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文章標題不夠優(yōu)雅,甚至有點拗口。
"少部分是能力,大部分是知識,搞不定就是不懂"——讀起來不像那些管理暢銷書里鏗鏘有力的口號,也不像商學院教授們精心打磨的理論命題。它太直白,太不"管理學",甚至帶著點市井氣。
但正是這種別扭,藏著管理的真相。
我們生活在"管理過度包裝"的時代。
打開手機,從"領導力的五個層次"到"賦能型組織的七大法則",從"情境領導"到"變革型管理",每一個概念都包裝精美,每一個理論都號稱能解決所有管理難題。
于是,當一家公司業(yè)績下滑,當一個團隊士氣低落,當一個項目推進受阻,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去探究最基本的事實,而是開始懷疑:是不是領導力不夠?是不是管理能力有問題?
多么熟悉的自我安慰!
就像一個完全不懂廚藝的人,面對燒焦的飯菜,不是去檢查火候、食材或步驟,而是歸咎于自己"烹飪能力不足"。實際上,他可能連鹽和糖都分不清。
管理的真相遠比我們愿意承認的簡單:你
搞不定一件事,絕大多數時候,不是因為你缺乏某種神秘的管理能力,而是因為你根本不了解這件事本身。
懂與不懂的差距,就是管理效果的差距
讓我們看幾個再普通的例子。
例一:兩家餐廳的老板
他倆在同一個商圈,店面大小相仿,菜品價格相近。
A老板是個"甩手掌柜"。
他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很少進后廚,也很少跟服務員交流。他抱怨員工偷懶、食材浪費、顧客流失,卻從不親自觀察服務流程,也不了解每道菜的實際成本。月底一看報表,又是虧損。他總結為"員工執(zhí)行力差"、"市場競爭激烈"、"經濟大環(huán)境不好"。
B老板則完全不同。
他清楚地知道每道菜的原料成本、制作時間和毛利率;他能叫出大多數??偷拿郑浀盟麄兊目谖镀?;他觀察過每一位服務員的工作狀態(tài),知道誰擅長應付挑剔的客人,誰在高峰期效率最高。他的餐廳幾乎從未虧損。
這兩種管理方式的差異在哪里?不在于A老板缺乏"領導力",而在于他對餐館運營這個系統的了解程度遠遠不夠。他不知道錢是怎么賺的,也不知道錢是怎么虧的;他不了解員工的能力邊界,也不明白顧客的真實需求。
例二:兩個部門經理
再來看職場中的例子。某公司有兩個平行部門,由不同的經理負責。
A經理管理風格"現代"。
他定期組織團隊建設活動,設立績效考核制度,發(fā)放各種激勵獎金。但他的團隊總是士氣低落,人員流動頻繁,項目交付質量堪憂。他困惑:"我已經給了足夠的激勵,為什么大家還是不賣力?"
B經理看起來"老派"得多。
他沒有花哨的激勵手段,但會記住每位團隊成員的生日和家庭情況,在員工孩子生病時主動批假,在有人遇到困難時私下提供幫助。更重要的是,他清楚了解每位成員的職業(yè)發(fā)展訴求、技能優(yōu)勢和心理狀態(tài)。他的團隊穩(wěn)定高效,總能超額完成任務。
這兩種管理效果的差異,不在于B經理掌握了什么神奇的管理技巧,而在于他對"人"這個管理對象的了解深度遠超A經理。他知道什么樣的激勵對具體的人真正有效,因為他了解每個人的獨特性和真實需求。
例三:兩個HR
最后看看人力資源管理。某企業(yè)有兩個HR專員負責設計銷售團隊的薪酬方案。
A專員按照教科書上的"最佳實踐"。
設計了看似科學的績效薪酬體系:底薪+提成+獎金,各項比例經過"精密計算"。但方案一出,銷售團隊怨聲載道,業(yè)績反而下滑。A專員不解:"這可是標桿企業(yè)的成熟方案啊。"
B專員則不同。
她花了整整一個月時間,跟隨銷售代表拜訪客戶,了解銷售流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記錄不同類型客戶的成交難度,統計各類產品的銷售周期和利潤空間?;谶@些一手信息,她設計了一套看似不那么"科學",但充分考慮了實際銷售場景的薪酬方案。結果銷售團隊積極性大增,業(yè)績顯著提升。
這兩種薪酬設計效果的差異,根源在于B專員對銷售業(yè)務價值鏈的理解深度,遠超過只會照搬理論的A專員。她明白什么樣的激勵真正對應銷售人員的實際付出和挑戰(zhàn)。
這三個例子說明:管理效果的根本差異,不在于管理者是否掌握了某種高級能力,而在于他們對所管理對象的了解程度。
充分的了解自然產生正確的行動
這其實是最基本的常識,卻被復雜化了。
想想日常生活中的其他領域:
·你了解自己的身體,所以知道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累了要休息。不需要什么"健康能力培訓"。
·你了解自己的汽車,所以知道油表指針到紅線時要加油,發(fā)動機異響時要去檢修,剎車變軟時必須立即處理。不需要什么"車輛管理課程"。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知道什么時候該嚴格,什么時候該寬容,什么方式能有效溝通。不需要什么"親子管理技巧"。
為什么到了管理企業(yè)、管理團隊、管理業(yè)務時,就突然相信需要一套特殊的"管理能力"了呢?
管理本質上就是對某一領域的深入了解,以及基于這種了解做出的恰當決策和行動。當你對一個系統——無論是企業(yè)、團隊還是業(yè)務流程——有足夠深入的了解時,正確的管理行為大概率會自然而然地浮現,除非發(fā)生了變態(tài)狀況。
一個真正了解生產流程的工廠管理者,不需要MBA課程教他如何優(yōu)化效率;
一個熟悉客戶需求的銷售總監(jiān),不需要領導力培訓告訴他如何激勵團隊完成目標;
一個清楚技術細節(jié)的研發(fā)主管,不需要項目管理認證指導他如何按時交付產品。
別再學技巧了,去搞懂要管的人和事
那么,方案顯而易見,盡管它聽起來一點都不"高級":
停止追逐管理技巧,開始深入了解你管理的對象本身。
具體來說:
1.深入了解業(yè)務
不是泛泛地知道公司做什么,而是精確掌握每個業(yè)務環(huán)節(jié)的具體運作:錢從哪里來,流經哪些環(huán)節(jié),最終到哪里去;每個崗位的實際工作內容和挑戰(zhàn);客戶為什么購買,又為什么離開。
2.深入了解員工
不是記住他們的名字和職位,而是理解他們的職業(yè)訴求、能力邊界、工作習慣和激勵因素。知道什么對他們真正重要,什么會讓他們感到挫敗。
3.深入了解客戶
不是依賴市場調研報告的抽象數據,而是洞察他們的真實需求、決策動機和使用場景。明白他們?yōu)槭裁催x擇你,又為什么可能離開。
4.深入了解競爭環(huán)境
不是簡單比較產品功能或價格,而是理解競爭對手的戰(zhàn)略邏輯、優(yōu)勢來源和弱點所在。知道他們在什么情況下會采取什么行動。
這些都不是什么高深的能力,而是可以通過持續(xù)觀察、詢問、思考和驗證獲得的知識。管理的質量,直接正比于管理者對管理對象的了解程度。
回到開頭那個別扭的標題:"在管理中,少部分是能力,大部分是知識,搞不定就是不懂"。現在應該明白了,這并非什么顛覆性的新發(fā)現,而是被我們忽視的基本常識。
管理從來就不應該是一場關于"能力"的表演秀。它首先是一場關于"了解"的誠實勞動——了解業(yè)務,了解人,了解環(huán)境,然后基于這種了解做出恰當的決策和行動。
搞不定?不是因為缺乏什么玄妙的能力,就是不懂。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