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數據,有點辣眼。主要看點是四大一線加速下跌。京、滬、廣、深8月份二手房價環(huán)比7月的下跌幅度依次為1.2%、1%、0.9%和0.8%,高于大部分二三線城市。其中,北京的跌幅是70城中最大的。
四大一線是中國房市的中流砥柱,房價變化對樓市信心的影響無疑是巨大。京城領跌全國,更是歷年罕見。其中有怎樣的信號,又該以何種心態(tài)面對?
先說結論:該來的總是要來的,但也不必過度恐慌。
01
8月份四大一線房價環(huán)比下跌加速,并非意外。與其說是“加速”,不如說是“補跌”。這可以從同比數據中看出端倪。與去年同期相比,京、滬、深的房價分別下跌了3.1%、2.6%和1.9%,在70城中都算是優(yōu)等生。廣州比較慘,同比下跌了6.2%,但也處于70城的中下水平。
整體而言,相比其他城市,四大一線的房價表現還算穩(wěn)。但是,“全國一盤棋”的大勢所趨,四大一線也不可能風景獨好。所以,8月環(huán)比的下跌加速也在意料之中。至于“補”多“補”少的量化判斷,單憑8月的環(huán)比數據是做不出來的,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
四大一線的業(yè)主要有跌的心理準備,但也不必恐慌。
總有人把當前的情況和日本“失落的三十年”對標,其實兩者之間沒有什么可比性。
中國房市本輪下跌行情,和日本90年代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時的情況截然不同。當初日本樓市地震,是從“宇宙中心”東京爆發(fā)的。而中國房市這輪下跌,則是“低線包圍高線”,樓市的“震源”在低線城市。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截然相反的現象,主要是此前的資金流向不同。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前,大量資金涌入東京等中心城市的樓市,把泡沫堆到了“高處不勝寒”。啟動這輪中國樓市變局的,是棚改貨幣化、樓市調控政策引導大量資金集中注入低線城市。低線城市貧瘠的經濟基礎接不住這“潑天富貴”,因此堆積了大量泡沫。
震源不同、泡沫的“質地”不同,所以樓市變局的表現也不同。日本是東京核爆,而中國是低線城市雷聲滾滾。
單論樓市的“病情”,中國要比日本要輕得多。因為日本樓市是在中心資產、核心資產的關鍵部位大出血,吃了一記“黑虎掏心”的重傷。
1991年到1995年房價快速下跌階段,日本經濟最發(fā)達氣度的三大都市圈中,房價最高的東京都市圈和阪京都市圈降幅明顯超過了全國平均房價。經濟核心地區(qū)的核心資產遭受重創(chuàng),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
而中國樓市的泡沫堆積在邊邊角角,迄今為止一線城市的樓市表現和明顯優(yōu)于低線城市。房價走勢也是低線城市“先跌為敬”且“跌跌不休”。
房地產市場本身就有很強的地域性,有天然的風險隔離。盡管低線城市堆積的房地產泡沫規(guī)模巨大,但是對經濟核心區(qū)域、核心資產的直接殺傷力有限。
房地產引發(fā)的經濟危機,都是通過金融渠道蔓延的。金融是“水屬性”的,危機從“高水位”向“低水位”擴散很容易,“低水位”向“高水位”傳播很難。比如次貸危機前后的美國樓市,十八線小鎮(zhèn)、遠郊的房地產市場灰飛煙滅,紐約等發(fā)達地區(qū)也就一哆嗦。
因此,單論樓市,對四大一線的確可以更樂觀。畢竟四大一線的“資產質地”遠遠優(yōu)于低線城市,毋庸置疑,也不必贅述。盡管金融傳導的“補跌”不可避免,但基本的價值支撐還是有的。
當然,對四大一線的樓市相對樂觀的前提是“單論樓市”,即不考慮其他的宏觀經濟因素。
02
把其他宏觀經濟因素納入考慮范圍,問題會更復雜。
比如對外經濟合作和交流的不暢,對東南地區(qū)的外向型經濟沖擊更大,也會直接影響樓市表現。躺吃轉移支付的地區(qū)反而不用直接面對“富士康跑了”的壓力,承壓要到以四大一線為代表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再也“擠不出奶”為止。類似的宏觀因素還有很多。
所以,也不要對一線樓市的抗跌能力盲目樂觀,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歸根結底,樓市不可能脫離宏觀經濟的大盤,經濟下行、樓市上行的長期背離是不可能的,哪一線都不可能。在經濟下行期,各城的樓市只有先跌后跌、跌多跌少的區(qū)別罷了。
所有宏觀因素中,最重要的無疑是政策。政策因素才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宏觀,是區(qū)域間經濟傳導的主要推力。大規(guī)模的轉移支付、跨地域配置資源的產業(yè)政策、高度抽象的金融政策等等,很大程度上抹平了區(qū)域經濟的梯度差和市場機制下的風險隔離。政策“全國一盤棋”、就低不就高的無差別化,四大一線不可能差異化經營。
因此,不僅四大一線房價的補跌無法避免,還要考慮政策因素對補跌的放大作用。這種作用不一定直接作用于樓市,比如轉移支付的公共資源轉移,對區(qū)域經濟運行的整體影響。
所以,短期內四大一線房價補跌加速要有心理準備。長期來看,只要樓市還是“市”,一線城市的房產保值、增值能力肯定優(yōu)于低線城市。最終起決定性因素的,還是宏觀經濟改善。只要宏觀經濟回暖,一線城市的樓市一定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是經濟復蘇的風向標。
仍以日本為例,2005年前日本房價接近谷底時,三大都市圈的房價和全國平均房價相差無幾。2013年后分化逐漸明顯,三大都市圈的樓市量價齊升。2021年后東京都市圈領漲全國,近年來東京核心區(qū)域的房價已經超過了九十年代“宇宙中心”時代。顯然,日本一線城市的樓市復蘇走在了經濟的前面。
所以,面對目前一線城市的房價波動要冷靜。“抄底”的躁動顯然是不行,因為“補跌”還不充分,“底”在哪兒猶未可知。自住的也別胡思亂想了,日子總要過下去。
最不可取的,是慌不擇路的資產置換。房地產是中國底層資產的絕對主力,一線城市房產是房產中最有價值的核心資產。如果一線城市房產都撐不住,還有啥資產能撐得住呢?換無可換,只能既來之則安之了。
03
具體到四大一線,也存在差異,最核心指標是人口流入,其次是所在都市圈的整體發(fā)育。
因為,隨著人口老齡化,人口向中心城市集中會明顯加速。別幻想回鄉(xiāng)養(yǎng)老、縣城慢生活的歲月靜好,老齡化社會高度依賴高效集中的公共服務,只有“抱團取暖”,沒有“詩和遠方”。
深度老齡化的日本,三大都市圈已經集中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和七成的GDP。正在走向深度老齡化的中國也一樣。
因此,未來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國城市之間的競爭就是“得人口者得天下”。隨之而來的是大量人口流出地區(qū)的城市走向沒落。在這場慘烈的“人口大戰(zhàn)”中,一線城市無疑是最有競爭力的。以一線城市(包括少數真正的新一線城市,目前可以較為肯定是成都)形成的三到五個大型都市圈,將會囊括中國大部分的人口和經濟。
這是大勢所趨的必然結果,不是政策干預能改變的。所以,中國房市未來的懸念,不是一線城市的房子值不值錢,而是一線為核心的都市圈之外還有沒有房地產。
不過,政策干預改變不了大勢所趨的終點,卻可以讓路徑更為曲折,甚至在局部發(fā)揮決定性的影響。最大的政策變數就是戶籍準入。
盡管這些年城市落戶政策大幅放寬,但一線城市總體上依然嚴控。尤其是北京,城市定位突出首都的政治功能,而不是北方經濟中心的經濟功能,因此也是四大一線中“準入”最嚴的。無疑會對北京房市的中長期趨勢產生影響。而且,北京作為首都的特殊地位,讓京津冀都市圈的一體化進程更為艱難。所以,北京樓市即便有“舉國一城”的卓絕地位,也不見得能領跑一線。
上海的戶籍門檻低于北京,高于廣、深,戶籍開放的內外阻力也高于廣深。且戶籍人口的老齡化程度遠高于廣、深。若上海繼續(xù)嚴控人口,很快就會暴露后勁不足的短板。不過,上海所處的長三角都市圈得天獨厚,無論是一體化的基礎還是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水平,都不是大灣區(qū)能比的。
可以預見,四大一線的樓市未來也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走向分化。這是十年、二十年的長期變化,變數頗多,不急于定論。
總而言之,房產是固定資產,購房是長期的價值投資,大可不必為了短期的價格變化大喜大悲。風物長須放眼望,三代人、六個錢包到底值不值,還得看宏觀經濟、區(qū)域發(fā)展的大勢。過度樂觀不合時宜,過度悲觀也毫無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