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康翠潔教授課題組在PLoS Pathogens 在線發(fā)表了題為“MAP3K15 facilitates multiple viral genes expression in crustaceans via Dorsal-CC-CL-STAT axis besides the JNK/P38 pathway”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了MAP3K15在甲殼動物病毒感染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為水產(chǎn)養(yǎng)殖中白斑綜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的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
NF-κB、JAK/STAT 和MAPK 信號通路是動物界傳遞免疫信號,引發(fā)免疫反應的三條重要的信號途徑,卻常被病毒挾持來啟動自身基因復制,抑制宿主免疫信號傳遞和免疫效應物產(chǎn)生。然而,人們對于這些免疫相關信號通路被病原劫持的時空順序以及彼此間的調(diào)控機制仍缺乏系統(tǒng)認識。
WSSV為主要感染甲殼動物的雙鏈DNA病毒,入侵宿主后可在一周內(nèi)引起約100%的死亡率,是嚴重危害全球經(jīng)濟甲殼動物養(yǎng)殖業(yè)的病原生物。該研究發(fā)現(xiàn)MAP3K15(又稱ASK3)是WSSV挾持宿主NF-kB、JAK/STAT和JNK/P38通路,啟動自身極早期基因轉(zhuǎn)錄,促進復制的關鍵蛋白。具體而言,WSSV病毒入侵宿主后,會導致宿主MAP3K15蛋白的磷酸化活化,進而通過Dorsal-CC-CL-STAT軸,順序激活NF-κB 、JAK/STAT途徑中的轉(zhuǎn)錄因子入核啟動多種病毒極早期(ie)基因的轉(zhuǎn)錄,JNK/P38作為MAP3K15下游的信號途徑也同時被病毒激活并挾持,用于自身基因復制。更為重要的是,在多種甲殼動物中敲降MAP3K15 表達或應用抑制劑SDK1抑制MAP3K15的磷酸化活化,能夠顯著降低宿主中的 WSSV 復制,有效提高宿主存活率,表明該機制具有共通性與保守性,可為了解經(jīng)濟甲殼動物養(yǎng)殖業(yè)中其它病毒病的致病機制提供幫助。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冉小芹為論文第一作者,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康翠潔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山東大學碩士研究生劉晨晨,徐雪美,吳欣萌參與了該項研究工作。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13349
來源:山東大學生命學院
編輯:吃一口小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