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上十點,27歲的林薇從加班中抽身,打開冰箱取出周日分裝冷凍的咖喱雞塊,微波加熱五分鐘,配上前天冷凍的米飯。十分鐘后,一頓熱氣騰騰的晚餐上桌。她在小紅書打卡:“‘凍門’信徒第78天,冰箱是我的第二個廚房。”
像林薇這樣信奉“萬物皆可凍”的年輕人正在形成一股風潮。他們不再執(zhí)著于“現(xiàn)做現(xiàn)吃”,而是將周末精心準備的餐食分裝冷凍,工作日隨取隨熱。這一被戲稱為“凍門”的生活方式,正引發(fā)一場關于現(xiàn)代飲食文化的激烈辯論。
“凍門”崛起:從無奈之舉到生活哲學
“第一次把做多的紅燒肉冷凍時,我有種‘背叛傳統(tǒng)’的負罪感?!?5后程序員張哲坦言。但連續(xù)一個月的外賣讓他胃痛發(fā)作后,他開始研究食物冷凍技術。
這不是簡單的“吃剩菜”。在“凍門”社群中,年輕人分享著精準的冷凍指南:湯汁類食物冷凍后風味更融合;米飯分包冷凍再加熱口感更佳;蔬菜焯水后冷凍能保留營養(yǎng)。他們配備真空機、保鮮盒,將冷凍變成一門科學。
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冷凍食品消費者中,25-35歲人群占比達47.3%,較五年前增長近兩成。這背后是都市青年與時間的博弈:平均通勤時間44分鐘,每周加班超過10小時——當時間成為最稀缺資源,冷凍成了無奈卻現(xiàn)實的選擇。
爭議漩渦:“飲食自救”還是“懶人主義”?
支持者:這是成年人的“飲食預謀”
“不是懶,而是把時間用在刀刃上?!睜I養(yǎng)師李悅認為,相比高油鹽的外賣,預制的冷凍餐更能控制營養(yǎng)搭配。28歲的汪琳算過一筆賬:周末花三小時備餐,每周節(jié)省點外賣的金額超150元,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一口食材的來源”。
反對者:這是生活品質(zhì)的降級
“買冰箱是為了吃新鮮,不是為了吃剩菜?!本W(wǎng)友的評論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美食博主@老饕孫磊直言:“冷凍食物損失了口感的層次感,這代人對美食的要求太低了。”更有人批評這是“懶人主義”的精致包裝——寧愿花時間刷手機,也不愿為一日三餐留出片刻。
深度解讀:“凍門”背后的時代癥候
時間貧困下的理性選擇
當“996”成為常態(tài),年輕人陷入嚴重的時間貧困。冷凍備餐本質(zhì)上是時間管理策略,將烹飪時間從碎片化的日常中剝離,集中處理。這看似功利,實則是高壓生活下的自救方案。
對抗消費主義的隱秘反抗
在“即時滿足”盛行的時代,“凍門”反而體現(xiàn)了一種延遲滿足的能力。它打破了外賣平臺打造的“30分鐘送達”的即時神話,讓人重新掌握對飲食的掌控權。
獨居社會的必然產(chǎn)物
中國獨居成人已超1.25億。為一人份食材奔波確實不經(jīng)濟,“凍門”解決了獨居烹飪的難題,減少了食物浪費,契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
超越爭議:我們真正在討論什么?
這場關于“凍門”的辯論,表面是飲食方式之爭,實則是不同生活理念的碰撞。
老一輩的“現(xiàn)做現(xiàn)吃”源于物質(zhì)匱乏時代對新鮮的珍視,而年輕人的“凍門”則是時間匱乏時代的應變智慧。二者無分對錯,只是不同生存環(huán)境下的生存策略。
更值得思考的是:當社會批評年輕人“太懶”時,是否看到了他們背后真實的時間困境?當年輕人擁抱“凍門”時,是否也該反思我們被壓縮的生活空間?
或許正如人類學家所言:“飲食方式永遠在演進,今天的‘離經(jīng)叛道’,可能正是明天的常態(tài)。”
冰箱的發(fā)明本就是為了延長食物壽命,至于這個“延長”是幾小時還是幾天——或許不該有標準答案,而應尊重每個時代、每個人找到的與食物相處的最佳距離。
在快與慢、新與鮮之間,“凍門”不一定是終點,但它確實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提供了一種現(xiàn)實的解決方案。與其簡單評判對錯,不如思考:如何讓每個人都能擁有選擇飲食自由的時間與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