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平臺近期進行的課程中,我們收集了學員問題,并邀請有彌聯(lián)合心理咨詢師進行解答。我們把有些代表性的問答做了提煉歸納和匿名處理分享出來,希望對大家都有所幫助。
Q:為什么我可以對自己的孩子做到很多呵護、很多愛和滿足贊賞,但愛自己卻很難做到?
為什么我們常常能對孩子傾注無盡的愛與贊賞,卻很難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作為一名心理動力學取向的咨詢師,我想從文化、心理和成長的角度陪你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從認知神經科學來看,一個母親生完孩子后,大腦里的催產素會像 “小馬達” 一樣轉起來,對孩子的哭聲、小動作會特別敏感,哪怕自己累得眼皮打架,看到孩子笑也能瞬間充滿勁,這是身體自帶的 “母性本能”。所以你對孩子的呵護和愛,其實是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驅動,特別自然。
但是,在我們熟悉的文化語境中,“母親”往往被賦予“無私奉獻”的象征意義。像“孟母三遷”“慈母手中線”這樣的故事和詩句,潛移默化中塑造出“好媽媽就要犧牲自我”的集體想象。仿佛愛自己就成了自私,抽空和朋友聚個會、逛個街,都可能被貼上“不顧家”的標簽。這種文化敘事讓我們不自覺地把“愛孩子”和“愛自己”放在對立面,仿佛只能二選一。
事實上,認知神經科學的相關實驗發(fā)現(xiàn),關懷自己與關懷他人所激活的腦區(qū)是相似的——比如前額葉皮層和島葉。也就是說,愛與被愛本來就是大腦天生具備的能力。我們之所以“愛不動自己”,可能源于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我們自己也未曾被足夠好好地愛過。
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看,童年時期如果主要養(yǎng)育者因為情緒困境、婚姻沖突或生活壓力等原因,無法給予我們足夠的情感關注和認可,我們便容易內化一種“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的感受。即使長大成人,這種核心信念仍潛伏在心底,使我們在對自己好時產生一種“不配得”的愧疚。
但值得高興的是,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愛自己不是自私,而是必需。就像飛機安全指南提醒“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幫助他人”,只有當我們自己情感充盈、內在穩(wěn)定,才能真正給予孩子和家人高質量的愛。
最后,也要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愛自己”?也許它不只是物質層面的自我滿足,比如買喜歡的東西、做一次按摩,這些當然很好;但更深層的愛自己,是能夠接納自己的局限,理解自己的情緒,不輕易否定自己的感受,像對待最好的朋友那樣對待自己。比如說,當你犯錯時不再一味自責,而是告訴自己:“沒關系,你已經盡力了”;當你累的時候,允許自己停下來休息,而不是硬扛到底。
你能夠對孩子溫柔而堅定,也值得將同樣包容和支持的聲音,帶回給自己。因為你不是母親、妻子或其他任何角色之前,首先是你自己。當你開始真正擁抱自己,你會發(fā)現(xiàn),這份愛不會減少給孩子的部分,反而會讓它流動得更自然、更明亮。
Q:為什么我無法投入一件事?我想好好學習和去做計劃,但是做完當天手頭的任務就不會再去學習了。
我能感受到你內心的沖突和那份想要專注卻無法投入的無力感,也許應該感謝你的覺察和提問,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自己的關懷,也可能是改變的開始。
當然,你描述的狀態(tài)其實很常見:我們心里好像有兩個聲音,一個在說“該努力了,要做好計劃、認真工作學習”,另一個卻拖住了腳步,讓我們完成任務后再也提不起勁。這種自我對抗會悄悄消耗我們很多心理能量,就像一輛同時踩著油門和剎車的車,既累又走不遠。
從心理動力學的另一個角度看,無法投入往往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內在能量不足。可能你完成手頭任務已經耗盡了大部分精力,就像手機用到只剩5%的電量,自然沒辦法繼續(xù)高強度運轉。也可能有些“看不見的耗電程序”在后臺運行——比如職場中微妙的人際壓力、家庭或親密關系中未解決的緊張感,甚至是一些自己都未曾察覺的深層情緒(例如害怕做不好、怕被評價的焦慮),都在悄悄分走你的注意力。
事實上,每個人能夠投注在“任務”上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大部分精力都被用來處理情緒壓力、自我懷疑或關系困擾,能用在學習和工作上的自然就少了。就像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真正的專注需要一種“放松而不費力的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的前提,是我們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能量儲備。
你不需要責備自己。我們可以一起看看:是不是現(xiàn)階段有哪些隱藏的壓力源“偷走”了你的精力?完成任務后,是否允許自己休息和回血,而不是立刻要求“繼續(xù)學習”?你制定的計劃是否太過嚴格,缺乏彈性,反而容易觸發(fā)內心的抵抗?
有時候,適當降低自我要求、為休息正名,反而能讓我們更輕松地重新出發(fā)。充電之后,才能更持久的續(xù)航——你也是如此。
Q:在工作中,我常有討好的傾向,做事過度用力,結果不好就自我責備。我能感覺到這背后有一種控制欲。該如何調整心態(tài),只專注自己能做的事,而不那么在意別人的反饋?
我能感受到你描述中那種“用力卻疲憊”的狀態(tài)——一邊不自覺地討好,一邊又為效果不夠好而責備自己。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來看,這種帶有討好成分的努力,往往源于我們內心深處對于被認可、被肯定的渴望。仿佛只有通過他人的積極反饋,我們才能確認自己的價值。你感受到的可能就是這樣一種被 “要認可” 牽著走的“控制感”,或許它是一種試圖通過控制他人評價來獲得安全感的策略。
這里想引入自體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鏡映”。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從父母或主要養(yǎng)育者的眼中看到自己被認可、被欣賞、被喜愛的回應,就像照鏡子一樣。通過這些反饋,我們逐漸形成穩(wěn)定而有力量的自我。如果早年缺乏足夠真誠和及時的“鏡映”,內心就容易形成一個渴望被填滿的黑洞。于是,成年后的我們不斷在職場、關系中尋找一個理想中的“他人”的認可,就像始終饑渴的孩子,對他人的否定或冷淡異常敏感,也更容易感到失望和疲憊,從而陷入自我責備中。這不是你的錯,而是一種早已形成的心理適應策略。它可能曾經幫助你在某些環(huán)境中獲得關注和保護,只是現(xiàn)在反而讓你感到耗竭。
如果想要調整,我們可以嘗試:
練習區(qū)分“我能控制的”和“我不能控制的”。工作中,你可以完成的是自己的任務、表達的方式和投入的程度,而他人的反應、情緒和評價往往不在你可控范圍內。試著把注意力收回到你能掌控的部分。
建立“自我確認”的習慣。每天結束工作后,不急著問“別人是否滿意”,而是先問自己:“今天我做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我已經盡力?”哪怕很小的事,也值得認可自己。
嘗試把“討好”變?yōu)椤罢嬲\地給予”。問問自己:“如果完全不考慮對方的評價,這件事我仍然愿意做嗎?我仍然會選擇這樣做嗎?”幫助我們逐漸把重心從他律轉向自律。
真正的改變,不是不再渴望認可,而是逐漸把評價自己的權力,穩(wěn)穩(wěn)地拿回自己手中。
當原生家庭的烙印、親密關系的迷局或養(yǎng)育路上的挑戰(zhàn),在心頭反復盤旋,揮之不去,你并不孤單,也無需一直負重前行。給自己一個機會,將那些纏繞心緒的煩惱,安放在一個安全、被理解的空間。
選擇與一位專業(yè)的咨詢師對話,不是軟弱,而是你內在智慧與勇氣的彰顯——你愿意去看見、去理解、去療愈自己。
每一個走進咨詢室的靈魂,都閃耀著對生命深度覺察的光芒。
點擊下方圖片,預約屬于你的咨詢時間,讓理解的光照進來,開啟內在探索的新篇章。
開始預約心理咨詢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