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被稱為“死亡之?!钡乃死敻缮衬缃裾涎葜粓稣鸷车摹熬G色變革”,3046公里的首道綠色阻沙帶在2024年11月實現(xiàn)“合龍”,如今“二道鎖邊”也火速推進。
與此同時,7.38萬畝沙漠正加緊打通“通水、通路、通電”的命脈,推土機在連綿沙丘上開辟出規(guī)整田壟。
連歐美專家都忍不住追問,中國治沙47年,既不消滅沙漠,又費大力氣搞“鎖邊”和“三通”,到底圖什么?
塔克拉瑪干沙漠
從“合龍”到“擴邊”,科學補短板才是治沙關鍵
2024年11月28日,新疆和田地區(qū)于田縣的沙漠邊緣,隨著最后一片50米寬、100米長的沙地栽上固沙苗木,塔克拉瑪干沙漠首道“綠圍脖”正式閉合。
這條由草方格、梭梭林和光伏板共同構筑的防護帶,只用半年時間就交出了亮眼答卷,新疆綠洲面積增加5.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3個北京的大小。
南疆30多萬人通過治沙工程實現(xiàn)穩(wěn)定就業(yè),沙產(chǎn)業(yè)年產(chǎn)值突破300億元,就連曾經(jīng)“沙進人退”的皮山縣,沙塵暴天數(shù)都較往年減少近三成。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綠洲
民豐縣的變化更直觀,當?shù)乩塾嫹N植治沙植物1065.6萬株,若按1米株距排開,能繞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3圈。
65公里的鎖邊工程帶動7個鄉(xiāng)鎮(zhèn)18個村參與,僅沙障鋪設一項就讓千余名農(nóng)戶人均增收8000元。
但首道鎖邊的成效背后,一些技術短板也逐漸暴露,成為推動“二道鎖邊”加速落地的關鍵動因。
塔克拉瑪干沙漠
首道鎖邊依賴的“生物治沙+光伏治沙+草方格沙障”三件套,在長期實踐中顯露出局限。
草方格的壽命只有3-5年,且末縣每年要補扎9.37萬畝,這一項的成本就占當?shù)啬甓戎紊迟Y金的兩成。
而光伏電站雖然能固沙,初期投資卻高得驚人,皮山縣2.4萬畝光伏項目僅設備采購就花了3.2億元,后續(xù)還得應對沙塵覆蓋的清潔難題,沙漠缺水導致清潔成本比平原地區(qū)高40%。
此外,生物治沙則更讓人棘手,早期單一種植的梭梭林成活率不足60%,連片受損的景象讓治沙人意識到,“只靠‘堵’不行,得讓沙漠邊界真正‘穩(wěn)’下來。”
塔克拉瑪干沙漠
針對性的改進很快在各地鋪開,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固沙方案。
在風力強、沙量多的若羌縣阿爾金草原,項目團隊創(chuàng)新出“前鋒+后衛(wèi)”的組合模式。
高1.5米的蘆葦沙障當“前鋒”,先擋住呼嘯而來的流沙,草方格沙障當“后衛(wèi)”,牢牢固定腳下的沙面,再搭配人工種植的灌木,讓活動沙面的固定率達到一個新高度。
于田縣則針對22米高的“高大復合型沙丘”,發(fā)明了“梯田式固沙”技術,用推土機把新月形沙丘削成階梯狀平臺,每級平臺邊緣用草方格加固,平臺間栽種梭梭。
塔克拉瑪干沙漠
這些舉措不僅讓治理成本從1萬元/畝降到1800元,苗木成活率還提升到不少。
我們的核心理念不是“消滅沙漠”,而是“修復被破壞的生態(tài)邊界”,沙漠本身是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我們要做的不是跟它較勁,而是把曾經(jīng)被破壞的‘天然鎖邊’補回來。
而這道“補回來”的鎖邊,正是后續(xù)7.38萬畝沙漠能安全種糧的基礎,只有沙漠不再隨意擴張,農(nóng)田才不會淪為風沙中的“犧牲品”。
塔克拉瑪干沙漠
三重保障+“三通”破局:讓沙漠種糧從藍圖走進現(xiàn)實
如果說技術改進解決了“怎么治沙”的問題,那資金、人力和水資源的保障,就是打通“沙漠變糧倉”最后一公里的關鍵。
為了讓二道鎖邊和“三通”工程落地,新疆專門投入近11億元專項資金,還創(chuàng)新推出“先干后補、干好再補”的激勵模式。
皮山縣對沙障鋪設按每米20元補助,農(nóng)戶鋪得越整齊、固沙效果越好,拿到的補貼就越多。
和田縣則對治沙林管護實行“按成活率給錢”,苗木成活率超80%才能拿滿補貼,這讓不少農(nóng)戶從“被動干活”變成“主動上心”
當?shù)卮迕裨阡佋O沙障
此外,更能調(diào)動積極性的,是“產(chǎn)權到人”的政策,和田地區(qū)率先將76萬畝沙化土地確權到戶,給農(nóng)戶頒發(fā)70年的不動產(chǎn)權證,明確“誰造林誰所有、誰開發(fā)誰受益”。
目前和田地區(qū)已有超5萬農(nóng)戶拿到沙化土地產(chǎn)權證,治沙從“政府任務”變成了“自家生意”,效率自然就上來了。
另外,水資源則是沙漠種糧的“命脈”,沒水再好的土地也種不出莊稼,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科研團隊想出了“光伏取水+苦咸水淡化”的組合方案。
塔克拉瑪干沙漠
在沙雅縣的治沙基地,光伏板不僅能發(fā)電,還能驅動抽水設備從地下取水,抽到的苦咸水經(jīng)過淡化處理,含鹽量從每升3克降到0.5克以下,剛好滿足農(nóng)作物灌溉需求。
這套系統(tǒng)不僅保障了6.3萬畝治沙林的用水,還讓苗木成活率抵新高,每年節(jié)省電費的成本少說也有幾十萬。
如今“通水、通路、通電”的全面落地,更是讓“西部糧倉”的藍圖徹底清晰。
新疆作為我國最大的耕地后備資源區(qū),有超2億畝土地具備改造為良田的條件,7.38萬畝沙漠開發(fā)正是這場“沙海變糧倉”的試點。
塔克拉瑪干沙漠
在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三十七團,曾經(jīng)的流動沙丘如今變成了規(guī)整的農(nóng)田,推土機先把沙丘推平,每畝地撒上2噸腐熟的牛羊糞有機肥,用旋耕機和沙土充分混合。
通電后,大型指針式噴灌設備運轉起來,一邊灑水一邊讓有機肥二次發(fā)酵,把沙土的有機質(zhì)含量從0.3%提升到1.2%。
通路則讓農(nóng)資運輸和糧食收割更順暢,以前拉化肥要繞30公里,現(xiàn)在直接開到田邊,成本降低不少。
塔克拉瑪干沙漠
此外,更關鍵的是成本控制,每畝改造費用僅800元,隨著后續(xù)規(guī)?;_發(fā),成本還能再降個兩三成。
回望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變遷,從首道“綠圍脖”合龍到二道鎖邊推進,從“三通”工程落地到沙漠種出“噸糧田”,每一步都在改寫人們對沙漠的認知。
沙漠不是“死亡之海”,而是可以與人類共生的家園,治沙不是“消滅沙漠”,而是修復生態(tài)、保障民生的長遠實踐。
塔克拉瑪干沙漠
結語
這場發(fā)生在“死亡之?!边吘壍淖兏铮粌H守護了中國的生態(tài)安全和糧食安全,更向世界證明,只要尊重自然規(guī)律、堅持科學方法,再惡劣的環(huán)境也能煥發(fā)新生。
未來,隨著沙產(chǎn)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隨著更多“西部糧倉”的落地,塔克拉瑪干沙漠還會帶來更多驚喜,而中國治沙的智慧,也將繼續(xù)為全球生態(tài)治理貢獻力量。
信息來源:塔克拉瑪干沙漠第二道鎖邊帶開工
人民網(wǎng) 2025-09-15
信源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