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udine:你是如何“感受”病人的?如何做到病人一進入診室,就能多少“知道”他的基本狀態(tài)了?
李辛:我是通過四個步驟來感受、觀察病人的。
望診是診斷的開始,當病人進入診室,在開始描述癥狀之前,我已經能大致了解他的基本情況了。首先,我會觀察和感受他的神是否穩(wěn)定,精和元氣是否充足,三焦氣機是否在正常狀態(tài),病機處在順還是逆的趨勢中。然后,我會觀察和感受他是否有邪氣:寒、濕、血瘀、食滯、火……邪氣位于哪里,在里還是在表。
再觀察他的身形(形之厚薄、氣之虛實),觀察他的應對(遲鈍還是清晰),觀察他的精神狀態(tài)(動靜、定散、虛實)。
接著,我開始問診,詢問其生命基本狀態(tài)——睡眠、飲食、出汗、大便、小便、月經、帶下、情緒、精力……這些能讓我進一步明晰氣機和病機的實際情況。所以,問診是為了進一步確認前面對其神氣、病機、邪正的預估是否準確,并不是無目的地問一遍。之后,我會詢問病史,發(fā)病過程、治療方法與效果,了解患者整個過程的癥狀、反應和身心感受,這些有助于重建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的完整畫面,就像一條河流,有源頭,有流布的過程;有開闔轉化的方向;有層層推進的動力和當下的斗爭狀態(tài)、未來可能的發(fā)展趨勢。
所有的信息和判斷納入當下的決策:資源如何,正氣是否有力量完成邪正斗爭?渠道是否通暢?邪氣的類型,在什么層次斗爭??從而確定治療策略:
開還是闔?補還是瀉?打開上中下哪一層,氣分還是血分?根據邪氣的特點和病機趨勢——是通過汗(寒邪或郁熱在表),或汗與小便(排出濕、熱),還是大便(排出濕、熱、濁、食滯或瘀血)來排出?用藥的剛柔、潤燥、動靜、走守如何選擇?
感知力水平的不同,在望診、觸診和問診中獲得的信息與直覺是不一樣的。作為醫(yī)生,需要不斷地進行“內在的訓練”,慢慢地讓自己的內在靜下來,就像把鏡子擦干凈,當下的一刻,任何細微變化都會顯明于心。靜坐和站樁,是提升覺察力和感受力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