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深秋,貴州麻懷村的山道上,一個瘦弱的身影正踉蹌前行。
鄧迎香緊緊裹著懷中三個月大的兒子,孩子的額頭燙得像塊火炭,微弱的啼哭聲像針一樣扎在她的心上。
為了能讓兒子退燒,其實在出門前,鄧迎香就已經(jīng)用過許多“土方法”,但都不見效。
她知道,孩子發(fā)燒這事可不能耽擱,搞不好就會燒壞腦子,后悔一生。所以,她抱起孩子就往外跑,打算去鎮(zhèn)衛(wèi)生院求醫(yī)。
彼時,從麻懷村去鎮(zhèn)上只有一條崎嶇不平的蜿蜒山路可走,這條通往外界唯一的路,最窄處僅容一人通過,陡峭處需要手腳并用。村民們世代困守于此,連自行車都無法通行,更別說轎車之類的了。
恰巧在頭天晚上下過一場雨,本就崎嶇的道路又增添了幾分泥濘。
“寶寶乖,寶寶不哭,再堅持一下我們就到了?!编囉阕匝宰哉Z,也不知道她是在安慰孩子還是在安慰自己。
然而走到半途時,鄧迎香卻猛然發(fā)現(xiàn)懷中的嬰孩兒不知何時已經(jīng)沒了呼吸……
那一刻,鄧迎香只感覺天都塌了,一下子癱軟在地,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一般滴落下來,接著便發(fā)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
可回應她的只有她那飄蕩在山谷中的回音……
鄧迎香第一次對這座大山產(chǎn)生了怨恨——是它間接奪走了她孩子的生命。
鄧迎香本來不是麻懷村人,是隔壁高峰村的,當年,她不顧父母反對,執(zhí)意要嫁到麻懷村,只因丈夫勤勞踏實。
在鄧迎香看來,客觀上的貧困是暫時的,只要夫妻倆勠力同心,勤勞務實,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
可現(xiàn)在倒好,她嫁過來不到4年,兒子就夭折了,她肝腸寸斷。
等鄧迎香到家時,懷中的孩子已經(jīng)渾身冰涼。她丈夫看到這一幕也是悲痛不已,鄧迎香卻在那邊哭邊自責,說自己應該早點送醫(yī)的。
但是她丈夫知道,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了,說再多埋怨責怪的話也于事無補,他只能不斷安慰妻子大不了后面再生一個。
這件事雖然就這么過去了,但是麻懷村閉塞的交通條件如一根尖刺一般深深扎在了鄧迎香心底……
之后,為了生計,鄧迎香和丈夫一商量決定跟其他村民一樣外出務工。
在外打工確實比在家里務農(nóng)賺得多,雖然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但是鄧迎香心里縈繞著的喪子之痛始終揮之不去。
后面的幾年時間里,鄧迎香時常夢到她那3個多月就過世的兒子。夢里,兒子很乖,也不哭鬧,夢醒后,她又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
然而,喪子之痛尚未平復,命運又給了鄧迎香更沉重的一擊……
1997年,鄧迎香的丈夫不幸在一次煤礦事故中喪生。得到消息的鄧迎香當場暈厥了過去。
接連失去至親的打擊讓這個原本愛說愛笑的女子變得沉默寡言。
幾乎每個深夜,鄧迎香都會夢見兒子發(fā)燒時通紅的小臉,夢見丈夫出門打工時回頭微笑的模樣。
丈夫走后,鄧迎香便留在了村里,村民們時??匆娝氉宰谏窖逻叄暄亚鄣纳铰钒l(fā)呆。
“要是路能通汽車,我的孩子就不會死?!边@個念頭像種子一樣在她心中生根發(fā)芽。
1999年春,恰逢國家要給麻懷村通電,村民們都很高興,但這份喜悅很快被現(xiàn)實沖淡——電線桿沒法運進村,因為通往麻懷村的路太窄太陡,大型器材根本就進不來。
又是因為路的問題,其他村民倒也無所謂,反正路不通的情況也不是一天兩天,以前沒通電也不是過得好好的。
但是鄧迎香深受觸動,她再次想到了6年前兒子因道路崎嶇送醫(yī)不及時而夭折的事情,她決定無論如何都要抓住這次機會,動手鑿出一條便捷的通道,不僅能改善村民們進出山的道路條件,又能讓村里早點通上電。
那天晚上,鄧迎香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她號召每戶人家出點人力,大家一起開鑿出一條便捷的通道,就算是用人力拉也要把電線桿子拉到村里來。
起初,響應者寥寥,因為村民們覺得這就是瞎折騰,山體都是堅硬的巖石,要是靠人力能輕易鑿出路來,那么之前的祖祖輩輩早就這么干了,既然沒有,那就說明不可行。
其次,村民們覺得就算是大家肯出力,可是村里大部分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大多也是老弱病殘,開鑿山體是項大工程,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不是普通人能負擔的起。
鄧迎香告訴大家,只要現(xiàn)在還在村里的,都過來出份力,一天兩天鑿不通,那就花兩個月兩年,只要大家努力試試看,希望就會有。
至于經(jīng)費問題,她會跟鄉(xiāng)鎮(zhèn)反映,爭取拿到撥款。
好說歹說,村民們都覺得這是做無用功,再加上鄧迎香申請的財政支持一直沒有消息,村民們都持觀望態(tài)度。
沒有人幫忙和支持,鄧迎香就一個人扛著鋤頭、鐵鍬自己開鑿,一連兩天過去了,鄧迎香的手臂都有些紅腫,但她沒有服輸,并準備打持久戰(zhàn)。
后來,村民們被鄧迎香執(zhí)著堅定的精神打動,大家也想通了,開鑿出一條道路,是能方便子孫后代的好事,不能讓鄧迎香一個人吃苦,他們都參與了進去。
看到村民們都過來幫忙了,鄧迎香干勁更足了。
之后,她再次去了趟鎮(zhèn)上,跟鄉(xiāng)鎮(zhèn)反映山路的問題,這次,她獲得了鄉(xiāng)鎮(zhèn)支持,雖然獲批的修路資金并不多,但也算能解決燃眉之急了。
那段日子,村民們互相加油打氣,盡快早出晚歸,但畢竟沒有機械參與,開鑿的進度很慢。
但鄧迎香告訴大家,只要肯堅持,山體總會被鑿穿的,到時進出山就有捷徑,哪怕只能鑿出個人行通道,那也比過去方便多了。
鄧迎香組織村民開鑿山路的事很快便被在外打工的其他村民知曉,有很多村民連夜趕回了麻懷村,積極參與了開鑿山體的隊伍中去了。
一條由男女老少組成的鑿路隊伍,像螞蟻搬家般一點點啃噬著大山。
經(jīng)過40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zhàn),一條長200余米、高寬各半米的狹窄通道終于在2001年時貫通。
當?shù)谝桓娋€桿被村民們用肩膀扛進村時,整個麻懷村都沸騰了。通電那天晚上,鄧迎香望著家家戶戶亮起的電燈,淚流滿面。
2005年時,鄧迎香與同村喪偶的李德龍重組家庭。兩人相濡以沫,共同撫養(yǎng)著李德龍的女兒。
那幾年,村民們每次通過那條鑿出來的通道時都會感念鄧迎香當初的號召,因為大家來去鎮(zhèn)上確實方便了許多。
但是在鄧迎香心里,她是希望進出麻懷村的道路能像別的村鎮(zhèn)一樣能通汽車卡車的,但是在麻懷村這里,到處都是懸崖峭壁,要想修出這樣一條路簡直癡心妄想。
2010年,鄧迎香的繼女出嫁。頭一天,天氣還不錯,可在出嫁當天,天公不作美,清晨就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
本來迎親隊伍過來麻懷村經(jīng)過那條人工開鑿出的通道時,就沾的一身泥土,等目送繼女隨新郎返回時,一行人又不得不貓著腰通過那條狹窄的隧道。
新郎官小心翼翼地護著新娘,潔白的婚紗在泥濘的洞壁上蹭得污跡斑斑,所有人的禮服都沾滿了泥水。
這一幕被鄧迎香盡收眼底,望著這對迎親隊伍的狼狽模樣,她的心像被什么東西狠狠揪住了一般,很不是滋味。
“一定要修一條能通汽車的路!”這個念頭在鄧迎香心里前所未有地強烈。
當晚,她就跟丈夫李德龍說了自己的想法,她想把原先開鑿的隧道再擴寬擴高些,讓那條路不僅能過人,還能過車子,這樣,以后村里娶媳婦嫁姑娘,或者做其他事就會更方便了。
李德龍沉默良久,最后還是重重地點了頭:“好,我支持你?!?/p>
鄧迎香表示,擴寬隧洞是個大工程,不是一兩個人一兩天就能玩成的,還是要借助村民們的幫忙。
之后,鄧迎香再次挨家挨戶組織,但這次,并沒有先前那么順利……
村民們聽說要擴建隧道,紛紛搖頭擺手。
“迎香啊,之前能鑿出一條過人的小道已經(jīng)是奇跡了,現(xiàn)在要擴到能通汽車?太難了!”
“就是,這根本就不是人干的活,沒個機械,光靠人力去鑿,猴年馬月才能完成?”
“是啊,我家今年多種了兩畝地,哪有閑工夫去鑿路……”
一時間,質疑聲不絕于耳,但這并未擊潰鄧迎香那顆想要造福鄉(xiāng)里的心。
和上次一樣,得不到村民們的支持和幫助,鄧迎香就和丈夫兩個人扛著家伙什自己開挖了。
“鐺——鐺——”孤獨的敲擊聲在狹小的隧道中回蕩。
村民們都遠遠看著,有人嘆息,有人搖頭,大家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第三天,曾經(jīng)在第一次鑿路時最積極的老張來了,他什么也沒說,拿起鐵鍬開始清理碎石。
第七天,出嫁的繼女和女婿帶著工具回來了;半個月后,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陸續(xù)返鄉(xiāng);三個月后,連七十多歲的老人都過來幫忙做飯送水......
鑿山的艱辛程度遠遠出乎了鄧迎香的預料,看著她那布滿血泡的雙手,丈夫李德龍心疼得直掉眼淚,“迎香啊,要不咱們歇幾天再來吧……”
鄧迎香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莞爾一笑,“時間不等人,早一點把路鑿寬,村里就能早一點通車,到時無論是大人們出去打工,還是小孩出去上學都方便?!?/p>
話音未落,鄧迎香掄起鐵錘對著巖體又繼續(xù)砸了起來。
旁邊的村民聽后心里很不是滋味,這些人之前還畏難,大多數(shù)還是大老爺們竟然還沒有一個婦道人家有遠見有魄力,他們無比汗顏。
村民們見鄧迎香一臉疲憊,手上、臂膀上、腳上都有傷口,都勸鄧迎香回家歇兩天,這里有鄉(xiāng)親們干就行。
但鄧迎香沒答應,她表示這點小傷根本算不了什么,相反,她還一再強調(diào),擴鑿山路是自愿行為,大家家里有農(nóng)活要忙走不開的,當以家里的農(nóng)活為主,得空了再過來幫忙就行。
然而,鄉(xiāng)親們竟沒有一人離開,先前還說自家多種了兩畝地的老李這會兒主動站了出來,“多種那么兩畝地也發(fā)不了財,但是鑿寬隧道卻能永遠造福麻懷村,之前是我淺陋了……”
聽到這話后,鄉(xiāng)親們都表示會堅持下來,直到隧道能通車。
隧道里,男人們輪班挖掘,女人們運送土石,孩子們端茶送水。沒有現(xiàn)代化機械,全靠雙手和最簡單的工具。
鄧迎香總是最早來最晚走,她的雙手布滿老繭血泡,體重下降了十多斤,但眼睛里的光芒卻愈發(fā)明亮。
隨著隧道口子越來越大,鄧迎香也面臨了許多困難,比如資金短缺、技術不足等問題。
在這之前,鄧迎香也只是個普通農(nóng)村婦女,只會種種地、洗洗衣、做做飯,她從沒有想過自己有朝一日帶領一幫人開鑿隧道工程。
但鄧迎香不服輸,她沒有被困難打倒。
為了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鄧迎香又跑到鄉(xiāng)里申請資金,軟磨硬泡終于批下來了20多萬元。隨后,她又將自己那1萬多元的積蓄全拿出來補了進去,用于購買水泥、鋼筋等建材。
技術上,她則到處尋訪有經(jīng)驗的老師傅,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
2011年11月8日,這是一個注定要載入麻懷村史冊的日子。當最后一斗車碎石被拉出來,歡呼聲響徹山谷。
新建成的隧道長約216米,寬約4米,高約7米——別說過汽車了,就連卡車都能過去!
看著村里幾個小孩兒牽著手在寬闊的隧道中奔跑嬉鬧,大人們則在一旁愜意地侃大山,那一刻,鄧迎香的眼眶濕潤了。
18年前,如果這里能有這么一條路,她那可憐的兒就不會因為山路崎嶇蜿蜒耽誤送醫(yī)而殞命,如果兒子還活著,現(xiàn)在也剛好成年了。
但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鄧迎香知道,人活著就要向前看。
當?shù)谝惠v小轎車鳴笛通過隧道進入麻懷村時,全村人跟著汽車奔跑,許多人激動得熱淚盈眶。
鄧迎香站在人群中間,嘴角含笑,眼淚卻止不住地流淌。這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天上的兒子和丈夫也在微笑。
值得一提的是,后來有專家過來麻懷村隧道勘驗過,由鄧迎香帶領鄉(xiāng)親們開鑿的這條隧道質量過關,沒有塌方的危險。
2014年,鄧迎香被選舉為村主任。她帶領村民發(fā)展特色種植,引進中藥材種植項目;利用山洞獨特的氣候條件種植食用菌;開辦農(nóng)家樂吸引游客。昔日的貧困村一瞬間煥發(fā)出了勃勃生機。
2014年,鄧迎香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人們稱她為當代“女愚公”。
面對這些榮譽,鄧迎香總是說:“我只是做了一個母親,一個鄉(xiāng)民該做的事。我不希望任何人在深夜抱著生病的孩子卻出不了山?!?/p>
如今的麻懷村,隧道口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麻懷隧道”四個大字以及這條隧道由來的簡介。
每當有汽車鳴笛通過,村民們都會想起那些年鄧迎香帶領鄉(xiāng)親們一錘子一錘子開鑿山體的情形……
夕陽西下,年過四旬的鄧迎香時常會站在隧道口邊上,望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出神。
她的背有些駝了,那是長年累月鑿山留下的印記;她的手很粗糙,掌心的老繭記錄著曾經(jīng)與鋼鐵巖石的無數(shù)次碰撞。
但她的眼睛依然明亮,那里面裝著大山的未來。有時她會輕聲對身旁的老伴說:“等攢夠了錢,咱們要把路面再鋪平整些,讓孩子們的校車跑得更穩(wěn)當。”
山風拂過,隧道里傳來汽車鳴笛的回聲,像是大山在對這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致以最深沉的敬禮。
在這個需要英雄的時代,英雄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她們不是神話中的人物,而是有著堅韌意志和博大愛心的普通人。
鄧迎香用自己的堅持告訴我們:只要心懷信念,凡人也能移動大山;只要心中有愛,苦難也能開出希望之花。
向鄧迎香致敬,向當年參與隧道開鑿的所有麻懷村鄉(xiāng)民致敬!
那條隧道不僅連通了山村與外界,更連通了一個普通農(nóng)村婦女與千千萬萬追夢人的心。它靜靜地訴說著:最深沉的力量,往往源于最質樸的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