻愈起勁。他(無常)所戴的紙糊的高帽子,本來是掛在臺角上的,這時預先拿進去了;一種特別樂器,也準備使勁地吹。這樂器好像喇叭,細而長,可有七八尺,大約是鬼物所愛聽的罷,和鬼無關的時候就不用;吹起來, Nhatu,nhatu,nhatututuu 地響,所以我們叫它“目連嗐頭”。
魯迅紀念館中的“目連嗐頭”
清代光緒年間輯錄的越地方言的《越諺》里解釋“嗐頭”說:“
銅制,長四尺,作兩禿,上管下夵,吹聲嗐嗐然”。同書里還有提到“萬蓮嗐頭”說:“
道場及召鬼戲皆用,萬蓮戲為多,故名”,與魯迅的說法相似,這“萬蓮”估計說的便是“目連”。
《越諺》,清·范寅
魯迅所看的應該是紹興目連戲中的《調無?!罚ㄒ卜Q“跳無?!保W上有一段七齡童原唱、駱繼強配像的視頻(這七齡童章宗信便是六小齡童的伯父)。
目連嗐頭-《跳無?!罚ㄆ啐g童)片段
視頻里無常登場的時有非常凄厲的連續(xù)號角聲,便是由這“目連嗐頭”吹響的。
《調無?!吩从谡{腔,所以在新昌調腔的展出中更為完整(新昌是紹興所轄的一個縣),此劇種特色中還有魯迅提到過的“女吊”“男吊”等。在網絡流傳的新昌調腔《無常》視頻里,樂隊被安排在舞臺演出的后方,以樂師為參照物可以更清晰看出“目連嗐頭”的尺寸非常細長,兩支對吹。
新昌調腔《無?!?,后面兩根長號便是“目連嗐頭”
目連嗐頭雖為樂器,但實際上能吹出的音極為有限,所以不作為一般的演奏樂器使用,在《調無?!返难莩隼镏饕云涮厥獾年幧囊羯珌沓洚敺諊M。
但在新昌調腔里,目連嗐頭也作動物擬音,樂隊以此與角色無常形成情節(jié)上的互動,B站里有人專門將這段剪輯出來,非常詼諧有趣(《調無常》就是很詼諧的,一點也不恐怖)。
“目連嗐(號)頭”擬犬聲與無常的一段有趣對話,新昌調腔《無?!?/strong>
目連嗐頭并不好吹,張政裕的文章里就提到為了讓這類樂器更好吹,紹興地區(qū)的目連嗐頭會在加“哨片”,也就是類似嗩吶的做法,而傳統(tǒng)上是不加的。
張政裕:加了哨片的和不加哨片的是不是不能通用?你不能買個哨片直接這樣塞進去吧。
高老師:對,不一樣的,兩種的,沒加哨片的是最傳統(tǒng)的,加了哨片的是后來他自己改過的。其實我們幾個徒弟我們都不加(哨片)的。直接吹。不允許你這樣子偷工減料。
——《浙江地區(qū)傳統(tǒng)樂器“先鋒”的樂器學考述》
加哨片和不加哨片的“目連嗐頭”吹嘴
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的19世紀“喇叭”的吹嘴
浙江地區(qū)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嵊州吹打”里也有與目連嗐頭很相似的樂器,稱“尖號”(嵊州是紹興市代管縣級市,位置在目前紹興城區(qū)與新昌縣之間)。
嵊州吹打
紹興地圖,圖源/百度百科
“xx吹打”一般指的是在民間以吹管、打擊為主的樂器合奏里,金屬長號也多是傳統(tǒng)標配。這類合奏如今大多都已經是非遺項目了,但由于各地命名各異,一般稱吹打、鼓吹、鑼鼓、八音、十番、什錦等,所以名稱上一般能看出是一類樂種。
嵊州吹打的介紹中有一條是專門關于金屬長號的吹奏方式的,提到派系之一的“西鄉(xiāng)一派以長樂鎮(zhèn)農民樂隊為代表,在傳承中逐漸形成鑼鼓與吹奏相結合的演奏方式,其中‘尖號’的吹奏方法,將吹氣演奏改為吸氣演奏,使得號聲更加高亢激越,穿透力、傳遞力更強。這種吸氣演奏法在全國民樂吹奏樂器的演奏中是極為獨特的”。
我只找到一個視頻號里有一段吹奏示范,與另一段嵊州吹打里的金屬長號低沉發(fā)音有明顯區(qū)別。
嵊州吹打中的吸氣尖號
嵊州吹打《歡樂農家》
嵊州吹打里“尖號”的音色也與“目連嗐頭”有差異,很多資料里如《中國戲曲志》沿用魯迅的說法,認為紹興地區(qū)有兩種外觀相似的直筒喇叭狀金屬長號,一種是專為目連戲所設的“目連嗐頭”,另一種則是嵊州吹打里的“尖號”。
2
婺劇先鋒:為賽會開道的號角聲
最近婺劇《三打白骨精》大火,如果大家有看過現場(網上也有全部演出的視頻)就會發(fā)現,演出開始后在唱完主題歌《一從大地起風雷》之后,白骨精出場之前,也有號角聲吹響,但比目連嗐頭更為低沉,似乎也符合魯迅筆下所說“大約是鬼物所愛聽的罷,和鬼無關的時候就不用”。
婺劇《三打白骨精》片段(音量需要調大一點聽)
婺劇所用的這件樂器,外觀與目連嗐頭也極為相似,當地稱作“先鋒”。
在金華地區(qū)不僅是婺劇里使用,在板凳龍活動里也極為常見。世人一般只看后面的“龍”,容易忽略前面的儀仗和什錦班,當然如今也是減配了許多,但“先鋒”依然還算是常見的。
金華板凳龍所用的“先鋒”,有近一人高
金華板凳龍行進時會吹響“先鋒”(拍得有點糊)
今年2月,浙江浦江板凳龍作為是全國10個受邀參加展演的非遺項目之一進京展演,翻了網上的照片和視頻,只有浦江當地的媒體照片里不忘帶上“先鋒”。
先鋒,圖/浦江縣委宣傳部
板凳龍前的先鋒,圖/浦江發(fā)布
這種看似不起眼但實際上在當地人心中舉足輕重的細節(jié)在我看來往往是民俗活動中最值得細品的地方。這是一個微末的線頭,但可以牽出交錯龐雜的過往。
金華地區(qū)小學生學吹“先鋒”
提到浙江地區(qū)的戲曲樂器,金華“先鋒”總是能占有一席之地。之所以能與魯迅提到過的“目連嗐頭”并列,可能源于目前保留下來的婺劇曲牌中“先鋒”的使用非常吃重,民俗活動中也很常用。并且和“目連嗐頭”一樣,“先鋒”的聲音也非常獨特,屬于聽過記不住但再聽一定會想起來的,我看婺劇《三打白骨精》的時候就發(fā)現幾次出現的“先鋒”聲,頗有一種沉睡的xx在覺醒的感覺。
婺劇曲牌《花頭臺》片段
但“先鋒”應該與“目連嗐頭”并為一列,還是和“尖號”并為一列,不同資料里的分類口徑不同。《中國戲曲志》將“先鋒”與“長尖”歸為一類,而“目連嗐頭”單獨一類,而《浙江吹打》將“先鋒”和“目連嗐頭”歸為一類,“尖號”另外一類。需要特別提醒的是,民間吹打樂與地方戲曲的關系十分緊密,用的往往就是同一套班子同一套曲牌,我認為這些資料過于局限在浙江地區(qū)的情況,如果考慮到其他戲曲及民樂里的高頻出現,我覺得這些金屬長號可算作一個大類,只是各有地方特色而已,畢竟就連嵊州吹打都能發(fā)展出兩種吹奏方式。
如蘇南吹打(也稱蘇南“十番鑼鼓”,是流行于江蘇南部的蘇州、無錫、宜興一帶的民間吹打樂)里也有這類金屬長號。
蘇南吹打
其相關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里也有使用。
蘇州道樂
蘇州道樂 《將軍令》
3
喇叭銅角:來自明代的軍中鼓吹
金華當地的朋友第一次跟我介紹“先鋒”的時候,我就對這個名字很感興趣,以為這個名字來源于“迎龍燈”活動中這件樂器所處的位置。后來才發(fā)現,這個名字應該是源于它本身的軍樂身份,類似金屬長號也有別名為“招軍”。
目前所見為數不多的明代軍樂圖像里,如北京延慶火神廟壁畫里,就可看到吹長號、擂戰(zhàn)鼓的畫面。
北京延慶火神廟壁畫中的金屬長號
1900年清軍在吳淞演練
康熙五彩盤
在明人《出警圖》《入蹕圖》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金屬長號。
明人《出警圖》
明人《入蹕圖》
此外,1959年時在明初將領沐英墓里出土了兩件樂器,發(fā)掘報告中分別稱作“銅號”和“銅喇叭”,尺寸都超過了1米,但只見到過其中一件尺寸略小的文物照片,形制與如今的先鋒、目連嗐頭、尖號這類金屬長號十分相似。
出自《南京江寧縣明沐晟墓清理簡報》
出自《中國音樂文物大系》
《三才圖會》中將這類樂器稱作“喇叭”,并點明了其用處:
喇叭:其制以銅為之,一竅直吹,身細,尾口殊敞,似銅角,不知始于何時,今軍中及司晨昏者多用之。
出自《三才圖會》
而到了《大清會典》中,則改叫上圖中的這兩件樂器為“大銅角”與“小銅角”。
出自《欽定大清會典圖》
故宮博物院館藏的清宮長號
這類金屬長號如今看來很是陌生了,但它曾經應該是從官到軍再到民都十分普遍的樂器,用作鹵簿儀仗、賽會陣頭、戲曲民樂、婚喪民俗等。天津博物館館藏的一卷仇英款《清明上河圖》里就同時出現了民用迎親與軍用鼓吹的畫面。
仇英款《清明上河圖》局部
我們很熟悉的嗩吶,在三才圖會里卻是通過“喇叭”,也就是這類金屬長號進行介紹的,稱“其制如喇叭”。
出自《三才圖會》
而如今再提到民樂中的“喇叭”,卻一般指的就是嗩吶,鮮少有人再提這種金屬長號了。在《越諺》里就說“嗐頭”是“戚繼光《新書》所謂‘喇叭者’”,同書另有“喇叭”詞條,所指已是嗩吶了,還提了依據“與戚繼光《新書》所稱者異”,也就是“喇叭”一詞出現了同名異物情況,從金屬長號讓位給了嗩吶。
齊如山在《國劇藝術匯考》中提到,這兩件樂器都用做武戲,“大銅角”在京劇中稱“號筒”,而“小銅角”稱“挑子”,還可“用以代馬嘶之聲”。
挑子,《清會典》名曰“小銅角”,戲中亦用于武戲,或用以代馬嘶之聲,北平則于散戲時吹此。蓋亦為國外輸人之軍中樂器。其制法,銅質形如喇叭,細而長,且管分三節(jié),用時抽出吹之聲極尖。
——《國劇藝術匯考》
但如今在京劇樂器的介紹里也常會提到“挑子”,但幾乎不配圖,可見使用上已經比較少了。
找到一段有吹“挑子”的片段,聲音偏尖銳。
挑子聲,京劇《挑滑車》“起霸”
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戲曲資料中,如鑼戲、越調、梆子等,會將這類金屬長號稱作“馬號”或“馬子號”,不知道是不是有“馬嘶之聲”的原因,但用途也多用于烘托戰(zhàn)爭場面。
目前也有一些地方非遺是以金屬長號為核心申報項目的,如蓬萊大桿號、黔江帥氏莽號等。
蓬萊大桿號
黔江帥氏莽號
4
金屬長號:吹到民間的生老病死
然而這類金屬長號在資料里的名稱并不統(tǒng)一,除了前文提到的“目連嗐頭”“先鋒”“尖號”“喇叭”“小銅角”之名外,比較常見的名稱還有是“長尖”“尖子號”“長號”“大號”等,名稱大約是從這樂器的形態(tài)和音域而來。也有地方稱作“三節(jié)號”“班三節(jié)”等,因為是由三節(jié)金屬套筒組成,有些可拆卸、可伸縮。
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的19世紀“喇叭”
中國民族音樂博物館館藏的喇叭
東方樂器博物館館藏的銅角(班三節(jié))
從各異的名稱也可以看出,這種直筒喇叭狀金屬長號似乎處于學術盲區(qū),各地在介紹戲曲民樂等提到這件樂器的時候,很多時候都直接介紹這是自己的地方傳統(tǒng)樂器。但目前看來它的輻射范圍很廣,就連少數民族都十分常見,有的資料里用的還是少數民族的音譯名(目前我找到有資料有圖或有影音的就有苗族、白族、畬族、彝族、布依族、土家族、水族等,)。
苗族長號
水族長號
彝族過山號
白族長號
土家族漢號
目前這類金屬長號的使用,我覺得大概可以概括為這么幾類——
①軍樂及有軍樂遺存痕跡的各種民樂,如各種鼓吹、吹打等,有的則是在保留的曲牌中使用,進而作為戲曲伴奏,多為坐奏。
沒人統(tǒng)計過,但從我自己找的資料看,梆子腔、高腔系統(tǒng)的相關劇種里傳統(tǒng)上大多都有過使用金屬長號。河南平調甚至還有一句諺語,“四大扇、兩桿號,一聽就是大平調”,指的是一對大鐃、一對大镲和一對金屬長號,可見其演奏樂器和伴奏風格。
濮陽大平調
大平調所用樂曲
但戲曲上目前金屬長號是越來越少了,民間吹打、鼓吹里保留比較明顯,但它們的問題是自己本身整體傳承都存在困難。
魯西南鼓吹樂
陽高晉北鼓吹
鑼戲
蘇南吹打
②儀仗及禮儀用樂,如各種迎神賽會、社火活動、迎親送葬等,一般是在行進中使用。
比較值得提一下的是與媽祖信仰有關的“簫吶”,也是這類金屬長號的別稱之一。金屬長號類樂器常見的還有兩種(感覺對于現在的人來說可能不算“常見”),一種是彎頭喇叭的號頭,一種是頭部呈現筒狀的銅角,目前是按照與媽祖相關的古籍插畫來考證,認為直頭和彎頭的喇叭都可算“簫吶”。
直頭喇叭與彎頭喇叭
媽祖相關版畫中出現的樂器
大甲媽祖哨角隊
不過按照記載和考證來說,與一般地方吹打、鼓吹相近,但多了一層媽祖信仰的色彩。
③特定節(jié)日或場合中吹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尤其如今在少數民族地區(qū)里作為旅游表演很常見,一般是多支長號共同吹奏,陣容和音量上頗為壯觀。
在找圖像資料的時候,我還發(fā)現可能是曾經用于節(jié)慶活動頗多,這類金屬長號和其他吹打器樂可能在某個時期還和“元宵”高度綁定,成為節(jié)慶的一種特定意象。
大英博物館館藏,描繪元宵佳節(jié)的十八世紀立軸畫
周柏生繪《五子鬧元宵》
李芳園繪《元宵佳節(jié)》
周幕橋繪《慶賞元宵》
沒想到我們這篇文章是從鬼月、中元節(jié)進來的,卻能結束在新年、元宵節(jié)上。以上這些,其實都是這類樂器曾經滲入民間儀式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殘留的痕跡,它既可以迎親也可以送葬,既可以娛神也可以娛己,既可以上陣廝殺也可以鳴鑼開道。戲曲改革的時候,樂器中最早退出的似乎就是它,喪葬改革的時候被丟進火堆的也是它,如今我們最早遺忘的,似乎還是它……
(其實我已經砍掉了很多想介紹、想說的內容,但無奈本文還是超級長,內容太冷門也沒啥分篇的必要了。挖這個“坑”的是完全沒想到這坑幾乎沒人填過,但intp還是很開心自己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也感謝你們看到這里?。?/p>
本文完
作者 | 春梅狐貍
* 最近的文章 *
(點擊封面圖片可跳轉至文章頁面)
春梅狐貍 傳統(tǒng)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tǒng)服飾》《圖解傳統(tǒng)服飾搭配》,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小紅書搜索“大尾巴閱讀室”可解鎖更多碎片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