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安靜了很久的家族親友群突然熱鬧起來。起因是小叔說小堂妹(小叔的獨生女)今年年底就滿18周歲了,而且明年就要參加高考了。他和小嬸商量了一下,準備給小堂妹辦一場盛大的“成人禮”。一方面是慶祝孩子成年了,另一方面也是為孩子明年的高考提前加油打氣。
小叔有兄弟姐妹4人,小叔是他們這一輩最小的。小堂妹是我們這一輩的堂表兄弟姐妹7人中最小的。而且,因為小叔結婚晚,小堂妹和我們都年齡相差比較大,所以整個大家族的長輩和哥哥姐姐們都非常疼她,寵她。早些年大家的日子都過得艱難,自然沒有人會想到要辦成人禮?,F(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小叔想給小堂妹辦一場盛大的成人儀式,倒也算是比較合理的提議。
只是,這場成人禮要怎么辦?在哪里辦?辦多大規(guī)模?這些問題還需要眾親友一起商量討論一番,因此群里才那么熱鬧。小叔這邊,同輩的都早已有家有口有孩子,就連我們這些小輩,除了小堂妹和小表弟,其他人也都已經結婚,有孩子了。除了小叔一家和我們姐妹倆在西安,其他人都在幾百公里之外的老家。小嬸老家在西安郊縣,兄弟姐妹也有五六個,也均已成家,孩子也有好幾個了。
說起來,這么多都算是比較親近的“自家人”,小堂妹的成人禮,大家都應該到場見證一下,送上祝福??捎H友眾多,離得又遠,不論是在哪里辦,花銷巨大不說,真要操辦起來,也是相當麻煩,要費好大一番時間精力的。
看大家討論的很激烈,我隨口問了一句:嬌嬌(小堂妹的小名)準備考哪所大學呢?小叔嘆了口氣:“現(xiàn)在還沒商量出個結果呢。我和你小嬸的意思是就在西安選一所學校,離家近,周末就可以回家。平時有什么事情了,我們隨時都可以照應得上。嬌嬌卻非要去外地,說是想去外面看看,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嬌嬌到現(xiàn)在還在為這事和我們鬧別扭呢。都馬上成年了,又不是小孩子了,還這么不聽話,不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你要是有時間了,多勸勸她,我看她有時候你說什么,她好像還愿意聽?!?/p>
聽到小叔這樣說,我覺得小叔是不是誤解了"成人禮"的真正意義,過于重形式而輕內涵了?成人禮的本質,不是慶祝孩子達到了某個年齡,而是見證他們獲得了獨立面對世界的能力。在中國古代,男子二十行冠禮,女子十五及笄禮。這些儀式不僅僅是個人的成長標記,更是社會角色的轉變標志。成年了,就意味著他們不再是躲在父母羽翼底下的幼童,從此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
然而在今天,很多“成人禮”變成了形式大于內容的表演。一邊是耗資不菲的成人儀式,一邊是不愿放手的現(xiàn)實選擇;一邊是形式上的成熟宣言,一邊是實質上的過度保護。如果一邊舉辦隆重的成人儀式,一邊卻不愿放手讓孩子獨立,這樣的成人禮,不免有些形式主義。
當代家長常常陷入一種矛盾:既希望孩子獨立成長,又忍不住為他們掃清所有障礙。我們?yōu)楹⒆优e辦盛大的成人儀式,卻可能在日常生活中剝奪他們獨立成長的機會。這種保護過度的愛,反而可能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枷鎖。
真正的成人禮,從來不是一場儀式,而應該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第一次放手讓孩子獨自遠行,是允許孩子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是相信孩子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這些看似簡單的"放手",恰恰是最有意義的成人儀式。
人生中有許多儀式,但最深刻的成人禮,往往發(fā)生在不經意間。它不是華麗的慶典,不是昂貴的禮物,而是一個簡單的決定:父母學會放手,孩子學會獨立。回想起我的大學報到經歷,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禮。
二十年前的那個秋日的清晨,還淅淅瀝瀝的下著小雨。18歲的我背著行囊走出山村,踏上了人生中第一次遠行。不曾想到那段獨自求學的旅程,會成為我一生中最珍貴的成人禮。而今,當我聽聞小叔要為堂妹舉辦隆重的成人儀式時,這段記憶愈發(fā)清晰地浮現(xiàn)眼前。
那是一條漫長而陌生的路。一個連老家縣城以外的地方都沒去過的農村女生,要獨自完成從陜南山村到省城西安的遠征。先走兩公里山路,到鎮(zhèn)上班車站,一小時班車到縣城,再轉公交到火車站,接著是四五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到達省城西安,最后還要坐一個半小時的公交車,中間還得倒一次車,才能到達學校。從離開縣城起(我高中是在縣城上學的,從家到縣城的路倒是挺熟了),每一步都是未知,每一程都是第一次。
臨行前的夜晚,母親熬夜為我整理行裝,父親默默地將東拼西湊的4千多塊錢數了一遍又一遍,塞進我的背包最深處的拉鏈袋。那筆錢甚至不夠繳納學費,幸而我已經提前和學校聯(lián)系過了,說是可以到校后再申請辦理緩交。黎明時分,父母站在村口送我,目光中交織著擔憂與驕傲。
到了學校,真正的考驗才開始。獨自辦理所有手續(xù):登記、申請學費緩交、領宿舍鑰匙、購置被褥生活用品……當同齡人在父母陪伴下輕松完成報到時,我正在學校的各個辦公室之間奔波,和賣生活用品的店主討價還價,學著與陌生人打交道,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那天直到夜幕降臨,我才終于辦完所有手續(xù),想起該給家里報個平安。沒有手機的年代,我在校門口小商店找到公用電話。撥通號碼的瞬間,就聽見母親急切的聲音——原來他們早已守在電話旁等待多時。
后來才知道,是妹妹用一句玩笑話安撫了焦慮的父母:"她肯定是錢不夠,要辦各種手續(xù),比較耗時間。等她忙完了,肯定就會給我們打電話了。錄取通知書里面有乘車路線,學校也安排的有人在火車站迎接新生,你們就放心吧。她已經18歲,是個大人了,又不是3歲小孩,要是真迷路了,找不到學校去,那也沒找的必要了。"這句話背后,是家人那種樸素的信任:相信一個成年人,應該有能力解決問題,相信學校會提供必要的保障。這份信任,成了我最珍貴的成人禮物。
二十年前那段獨自報到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成人”的真正意義,不在于形式上的慶祝,而在于心靈上的斷奶與成長。當我獨自完成所有報到手續(xù),在天黑前打電話回家報平安時,望著陌生校園里亮起的燈火,我才真正意識到:我長大了。
最好的成人禮,是父母學會放手,孩子學會獨立。這是一場雙向的成長,兩代人的共同成人禮。我的父母或許不懂什么教育理論,但他們用實際行動給了我最好的成人禮。他們的不送行不是不愛,而是最深沉的愛——用克制代替保護,用信任代替擔憂,用放手代替束縛。這種愛,給了我最寶貴的成長禮物:獨立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足夠好的母親"的概念:不是完美無缺,而是能夠適時放手,讓孩子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體驗適當的挫折。這種"恰到好處的失敗",恰恰是孩子成長的必要養(yǎng)料。
當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時常提醒自己:愛他,就要學會適時地放手。因為我知道,最好的成人禮,不是華麗的儀式,而是父母那看似簡單卻需要巨大勇氣的三個字:"你能行。"
現(xiàn)在,我的小堂妹也即將迎來她的十八歲。小叔計劃為她舉辦隆重的成人禮,卻在報考大學的問題上與女兒產生分歧。他們連孩子想去外地求學都不允許,還要怪孩子“不聽話”,甚至希望我去勸說小堂妹,讓她繼續(xù)乖乖的聽他們的安排。
真正的成人禮,是父母和孩子的雙向成長。在這個過度保護的時代,父母更需要懂得"放手"的智慧。父母的愛最偉大的表達,不是永遠守護,而是適時放手;不是為孩子遮風擋雨,而是教會他們自己打傘。對即將成年的年輕人而言,真正的成人禮也不是一場派對,而是學會從依賴走向獨立,鼓起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勇氣,是明白從此要獨自面對人生的風雨,是懂得父母的愛以另一種方式存在,是開始建構屬于自己的生活。同時,也要明白獨立不是叛逆,而是成長的必然;自由不是放縱,而是與責任相伴相生。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獨立的品格。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年輕人具備跨文化適應能力;快速變化的社會,需要人們有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素質,都無法在過度保護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出來。
因此,新時代的成人禮應該回歸本質:父母給孩子信任和空間,孩子向世界展示勇氣和擔當。具體而言,可以是從小到大的漸進式放手:讓孩子獨自上學、獨立完成作業(yè)、自主選擇朋友、自己解決沖突......每一步放手,都是實實在在的成人禮。
真正的“成人禮”,不在禮堂里,而在成長路上;不在宣誓詞里,而在日常生活中。當父母學會放手,孩子學會獨立的那一刻,最真實的成人禮就已經完成。
這個世界永遠需要敢于放手的父母和敢于獨立的孩子。一代人學會放手,下一代人學會飛翔。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在完成自己的成人禮,每個人都在見證生命的升華。
對于我的小堂妹,我建議小叔:與其花費重金舉辦成人儀式,不如給孩子一份真正的信任。支持她去心儀的大學,相信她能照顧好自己,允許她在挫折中成長。這樣的"放手",比任何隆重的儀式,都更能幫助孩子完成成人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