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順眼請點個關注~高頻率更新中外歷史故事,供君解悶~
很多人的印象里,西晉滅亡,世家大族們“衣冠南渡”后,北方就成了五胡爭雄的所在。
但實際上,朝廷沒了,北方大批的漢人依然不愿意臣服胡人,有很多“流民帥”或者“塢堡帥”,聚攏流民,憑借塢堡自固。這些塢堡帥中,大部分是誰強就依附于誰的墻頭草,但也有寥寥數(shù)人,秉承自己的大義,堅守一方對抗各路胡人政權,這里面最為出色的,應該就算是位于中原腹心位置的李矩和他的外甥郭誦。
相比兩晉之交,人們相對熟悉的兩位民族英雄中山劉氏的劉琨和范陽祖氏的祖逖,李矩的出身要差得多,或者說壓根就沒有出身,小時候是當?shù)氐暮⒆油?,成年后做了縣里面的小吏——可不能認為兩晉的小吏是多么好的差使,他們要負責向縣里面的大族收取賦稅和征發(fā)徭役,一旦大族不配合,小吏就要自己掏腰包或者自己頂上,為此破家的不在少數(shù)。
李矩做小吏后,攤上了一個說不上好壞的差使——護送離任的縣令到長安。當時關中隱隱然已經有動蕩的跡象,李矩一路保護縣令安全到了長安,得到了駐扎在長安的宗室,梁王司馬肜的賞識,被任命為牙門將。
296年,關中齊萬年叛亂,掀起了西晉末年天下征戰(zhàn)的序章,李矩在平定叛亂的戰(zhàn)爭中立下大功,一下子晉爵為東明亭侯,并被任命為平陽郡的督護。
但平陽太守早就想把督護這個官職給自己的親戚,李矩突然到來,擋了他們家的路,平陽太守就看李矩各種不順眼,想方設法的排擠他。
別看李矩掛了個“亭侯”的爵位,但在西晉時期,士族的“品級”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基礎,李矩出身太差,天然就會被所有世家的人打壓,所以平陽太守排擠李矩,就沒有人替李矩說話,連賞識李矩的司馬肜都不想為了李矩得罪本地世家。
在督護位置上干不下去,李矩主動稱病離去,把位置讓了出來。即便如此,平陽太守還是不放過他,暗中派人刺殺,還好李矩戰(zhàn)場上殺出來的,自己有身手,又遇到了好心人幫忙,才逃過了一難?!瓣幨谷舜叹?,會有人救之,故得免”。
家中閑居多年,李矩旁觀了西晉的“八王之亂”。306年,建國稱帝的劉淵兵臨平陽,百姓四處奔走躲避,李矩素來有威望,大家就推舉他做了首領,抱團取暖。李矩判斷平陽難以抵抗匈奴大軍的進攻,便引著眾人南下,先是在滎陽,再是在新鄭修筑塢堡。
李矩處事公平,又會帶兵打仗,能扎扎實實的保護塢堡中的百姓,許多流民聞名前來投奔,李矩手下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八王之亂”最后的勝利者司馬越聽說了李矩的名聲,加封他為汝陰太守,命李矩和汝南太守一起,修復被戰(zhàn)火毀壞的千金堨,讓漕運的糧食能夠輸送到京城,免得洛陽的君臣百姓餓死。
311年,洛陽陷落,城中顯貴們紛紛出逃,當時中原大饑荒,許多流民帥和土匪都抓人當糧食。到快餓死的時候,士族和百姓就沒啥區(qū)別,甚至士族胖一點,更受“歡迎”。許多顯貴的家丁和部曲都被抓走,成了別人肚子里的糧食。李矩主動出擊,討伐和消滅了許多土匪,救出了當朝司空荀藩和衛(wèi)將軍等多名高官。
荀藩與逃出來的其他大臣組建了行臺,重新梳理朝廷的政務體系,并傳檄四方,給各地有名望或者有實力的人升官封賞,讓他們不要背棄晉朝。其中李矩就被封為滎陽太守,他以滎陽為根基,收容招納流民,遠近的人都來投奔。
311年10月,石勒率領大軍攻打李矩,李矩讓塢堡中的老弱都躲進山里,把牛羊都散了出去,石勒的士兵看到滿地的牛羊,紛紛爭搶,還互相之間大打出手,陣型一塌糊涂。李矩的伏兵趁機殺出,士兵們大喊大叫,聲音震徹四方,石勒的將士們大亂,爭先恐后的逃走。李矩一通追殺,斬殺了許多敵兵。
這是洛陽陷落后,西晉對匈奴難得的一場勝利。不過這時候晉懷帝被俘,剛擁立的司馬鄴被帶去關中,行臺一時找不到真正服眾的首領,荀藩便將事情告知江南的瑯琊王司馬睿,司馬睿以朝廷的名義表李矩為冠軍將軍、兼任河東平陽太守,晉爵為陽武縣侯。
當時有一大群盜匪從關中東進,沿途大肆劫掠搶奪,李矩出兵擊潰了他們,救出婦女千余人。他的手下都說這些婦女不是他們“自己人”,要把這些婦女留下來,分配給塢堡中的士兵,李矩不肯:“她們也是國家臣民,豈有彼此之分?”他駁回了手下的意見,派人將婦女們送了回去。
314年,河內太守郭默頂不住匈奴的攻勢,派人南下說愿意帶人投奔李矩,李矩讓自己的外甥郭誦前去迎接,但郭誦到了河內,郭默卻畏懼沿途的匈奴騎兵,不敢離開城池。恰好并州劉琨之前派了五百鮮卑騎兵,要進入關中幫助晉愍帝的小政權,被匈奴大軍給逼了回來,李矩就找到騎兵將領,勸說他去救援河內。
圍困河內的匈奴軍隊,見到鮮卑騎兵,以為有大軍前來,不敢接戰(zhàn)就退出去老遠,郭誦再暗中以小船渡過黃河,夜襲匈奴營壘,大勝一場,匈奴軍隊狼狽撤退。郭默這才率領部屬南下,歸附了李矩。
李矩的勢力越來越大,在中原相當“扎眼”,匈奴人多次發(fā)兵進攻,都被李矩一一擊退。
316年,長安陷落,晉愍帝投降,西晉徹底滅亡。李矩卻依然尊奉晉朝的旗號,不肯向匈奴人屈膝。
317年,騰出手來的匈奴皇帝劉聰,以堂弟劉暢為主將,引大軍三萬攻打滎陽。匈奴大軍來的迅猛,李矩倉促間聚攏兵馬,與匈奴大軍對峙,但他的軍隊軍心不穩(wěn),難以正面作戰(zhàn),李矩就派遣使者到劉暢營中,說自己愿意投降。等到劉暢使者前來時,李矩又把精銳士兵都藏在營帳里面,只讓一些老弱士兵在外面站崗。
果然,劉暢認為李矩兵力衰微,不足一提,相信了他是真的投降,就拿著李矩送來的酒肉大肆犒勞將士。李矩準備夜里襲擊,見手下士兵還是有些膽怯,就讓郭誦到附近的鄭國賢相子產的祠堂中祈禱,祠堂的祭祀得了暗示,對士兵們說:“子產十萬神靈告訴我了,他不會讓匈奴胡人沾染本土,將派遣神兵相助?!笔勘鴤円宦牐繗獯笳?,跟著李矩奮勇突進,一鼓作氣攻破了劉暢的大營,斬殺了數(shù)千名匈奴士兵,繳獲兵器甲仗和戰(zhàn)馬不可計數(shù),劉暢差一點死在亂軍之中,單人獨騎逃回了匈奴境內。
擊敗劉暢后,李矩在劉暢軍營中,找到了一封劉聰?shù)臅?,說讓劉暢消滅李矩后,順手殺死鎮(zhèn)守洛陽的匈奴將領趙固。趙固是漢人,之前是河北的塢堡帥,投奔了匈奴后被封為將軍,奉命鎮(zhèn)守洛陽,他跟手下人不和,被手下告了黑狀,惹來了殺身之禍。
李矩立即把書信送去給趙固,趙固又驚又怒,立即殺死了告黑狀的手下,反水投奔了李矩。李矩順勢奪回洛陽,這是他第一次收復昔年西晉的京城。
有了趙固帶來的騎兵,李矩命趙固和郭默合兵突襲匈奴腹心平陽,匈奴措手不及,被二人攻到了絳縣。平陽是李矩出身之所,當?shù)匕傩章犝f是他的兵來了,紛紛主動投奔,前后有三萬多百姓加入軍隊。但在匈奴大軍的反擊下,趙固和郭默立足不穩(wěn),只好撤兵,撤退路上新投奔的百姓有萬余人被殺。
平陽遭到威脅,劉聰有些后怕,他認為剛俘虜?shù)臅x愍帝會助長李矩的聲勢,便將晉愍帝殺了。晉愍帝的死訊傳到中原和江南,司馬睿順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為晉元帝,建立了東晉。
318年,劉聰?shù)奶觿Ⅳ訐]軍十萬南下,以宗室劉雅生攻打洛陽。趙固自忖不是對手,棄城逃走,派人向李矩求援。李矩立即派郭誦帶兵支援,郭誦引軍屯扎在洛水,再抽調千名精兵,夜里渡過黃河偷襲。
劉粲逼走了趙固,認為李矩等人心膽俱裂,不可能再回頭,便放松了軍中的警惕。郭誦的精兵看出匈奴人的懈怠,再分成十路人,突然向匈奴大營進攻,他們造成了偌大的聲勢,好似有數(shù)萬大軍殺來。匈奴人大亂,沒有什么人還有抵抗的心思,各自驚慌潰走,自相踐踏而死的數(shù)以千計。留在大營的兵器和物資也都落入郭誦之手。
天亮后,劉粲才發(fā)現(xiàn)對方兵力不過千余人,大怒,立即下令反擊,要奪回大營。郭誦得到消息后第一時間渡河,支援自家精銳,他們利用匈奴留下的物資,硬是苦戰(zhàn)二十多天,頂住了劉粲的猛攻。
李矩的援軍也到了,他們夜里入營,與自家兵馬匯合,湊出了一支千余人的騎兵部隊,他們一把火燒掉了營中殘余的物資,趁著火光沖出了大營。匈奴人光顧著救火,想要挽救物資,來不及追趕,讓李矩的兵馬成功突圍,返回滎陽。
得知辛辛苦苦準備多年的物資被付諸一炬,劉聰勃然大怒,卻又拿李矩沒什么辦法,氣急敗壞下當時就病倒了,同年病逝于宮中。
大破十萬敵軍,間接氣死了敵國皇帝,李矩名聞天下,江南的晉元帝大喜,加封李矩為都督河南三郡軍事、安西將軍、滎陽太守。
劉聰死后,劉粲即位,劉粲昏庸殘暴,干了半年不到,就被手下權臣靳準政變殺死。靳準殺了皇帝,卻沒打算自己掌權,而是派人聯(lián)絡李矩,聲稱要舉國投降。李矩將事情告知江南,晉元帝君臣不敢相信,更不肯出兵支援,靳準沒有外援,在石勒和劉曜的進攻下,很快就兵敗身亡。
319年,晉元帝再加封李矩為都督司州諸軍事、司州刺史。
劉曜和石勒翻臉后,各自立國,為前趙和后趙,互相攻伐。李矩在其中得到了喘息之機,他頻頻探查洛陽的情況,想要再次收復故國京城。
320年,前趙幾名駐守洛陽的將領,包括弘農太守尹安和振威將軍宋始等人關系惡劣,互相猜疑。李矩就發(fā)兵兩千,一舉逼走了這幾個都要保存實力的前趙將領,第二次奪回洛陽。
失去洛陽,尹安他們頗為恐慌,索性背棄前趙,遣人將洛陽的情況告知石勒。石勒命大將石生帶兵五千前往洛陽,洛陽久經戰(zhàn)火,殘破不堪,沒有地方尋覓糧食,李矩見難以守御,只好將部隊撤回,讓出了洛陽城。
估計是石生的態(tài)度不好,尹安等人在石生手底下沒干幾天,就待不住了,偷偷遣人到滎陽想要投降李矩。李矩再發(fā)兵五百,以郭默為首前往洛陽,石生看出尹安等人不靠譜,就強行拉著他們幾個和麾下的士兵舍棄洛陽,向北渡過黃河,返回河北老巢。
李矩第三次拿回洛陽,黃河以南的民眾相互牽引,爭相歸附李矩。李矩上書東晉,以郭誦為揚武將軍,在黃河邊修筑營壘,耕種糧食,做長遠打算。
石生走了又不甘心,回頭來攻打郭誦,郭誦設下埋伏,連連擊敗了石生的兵馬。石生惱怒起來,親自領著四千騎兵南下劫掠,又去攻打郭誦的營壘。郭誦準備充足,讓石生的騎兵撞了個頭破血流也拿不下營壘,石生無奈撤退,郭誦又率兵出擊,大敗石生兵馬。戰(zhàn)后郭誦因功晉爵為吉陽亭侯。
李矩和郭誦力戰(zhàn)中原時,祖逖的北伐也取得了相當?shù)某晒?,?17年進駐蘆州(現(xiàn)在安徽亳縣)到320年已經兵臨黃河南岸,多次擊破后趙軍隊。
李矩和祖逖相互聯(lián)絡,相互支援,收復了大部分中原地區(qū),眼看有復興晉朝的勢頭。
321年,東晉以“名士”戴淵北上,擔任征西將軍、都督六州諸軍事、司州刺史。不僅成了李矩和祖逖的頂頭上司,還剝奪了李矩司州刺史的官職。祖逖為之憤懣,當年就憂憤而逝。
祖逖死后,他的弟弟祖約繼承了他的兵馬,但祖約沒有祖逖的能力和威望,既抵擋不住后趙的進攻,丟失了大片地盤,也處理不好與周邊勢力的關系,被四面夾攻。郭默都想要趁著祖約被后趙攻打時,進攻祖約撿便宜,李矩堅決反對,郭默就拉著本部兵馬出擊,被祖約擊敗。郭默實力受損,膽子也小了,擔心自己這邊頂不住后趙的攻勢,建議李矩索性投奔前趙,再次遭到了李矩的堅決反對。
325年,石勒花費數(shù)年時間,消滅了幽州的段匹磾和青州的曹嶷,又在祖逖死后拿下了淮北的豫州和兗州等地,實力大漲,他調撥重兵攻打李矩,要徹底鏟除這個多年的側翼威脅。
在前一年,晉朝剛剛結束了王敦之亂,朝政混亂,本來就沒啥北伐心思的南方小朝廷,更沒有什么能力來幫助李矩。僅靠幾個郡的地盤,李矩抵擋不住石勒的猛攻,連連失利,洛陽再一次失守,還被后趙大軍在自家地盤肆意劫掠。
郭默再次提出建議,勸說李矩依附劉曜,共同對抗石勒。李矩無奈,派出使者到劉曜處,表示愿意歸附,希望劉曜能發(fā)兵攻打石勒。劉曜大喜,命堂弟劉岳引兵南下,屯扎在河陰,援助李矩。
但劉岳沒有什么軍事能力,石勒出兵時,他只會關閉營門死守不出,石勒沒有顧忌,得以繼續(xù)攻打李矩。
四面皆敵,糧草供應漸漸吃緊,軍隊的戰(zhàn)斗力每況愈下,郭默吃了幾次敗仗,忍受不住絕望的處境,決定拋棄李矩,南奔東晉。李矩大怒,讓郭誦去追趕,郭誦一直追到了襄城才堪堪追上,郭默自知慚愧,又實在不敢回歸中原戰(zhàn)場,干脆拋棄了妻子和部署,獨自逃走。郭誦將郭默的部下帶了回去,李矩對待郭默家人一如既往。
被堵在營壘里面幾個月,劉岳心膽俱喪,居然直接引全軍投降了后趙石虎。
徹底沒了外援,李矩一方軍心崩了,他手下的人都在謀劃著投奔石勒,李矩鎮(zhèn)壓不住,只好引眾南下,一路上不斷有人逃亡,只有郭誦等一百多人始終跟隨。到魯陽縣時,李矩不慎墜馬而死,眾人將他安葬在襄陽峴山。
史書對李矩的評價是這樣的:“闊喪亂之辰,驅馳戎馬之際,威懷足以容眾,勇略足以制人,乃保據(jù)危城,折沖千里,招集義勇,抗御仇讎,雖艱阻備嘗,皆乃心王室。而矩能以少擊眾,戰(zhàn)勝獲多,遂使玄明憤恚,世龍挫衄。惜其寡弱,功虧一簣。”
當大多數(shù)人都南下逃避戰(zhàn)火,李矩挺身而出堅守一方,于強敵環(huán)伺間數(shù)次擊敗對手,三次收復故都,他的勇氣、膽魄和軍事才能都堪稱當世第一流,可惜兩晉朝廷皆無能,以至于孤忠難守,將星隕落,相比所謂的“兩晉風流”,著實令人嘆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