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的生活里,農(nóng)歷七月廿九,是一年中極有說頭的一天。走在福建的村巷,許多人家門口高掛著明亮燈籠,舊時被喚作“點路燈”。家家戶戶端出熱氣騰騰的酒菜,鄰里間不忘輕聲問候。一夜之間,巷子里的光明和飯香,把這個季節(jié)的溫柔、莊重都烘托到極致。
這一天是“關(guān)巷口”——也叫“關(guān)獄口”,在民間流傳得久遠。傳說地藏王菩薩慈悲為懷,在農(nóng)歷七月讓孤魂野鬼出來討食,直到七月廿九才“關(guān)獄口”,讓游魂歸位。閩南地區(qū)的獨特習(xí)俗,也讓這一天多了一份敬畏與儀式感。家中長輩總要鄭重其事地準備好供品,點上燈火,不僅僅為亡者照路,更是為家人討個順?biāo)炱桨驳暮貌暑^。
關(guān)巷口,說到底是一種“時令關(guān)卡”的觀念。它源自道教,閩南話讀作“關(guān)厝口”,其實表達的是“關(guān)獄口”——關(guān)閉陰間的門戶。早在古時,宋元之后,道教盛行,農(nóng)歷七月成了祭祀亡靈、施食救孤的特殊時節(jié)。七月廿九,如同為這個“鬼月”畫下句號。
有趣的是,每到此日,民間常流傳一句順口溜:“七月討口,八月好走?!币馑际?,七月的飯菜要記得敬奉亡靈,八月起大家安安穩(wěn)穩(wěn)出門做事。福建泉州、漳州一帶,點路燈是必不可少。燈火既可照亮“迷路鬼魂”,也象征生活的光明順?biāo)臁?/p>
蘇東坡有言:“空堂靜夜思無寄,點上明燈照故人。”雖與七月廿九無直接關(guān)聯(lián),卻飽含點燈迎故人、寄托思念的意趣,和閩南的傳統(tǒng)異曲同工。
“三吃”食俗:“香”“糯”“鮮”里藏吉利
說到七月廿九,桌上的菜肴尤為講究。民間素有“三吃”——三樣必須在這天端上桌的傳統(tǒng)食物。各地風(fēng)俗略有差異,但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類:
第一吃:蒸糯米飯。糯米在民俗中象征團圓和黏合,寓意家族和睦。用糯米蒸飯,拌入少許香腸、咸肉或豆干,熱氣騰騰時一家圍坐,吃的不只是滋味,更是一份緊緊相連的心意。
家常做法:糯米提前浸泡,加入香腸片、咸肉丁和切好的豆干,調(diào)點生抽、料酒,拌勻后放入鍋里蒸三十分鐘即可。
第二吃:炒時令青菜。七月廿九正值夏末初秋,常吃空心菜、地瓜葉、莧菜等。青菜象征清爽、自然,也寓意新氣象到來。青菜不過油炸,多以清炒,講究原味清香。第三吃:湯圓或米糕。湯圓圓潤,米糕松軟,在閩南代表“圓滿”“高升”。這一日家中老小齊聚,就算是用“買來的”也會分著吃幾口,討口吉利。這些食物不僅有地方特色,更是表達人們對家宅團圓、順?biāo)彀部档拿篮米T浮?/p>
家常做法:空心菜洗凈切段,熱鍋倒少許油,先爆蒜末,再下菜快手翻炒,撒點鹽出鍋,脆爽可口。
家常做法:糯米粉加清水揉成團,分小球煮至浮起?;蛘哔I現(xiàn)成米糕,切塊蒸熱享用都可。
“二避”民俗:敬畏間的生活智慧
二避,指的是在這一天最好規(guī)避的兩類行為。不是迷信,而是一份敬畏時令的小心思。
一避:夜行遠路。閩南老一輩常勸“關(guān)巷口”當(dāng)天夜里不要遠行。古人云“夜黑風(fēng)高,路隨心懼”,與七月亡靈返歸的說法相呼應(yīng)。其實這也是夏末天氣多變、出行安全的體現(xiàn)。大多數(shù)人這天晚上盡量與家人團聚,門前掛燈,寓意“明路易行”,也避免不必要的風(fēng)險。
二避:在門口嬉戲喧鬧。這天門前掛燈,是敬奉亡靈或乞討者,因此門口盡量保持清靜。孩子們的打鬧、嘻哈最好移步院內(nèi),既是對逝者的尊敬,也是維護鄰里和諧的小小細節(jié)。
這里頭藏著古人的生活智慧——懂得什么時候靜、什么時候動,有分寸,今日依然適用。那些看似“忌諱”,本質(zhì)是一種平安和定心之道。
“五不去”禁忌:古老信條與現(xiàn)代解讀
閩南舊習(xí)講五不去,意即五個不宜拜訪或前往之地。規(guī)矩雖多,細看則是人情練達:
一不去:不隨便去陌生人家。此日為陰靈歸返,不宜隨意串門,以免驚擾或沾染晦氣。
二不去:不進廟宇、墳地。廟宇墳地是陰氣重處,祭祀之所,人多易擾,家中安分守己為宜。
三不去:不涉深山、荒郊。這時令氣候多變,蚊蟲滋生,夜行風(fēng)險大,現(xiàn)實意義遠勝于傳統(tǒng)說法。
四不去:不去水邊玩耍。古時多水患,這一天尤其提醒孩童防范安全。
五不去:不串門借東西。此俗講究“自給自足”,寧可自己籌備,不擾他人。既是人情世故,也是和氣生財。
這些規(guī)矩,讀來存敬畏,本質(zhì)是提醒大家在特定的時節(jié),多一份考慮和節(jié)制,少一些莽撞或疏忽。真正的傳統(tǒng)不是束縛,而是教會人細水流長的活法。
農(nóng)歷七月廿九,關(guān)巷口為一關(guān),過了便是新氣象。點燈、擺菜、守口、避忌,不單是儀式,更是心頭的一種溫柔。每一家燈火背后,是對平安的盼望;每桌清淡飯菜里,是對親情的珍惜。沿襲下來,這些習(xí)俗如同“灶頭煙火”,雖不張揚,但足以安撫人心。
我們不必拘泥于舊規(guī),但在忙碌里能有一兩時刻,和父母一起準備一鍋糯米飯,或是和孩子聊聊今晚為何點燈,生活便多了一道亮色。傳統(tǒng)能給我們的,不只是規(guī)矩,更是“有溫度的生活章法”。
“時間流轉(zhuǎn),守住習(xí)俗,就是守住與親人一起笑著過日子的底氣?!?br/>“點一盞燈,照亮彼此,不只是路,更是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