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刷手機時,有沒有刷到過那種畫面:大雪紛飛的東京街頭,穿著短裙、光著兩條腿的日本女生,踩著小皮鞋“噠噠噠”地走過去。
心里立馬冒出一連串問號:她們的腿不會凍壞嗎?感覺不到冷嗎?那些有點O型腿的日本姑娘,是不是因為老光著腿才變成這樣的?
日本女性確實習慣在冬天也穿裙子光腿,確實是個普遍現象,但你要是以為她們真的“不怕冷”,那可就誤會大了。
根據日本國立環(huán)境研究所發(fā)布的數據,東京冬季平均氣溫在3℃到10℃之間,這種溫度下長時間暴露皮膚,確實容易引發(fā)血液循環(huán)下降、肌肉僵硬甚至局部凍傷風險。
那她們靠啥撐過來?答案是“看不見的裝備”,很多人表面上看是光腿,其實里面穿了高透肉色的保暖連褲襪,也叫“防寒絲襪”或“發(fā)熱絲襪”,它們通過特殊纖維吸收身體濕氣并轉化為熱能,外加極薄設計,視覺上幾乎看不出穿了襪子。
所以你以為她是“裸腿”,其實人家早就武裝到毛孔了,此外日本室內普遍供暖充足,地鐵、商場、辦公室溫度常年維持在20℃以上,從家門到公司全程基本都在“溫室”里穿梭,真正暴露在冷空氣中的時間可能就幾分鐘。
這種“短時暴露+高效保暖”的模式,讓光腿成了可行選擇。再加上社會審美長期推崇年輕、清爽的形象,學生制服文化影響深遠,很多女性從中學就開始習慣裙裝搭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自然的穿衣邏輯,并非刻意受罪。
再說說大家最關心的那個問題,日本女性好多都是羅圈腿,那光腿是不是導致羅圈腿的原因呢?
這個問題其實在日本醫(yī)學界也有討論,根據日本整形外科學會的臨床研究資料,腿部形態(tài)主要由遺傳、骨骼發(fā)育、肌肉分布和幼年時期的姿勢習慣決定。
常見的O型腿(醫(yī)學稱“膝內翻”)多發(fā)于嬰幼兒期,通常在2歲前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大多數會在成長過程中自然矯正。如果持續(xù)存在,則與鈣質攝入不足、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史或先天性關節(jié)結構異常有關。
目前沒有任何權威醫(yī)學證據表明,成年后因穿裙子或腿部保暖不足會導致O型腿。換句話說腿型是“長出來”的,不是“凍出來”的。
當然,長期處于寒冷環(huán)境中,血管收縮、肌肉緊張,可能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huán),間接導致疲勞感加重或關節(jié)不適,但這和骨骼變形完全是兩碼事。
日本厚生勞動省曾發(fā)布《冬季健康指南》,提醒公眾注意四肢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和循環(huán)系統較弱人群,但對于年輕健康女性因穿著引發(fā)重大健康問題的說法,并未提出特別警示。
也就是說,只要不是長時間極端暴露,日常穿搭并不會對身體結構造成實質性損傷。
至于為什么有些人覺得“光腿的日本人O型腿多”,這更多是一種視覺偏差。亞洲人整體骨盆較寬,站立時雙腿自然呈現一定間距,加上穿裙子時站姿習慣,容易給人“腿不直”的印象,其實并不等于病理性的O型腿。
還得提一句,這種現象的背后,不只是氣候或健康問題,更是文化慣性的體現。日本女性職場著裝規(guī)范至今仍保留著較強的統一性,尤其在服務業(yè)、教育機構和傳統企業(yè)中,裙裝仍是正式制服的標準配置。
雖然近年來“KuToo”運動(源自“痛苦”ku和高跟鞋kutsu的諧音)推動職場服裝自由化,呼吁取消強制穿高跟鞋和裙裝的規(guī)定,但改變需要時間。2019年,日本眾議院甚至就此議題展開辯論,反映出社會對女性著裝自主權的關注正在提升。
然而在公眾場合保持整潔、端莊、符合集體審美的形象,依然是許多女性自覺遵守的社會默契。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即使天寒地凍,一些人仍會選擇視覺上更“規(guī)整”的裙裝而非棉褲。畢竟在某些場合,穿得太暖反而顯得不合群。
這不是誰逼誰,而是長期形成的群體心理和社交壓力在起作用。就像咱們北方人冬天必須穿絨褲一樣,別人看著都替你冷,但在日本,反過來,你穿太多,別人反倒覺得奇怪。
最后得強調,任何生活方式的選擇,都應該建立在知情和自愿的基礎上,看別人光腿,不必急于評判“作死”或“愛美不要命”,也要理解每種行為背后的現實條件和社會語境。
同樣日本女性也不是個個都愿意這么穿,只是很多時候,選擇的空間沒我們想象中那么大罷了。腿怎么穿,不該是個問題;能不能自己說了算,才是關鍵,這回明白咋回事了吧?
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