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在生活中見過哪些“不合群”的人呢?
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宿舍有一個女生總是獨自一人行動。
大家都是剛剛離開家里來到另一個城市,對每個地方都不熟悉,總是相約一起去吃飯上課。
但這個女生幾乎從不和我們一起,早晨她收拾好自己就會背著書包先走,完全不等我們這些動作慢的;
下課了她會自己去食堂吃飯、去快遞站取快遞,連去自習室也是一個人。
最開始,我們總會在私下里討論:“她是不是社恐不喜歡人多啊?!薄半y道是性格驕傲不愿意和我們一起玩?”
但是到后來我們卻發(fā)現,她既不是社恐也不是清高驕傲,反而是一個人品不錯、很好相處的人。
只要我們開口向她借東西,她基本都會同意。
大學四年,她不像我們癱在宿舍擺爛,而是對自己的時間有著清晰的規(guī)劃;
不僅做了班干部拿到了不少獎項,還在大四那年成功考上了心儀學校的研究生,將我們遠遠甩在了身后。
如果你也發(fā)現身邊出現了一個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并不合群的人時,先不要著急遠離,也不要著急給對方貼上“不合群”的標簽。
或許只有這個人,才是你們關系圈層中人品最好、道德最高、最值得結交的那個人。
社交的復雜vs道德的純粹
某個朋友曾分享過這樣一段經歷,他的辦公室里有一位很差勁的領導;
這個領導不但喜歡pua員工,還總是在周六周日打電話喊人加班,做人又虛偽又摳門,基本上沒有員工喜歡他。
但是,當這位領導前段時間將要調任到別處時,這位朋友還是硬著頭皮忍著無奈,去請領導吃了最后一頓飯,還非常殷勤地送上了臨別禮物。
當被問到為什么這樣做的時候,他說:“領導只是暫時調任,他是本地人,難保不會有回來的一天?!?/p>
“我花錢請他吃飯是小事,要是現在落井下石,他再調任回來怎么辦?”
所以啊,但凡我們參與進社交之中,就一定會有犧牲。
朋友之間聊天時遇到一個與你的想法矛盾的觀念,你可能會為了友誼暫時按下心中的想法;
在生意場上遇到競爭對手或客戶的為難,你也只能讓步妥協,為了利益暫時去討客戶的歡心。
而那些幾乎沒有社交的“獨來獨往者”,他們卻基本不會為了社交而犧牲自己;
因為他們的人際關系簡單,且交的朋友都是真正友好、對他們有意義的人們。
獨行者不用討好他人,不需要在社交時戴上面具偽裝,自然就更容易保持道德行為的一致性。
群體極化的影響
最近互聯網上有一類視頻很火,視頻的內容往往是工地或者建筑水泥施工現場,鏡頭里是一群衣著臟亂的工人正在吃飯;
而后場景一轉,就能看到大街上路過兩個打扮精致漂亮的女生,正邊逛街邊喝奶茶。
視頻的配文是:“十幾塊的盒飯都是男生在吃,二三十的奶茶都是女生在喝?!?/p>
乍一看我們似乎被這樣的對比給震驚到了,但是細想之下,這不過就是兩個生活層次不同的群體罷了,根本就沒有什么可比性。
十幾塊的盒飯也有女性工人在吃,四塊錢的蜜雪冰城檸檬水也多的是人在買。
當下互聯網的普及,讓我們很容易就為自己打上一個標簽,然后參與進某個群體之中。
但是,一旦我們通過社交將自己歸納到群體之中,接受了群體的價值觀;
那么我們看似受到了群體的庇護,其實自己的思想在正在受到群體的影響,成為了自己完全不認識的樣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群體極化”;
也就是當群體成員一起討論一個觀點過后,群體內部的態(tài)度和決策往往就會變得比討論之前更加極端化。
而那些獨來獨往,不受困于“標簽”的人;
他們自身就有強大的能量,有著屬于自己的清晰的觀點和信念,才不會融入群體之中,讓自己的思想往極端偏頗的方向走去。
他們是真正清醒的人,也是最不會受到社交影響的人。
你有屬于自己的判斷嗎?
說這些并不是在告訴大家,我們要斬斷一切社交,讓自己變得冷漠。
而是在說,當一個人不再需要社交來維持自尊心和認可的時候,那ta才能成為一個內核穩(wěn)定、不會輕易踏過底線的人。
如果你極其需要社交,那么就說明你不能夠在生活中獨立獲得成就感和價值感;
假如有一天你所依賴的社交關系不再認可你,而是需要你付出一些利益或其他昧著良心才能給出的資源,你又該怎么辦呢?
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曼·威特金提出,個體的認知風格可分為兩種: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
場獨立型人格更傾向于依賴自身內部感覺去判斷事物,他們擅長獨立思考,不輕易受他人或群體影響,更傾向于按照自己的原則做事。
而場依存型人格主要依靠外在參照判斷事物,其知覺更容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和他人的影響,他們注重人際關系,善于察言觀色,并且容易被暗示,原則容易被動搖。
所以,社交與否其實只是外在特征,真正本質的人格是絕對獨立,能夠自主判斷事物真假,并且不受外部環(huán)境所影響的。
這樣的人格即使有著社交,也會是真正有意義的、人品好的社交,并且他們也絕不會為了朋友委屈自己,而是要先將自己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陶淵明的詩中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blockquote>我們生活在這個崇尚“連接”的世界里,似乎朋友越多、圈子越廣,就越代表個人有能耐、受歡迎。
但人性真正的底色,并不靠著認識多少人來顯現,熱鬧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朋友多也不能彰顯出自己的位置。
當你在無人注視的地方,仍然選擇守住底線;當你在喧鬧的社交場合之中,仍能選擇良心與道德,那才是真正活得通透明白、真實可靠的人。
-The End - 作者-專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