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國新聞周刊》的一篇文章《這里的人吃了五十年預制菜》,在網易熱議榜名列第一,忍不住好奇心,認真讀了幾遍。
先來看看點贊最多的一條評論。
這位網友的評論是:“我們在意的是預制菜嗎,是花非預制菜的錢,吃著預制菜”。
讀完文章,或許你會同意老頭的觀點:這個網友的評論有所偏頗。
這篇文章詳盡地介紹了“預制菜”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地位及相關資料,比如便利性、連鎖化、標準化及分類加工等內容。
筆者贊同文章中的一個觀點,“美味不與新鮮畫等號”。
一種食物是否美味,完全取決于個人的主觀判斷。這種主觀判斷,背后有著復雜的因素,比如饑餓程度、接觸頻率、味覺感受、個人偏好、個體經驗等等。
再美味的菜,讓你天天吃,你還會覺得美味嗎?
另外,文章強調了一點,商家要不斷進行產品、技術創(chuàng)新。
為什么說那位網友的評論有所偏頗,是因為文章中有這樣一段介紹:
活魚處理一段時間后,肉質會變硬,需要在冰箱中控溫儲存一段時間使其變軟,口感才更適宜,算上熟成的時間,有時需要一個星期;生牛肉通常需要48—72小時的排酸,若再使用干式或濕式的熟成方法,牛肉還需在3—4度的環(huán)境中經歷3個月、半年甚至2年。
(實話實說,看到這段文字,老頭覺得自己對于新鮮食物的觀點有點兒被顛覆了)
文章中,記者采訪了一位名叫劉金成的日料主廚,以鰻魚飯為例,介紹了常規(guī)的制作流程:
從市場進貨后,先處理活魚,再用開水燙表面,去除黏膜,進行切割,隨后再上蒸籠蒸15分鐘,灑上酒并放涼,包上保鮮膜后冷凍,這種處理往往是批量進行。客人點菜后,拿出冷凍制品完成解凍,烤火刷醬、澆上調制的鰻魚汁即可。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地保證制餐效率、出餐速度。
點評:這個過程看似普通,貌似國內的飯店也是差不多的加工過程。但是筆者認為,關鍵點在于冷凍及解凍的技術,比如保鮮膜的品質、冷凍速度、深度,及解凍的方式、速度,可惜文章并沒有介紹,想必是人家的“獨門絕技”吧。
文章的重點在后半部分——食品安全是防線。
文章提到,日本預制菜加工業(yè)具有高門檻,“預制菜加工企業(yè)要遵守嚴格的食品衛(wèi)生法,法律明確規(guī)定了添加劑的使用場景及用量,相關部門對工廠的持續(xù)監(jiān)管也非常嚴格?!?/p>
日本規(guī)定添加劑要遵循“合法,必要,適量”,認為非法添加或超范圍地使用添加劑掩蓋品質缺陷,會產生巨大的食品衛(wèi)生風險。以防腐劑為例,日本一袋保質期為9個月的火鍋底料,被允許的防腐劑添加量小于0.05%,100g火鍋底料里面的防腐劑含量必須在0.05g以下。
記者采訪的一位業(yè)內人士這樣評價:“(對防腐劑的使用要求)意味著,食品加工企業(yè)要更多研究如何通過低溫或高溫殺菌、密封包裝、冷鏈與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在不依賴或減少添加劑的前提下,實現(xiàn)延長保質期、提升穩(wěn)定性的效果。”
日本非常重視食品安全的全鏈條管理。以冷凍食品為例,日本的全鏈條品質管理體系由“食品衛(wèi)生法+加工許可證及資質+HACCP管理制度+冷鏈溫控+嚴格的時間控制+標簽追溯”構成。
記者采訪的另一位業(yè)內人士表示,日本的中央廚房和食品加工行業(yè)會嚴格執(zhí)行“中心溫度檢測”流程,使用專業(yè)溫度計探針,在食材入庫時進行中心溫度檢測,以驗證冷鏈運輸環(huán)節(jié)是否達標?!袄?,冷藏蔬菜的中心溫度規(guī)定為0—3度,一旦檢測超出范圍,則意味著食材新鮮度與安全風險已不可控,必須退貨處理?!?/p>
此外,日本預制菜監(jiān)管體系要求加工、運輸和儲存流程都遵循“可記錄,可追溯,可拒收”原則,一旦違規(guī)會嚴格追責。監(jiān)管部門收錄了原材料產地或養(yǎng)殖場、供貨商、加工企業(yè)、收貨和出售日期等一系列中間環(huán)節(jié)信息。消費者一旦反映問題,監(jiān)管部門可以從通過產品標簽向上追溯,控制住出問題的具體批次,并通過媒體通知主動召回,提供相應補償,對問題廠家進行處罰。
(寫到這兒,筆者想起了上海臭蝦仁事件中,家長多次投訴未果。)
文章最后提到,日本等國目前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要求餐廳告知消費者“菜品是否為預制菜”。經營者和消費者形成共識的基石,在于嚴格的食品安全體系。
根據(jù)筆者了解的信息,日本并無“預制菜”這個概念,文章開頭的截圖,也可以看到,在超市內銷售的實際名稱是“冷凍食品”,而不是所謂的“預制菜”。為了方便,下文姑且借用“預制菜”這個名稱,此處提醒大家不要混淆。
●日本常見“預制菜”的幾種形式
?冷凍食品類(冷凍食品):超市里種類極多,從餃子、炒飯、漢堡排到咖喱、意大利面都有,買回家微波爐或平底鍋加熱就能吃。
?真空包裝類(レトルト食品):比如咖喱塊、燉牛肉、親子丼的澆頭等,常溫保存幾個月甚至一年,食用時用熱水袋煮或微波爐加熱。
?便利店“即食+半成品”:便利店的便當、關東煮、沙拉、烤雞串等,本質上也是“中央廚房+冷鏈配送”,到店加熱或簡單處理后出售。
●中日兩國的“預制菜”差異
?防腐劑少:日本食品安全標準嚴格,多數(shù)靠冷凍或真空高溫殺菌來延長保質期,而不是大量添加防腐劑。
?分類清晰:消費者一看包裝就知道是冷凍的還是常溫的,絕對不會有“混裝”或“隱瞞”的情況。
在日本,“預制菜”通常被看作是“方便食品”,而不是“飯店偷工減料的替代品”。
國內某些飯店,大肆使用富含防腐劑的預制菜而不告知客人,是典型的商業(yè)欺詐行為,畢竟沒有人去飯店是為了吃你用微波爐加熱的食品吧?
●綜合目前可查的信息,2024-2025年日本的“預制菜”(含冷藏、冷凍、常溫型)的“常見保質期”大致如下:
冷藏即食型(便利店飯團、便當、沙拉):0~4℃下3~7天,是最主流、銷量最大的短保產品。
冷凍型(家庭裝炒飯、炸物、鍋物料理):-18℃下常見6~12個月,個別采用CAS磁場冷凍技術可達18個月。
常溫防災/應急系列(軟罐頭、蒸煮袋):經過高壓殺菌+鋁箔復合包,可做到1~3年,但多屬防災特需而非日常餐桌主力。
看到這兒,或許我們可以明確,預制菜的關鍵不在于是否預制,而是在保證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來保證食品的營養(yǎng)盡可能少流失、口感是否滿足大多數(shù)人對于新鮮的要求等等,價格是否合理則是由產品的品質及市場消費者來決定的。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本文摘錄的內容中有這樣兩段:
食品加工企業(yè)要更多研究如何通過低溫或高溫殺菌、密封包裝、冷鏈與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在不依賴或減少添加劑的前提下,實現(xiàn)延長保質期、提升穩(wěn)定性的效果。
注:本段文字涉及的技術包括殺菌技術、包裝技術、冷鏈技術、管理水平等。
日本的中央廚房和食品加工行業(yè)會嚴格執(zhí)行“中心溫度檢測”流程,使用專業(yè)溫度計探針,在食材入庫時進行中心溫度檢測,以驗證冷鏈運輸環(huán)節(jié)是否達標?!袄?,冷藏蔬菜的中心溫度規(guī)定為0—3度。一旦檢測超出范圍,則意味著食材新鮮度與安全風險已不可控,必須退貨處理。
注:本段文字的關鍵詞是檢測和安全風險。
寫到最后,筆者不禁又想起上海學校學生餐中臭味蝦仁事件。
假如,我說的是假如,涉事企業(yè)在冷凍蝦仁的進貨、貯存、運輸?shù)热^程中嚴格執(zhí)行溫度控制的要求,蝦仁解凍時會有“蟲(蛆)”嗎?會在做熟后有臭味嗎?
一個人的底線越低,或許他的獲利就越多。企業(yè)也是如此。
這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道德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