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廣袤的戈壁灘上,有一片被譽為“荒漠綠洲”的奇跡之地——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占地面積150公頃,海拔-76到-105米,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園,因“低、干、熱”的特點而聞名于世,同時它也是中國沙漠植物基因庫,對荒漠植物起到了基因保護的重要作用。建園50年來,這里累計引種各類植物800多種。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發(fā)展歷程,是科技賦能邊疆發(fā)展的生動寫照。從最初的防風固沙,到現(xiàn)在的科研、保育、科普一體化發(fā)展,植物園已經(jīng)成為新疆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近日,由中國科協(xié)宣傳文化部主辦、新疆科協(xié)承辦的 “絲路聚英才,助力輝煌70周年”中央媒體專題調(diào)研采訪活動在新疆多地啟動。澎湃新聞記者在走訪中發(fā)現(xiàn),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不僅是800多種荒漠植物的家園,更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澆灌的科學堡壘。
吐魯番沙漠植物精品園入口。本文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張依琳 圖
從流沙地到植物方舟
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建立于1972年,前身是吐魯番紅旗治沙站。當時,面對嚴峻的"沙進人退"困境,應吐魯番市人民政府要求,科研人員開始建立防護林帶及防風固沙示范樣板區(qū)。
作為第一代“植物園人”,年近八旬的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名譽主任潘伯榮見證了沙漠植物園自開建以來半個世紀的變化。
“剛來時,這里還是一片風蝕流沙地,幾乎寸草不生?!迸瞬畼s回憶道。作為植物園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他在這片土地上已經(jīng)堅守了五十余年。
潘伯榮曾任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及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主任,如今仍是該園名譽主任?!澳菚r候,我們住在簡易的棚屋里,白天冒著40多度的高溫工作,晚上常常被沙塵暴驚醒?!迸瞬畼s說,“但我們必須守住這片土地,因為身后的綠洲和村莊需要我們?!?/p>
經(jīng)過半個世紀的努力,科研人員從西北各沙區(qū)引種了沙拐棗、梭梭、紅柳、胡楊等10多種具有抗風、固沙、耐旱特性的植物,開始了艱苦的固沙造林工程。
“從1971年開始引種沙拐棗屬植物一直到現(xiàn)在,不知跑了多少路,遭遇了多少風險,有時因為物候原因收獲很小,有時因為育苗遇到意外,不得不再次引種,雖然國產(chǎn)沙拐棗的種類不多,但是大家花費的心血不少?!迸瞬畼s曾說。
如今的植物園占地150公頃,坐落在盆地腹心經(jīng)過治理的流沙地上,成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植物園,因“低、干、熱”的特點而聞名于世。這里保存的800多種荒漠植物,基本涵蓋了中亞荒漠植物區(qū)系主要成分類群,成為中亞荒漠植物資源(物種、基因)儲備庫。
植物園內(nèi)展示的密刺沙拐棗。
荒漠植物的生存智慧
荒漠植物栽培成功后,主要用途是防風治沙。在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中,沙拐棗屬植物被稱為"鎮(zhèn)園之寶"。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植物,卻蘊含著驚人的生存智慧。
沙拐棗的根系能夠深入地下10多米尋找水源,其枝條表面覆蓋著厚厚的蠟質(zhì)層,可以有效減少水分蒸發(fā)。更令人稱奇的是,沙拐棗的果實具有翅膀狀結(jié)構(gòu),可以在沙地上滾動傳播,尋找合適的生長環(huán)境。
"這些植物是數(shù)百萬年自然選擇的結(jié)果,每一種適應機制都令人嘆為觀止。"康曉珊博士說。作為植物園的專職科普人員,她致力于向公眾講述這些荒漠植物的生存故事。
康曉珊2011年獲得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生態(tài)學博士學位后留所工作,研究方向為荒漠植物繁殖生物學。2019年起,她成為吐魯番沙漠植物園的專職科普人員。
康曉珊對荒漠植物進行科普。
"很多人認為沙漠是死亡之海,但實際上這里充滿了生命和智慧。"康曉珊說,"我們希望通過科普工作,讓更多人了解荒漠植物的價值,從而更好地保護它們。"
夏季的吐魯番,平均溫度高達38℃-42℃,但康曉珊和她的團隊仍然堅持在戶外開展科普活動。她們設計研發(fā)了多個荒漠植物特色科普課程,將科學家精神與植物智慧相結(jié)合,傳遞給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她不僅將科普陣地建立在祖國最熱的地方,還將科普活動拓展到南北疆的偏遠地區(qū)。
近年來,康曉珊團隊組織吐魯番當?shù)貙W生來園開展實踐活動,還將科普講座送進當?shù)匦@,通過直播、錄播等方式輻射吐魯番地區(qū)小學近2萬人次。她本人被當?shù)囟嗨鶎W校聘為"校外輔導員",甚至被吐魯番高昌區(qū)第七小學教育集團聘為科學教育副校長。
更難得的是,科普團隊還將知識送到距吐魯番1400km外的和田地區(qū),多次深入和田市、墨玉縣小學,開展邊疆教師素質(zhì)提升培訓,受益師生達1.5萬人次。他們還走進烏魯木齊及周邊近20所中小學,開展荒漠植物科普講座,惠及人數(shù)超過6000人。
2023年,康曉珊榮獲"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稱號,2024年又獲"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她所工作的吐魯番沙漠植物園也多次被評為自治區(qū)優(yōu)秀科普教育基地和優(yōu)秀科普活動組織單位。
這片沙漠中的科學綠洲,將繼續(xù)見證科技工作者們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見證科學種子在邊疆地區(qū)開花結(jié)果。
"邊疆地區(qū)對科學普及有著迫切需求。"康曉珊說,"我們通過科普工作,不僅傳播科學知識,更希望能夠促進民族團結(jié)。"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