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劉可欣 徐語楊 伍勇 德陽報道
9月27日,2025三星堆論壇在德陽舉行,以“考古學視野下的文明互鑒”為主題,以學術交流為載體,開展跨學科、跨地域、跨文明的學術交流與思想碰撞,搭建古蜀文明與全球文明的橋梁,促進不同文明間的理解與共生。
當天上午,開幕式暨主論壇活動正式開啟,現場不僅發(fā)布了三星堆最新研究成果及研究課題,更有考古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圍繞三星堆帶來了主旨演講。
許杰以《三星堆文明研究的多重維度和國際化視野》為題帶來分享
現場,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前館長許杰以《三星堆文明研究的多重維度和國際化視野》為題帶來了分享。作為第一位在美國大型藝術博物館擔任館長的華人,許杰與三星堆的緣分,可以從20世紀90年代講起。彼時,許杰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修學,攻讀博士的研究方向就是中國早期藝術與考古,博士論文則選擇研究三星堆的獨特文化以及與各區(qū)域的文化交流。
2001年,“千古遺珍——中國四川省出土文物展”來到美國西雅圖、紐約等城市,又在次年前往加拿大展出,這是三星堆遺址出土文物在國際上最大規(guī)模的呈現,來自三星堆的神秘青銅文化在大洋彼岸引起強烈轟動。而推動這一展覽來到美國和加拿大的,正是許杰。
時至今日,在數十年的歲月飛逝后,許杰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過古老蜀地上的三星堆,并持續(xù)關注研究三星堆考古發(fā)掘的成果。
演講中,許杰從1927年三星堆遺址被首次發(fā)現說起,回顧了三星堆考古走過的近百年的歷程。他表示,三星堆遺址的考古和研究,需要多重維度和國際化視野,具體方法可以用“多層次同心圓”來比喻,三星堆就位于圓心?!暗谝粚訄A應探索遺址的內容,尤其是祭祀坑之間的內在關系,以及出土器物之間的內在關系,來重構并且恢復原來的景觀及探索它的文化意義;第二層圓當探索三星堆文化與各地考古學文化之間的關系,三星堆并不是偏于一隅的文化,而是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文化交流四通八達;第三層圓當是把三星堆放在全球的古代文化的語境中對比考察,這種研究可以是共時文化的對比,也可以是異時文化的對比,兩者齊頭并進。”
李水城以《三星堆出土金杖引出的問題》為題發(fā)表演講
在造型獨特的青銅器之外,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金器也是當之無愧的“文物頂流”,其中一件三星堆金杖,平雕著46厘米長的三組圖案,分別是頭戴五齒高冠人頭像、鳥和魚,以及似箭翎的圖案,留下神秘的古蜀密語,無疑是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主論壇中,北京大學教授、四川大學講席教授、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李水城的分享,就圍繞這件文物展開。
李水城以《三星堆出土金杖引出的問題》為題發(fā)表了演講。他提到,根據他的研究,權杖起源得非常早,迄今可以推到一萬年前后,最早的出土地點應該在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地區(qū)。而在權杖出現之后,其在世界各地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而不斷向外擴散。現場,李水城列舉了在世界其他地區(qū)出土的權杖文物,以及中國等地發(fā)現的不同時期可能與“權杖頭”有關的遺物。在他看來,權杖文物可能蘊含著跨越萬里的文化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