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營改選這出戲,還沒開場就已經彌漫著火藥味。郝龍斌看著幾份“漂亮”的民調數(shù)據(jù)笑得合不攏嘴,殊不知,這背后藏著一連串操作痕跡明顯的“幻象”。
而與此同時,老牌權貴連戰(zhàn)似乎悄悄出手了,一手扶起鄭麗文,另一手撥動著派系的棋盤。王金平嘴上說“不站邊”,但張亞中卻早早把他拉進了自己的劇本。
還有黃國昌,表面笑嘻嘻,骨子里算盤打得啪啪響,藍白合這步棋,他比誰都精。這一場藍營的權力爭奪,不只是選舉,更像是一場沉默已久的舊勢力大博弈,背后牽動的,是臺灣政治的深層結構。
郝龍斌的“領先”只是幻覺
郝龍斌最近頻繁出現(xiàn)在新聞頭條,不是因為說了什么驚天動地的話,而是因為三份民調突然把他推上了“最有可能當選”的寶座。可問題是,這些民調怎么看都像是“灌水過的”。
先來看看數(shù)字:中天的民調里,94.4%的樣本居然不是藍營支持者;吳子嘉的調查更夸張,1070份樣本里只有199人自稱支持藍營。至于第三份聲稱他領先15個百分點的民調,連藍營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有意思的是,郝龍斌自己似乎也知道這“領先”有點虛。他一開始拒絕參加首場辯論,被譏諷為“沒膽量”;后來,又突然參加第二場辯論,還大談改革、世代交替。
這前后態(tài)度的大轉彎,讓人不禁懷疑:他是真心想改革,還是在配合劇本演出?
更關鍵的是,坊間傳聞他私下用不分區(qū)名單和縣市提名權去和派系“交易”,有點像是趙少康背后的“代理人”。
這種操作方式,就是典型的舊政治手法。他的“領先”,更像是一場媒體操作下的短期幻象,而不是基層真正的選擇。
藍營基層其實一直在喊“換血”“求變”,但這幾份看起來“有利”的數(shù)據(jù),反而讓人覺得這是一場精心包裝的老派戲碼。郝龍斌或許高興得太早了,因為他靠的可能不是選民,而是派系。
連戰(zhàn)出招,王金平松口
如果說郝龍斌的“領先”是表面的,那么連戰(zhàn)和王金平的出手,則是背后真正的較量。連戰(zhàn)這些年雖然不常露面,但這次卻通過代理人深度插手選戰(zhàn)。
鄭麗文的背后,站著的是連勝文的人馬。李德維陪她拜訪苗栗縣長鐘東錦和工商大佬林伯豐,后者還公開表態(tài)支持。這一套操作,怎么看都像是連戰(zhàn)用工商資源為自己“安插棋子”。
鄭麗文本身是連戰(zhàn)當年一手拉入藍營的,立場一直跟連家高度一致。從她的發(fā)言風格和政策主張來看,也確實更偏向傳統(tǒng)藍營路線。她喊改革,但身后站著一整排老派勢力,這聽起來就有點矛盾。
而王金平這邊也不甘寂寞。張亞中宣布,如果自己勝選,會請王金平負責藍營與外部的交流事務。
王金平本人雖然嘴上說“不站隊”,但張亞中這番話出來之后,他也沒急著否認。這種“半推半就”的態(tài)度,反而讓人覺得他是在觀望局勢,準備什么時候“補刀”最合適。
王金平一直被視為藍營的“潤滑劑”,人脈廣,協(xié)調力強,是派系之間的中間人。他一旦表態(tài),許多原本觀望的勢力就會跟著動起來。所以他的動向,不只是個人選擇,更可能成為選情的分水嶺。
這兩個大佬的重新出山,其實暴露出一個更深層的問題:藍營看似在選“新面孔”,但背后還是那幫熟悉的“老朋友”在操盤。改革喊得響,但實際操作中,舊勢力依然難以退場。
黃國昌的算盤
就在藍營內部打得不可開交的同時,黃國昌突然跳出來說:“我們可以合作,不設前提?!闭б宦?,好像是來調解的,實際上,這是典型的“見縫插針”。
郝龍斌為了平衡藍白關系,早就多次向白營示好。他說愿意親訪柯文哲、黃國昌,希望藍白重新開啟對話。
黃國昌抓住這個機會,立馬給出一個“開放姿態(tài)”,把自己擺在了主動位置。說穿了,他就是在用藍營的內斗,來提升白營的議價能力。
他的算盤其實很簡單:如果郝龍斌當選,藍白更容易達成合作。因為郝的立場相對溫和,容易妥協(xié)。反過來,如果鄭麗文上臺,那藍白合作可能就此泡湯。
因此,黃國昌現(xiàn)在的“好意”,其實是戰(zhàn)略布局,而不是單純的善意。
此外,藍營對外事務也出現(xiàn)了微妙變化。今年黃介正在主辦“臺灣光復80周年”酒會時,連“臺灣”二字都不敢說太重,改用模糊概念,就是擔心惹惱美國和日本。
這種對外妥協(xié)的姿態(tài),也正好被黃國昌利用。他要的不是合作,而是讓藍營在弱勢中出讓更多資源。
換句話說,黃國昌這步棋,不只是為了“藍白合”,更是為了把白營擺到更有利的位置。他不急著拿權,但他要的是影響力,是能在關鍵時刻左右局勢的“籌碼”。
藍營選戰(zhàn),看似選人,其實選路線
藍營這次改選,表面上是六人爭霸,但其實是兩種路線的較量。
一邊是像郝龍斌、鄭麗文這樣有大佬支持、熟悉派系運作的“老派接班人”;另一邊是張亞中、羅智強這種號稱要“打破醬缸”的“改革派”。
而這些候選人的背后,不只是政治立場的差異,更是世代交替和舊勢力保衛(wèi)戰(zhàn)的正面對撞。
郝龍斌靠著一波“民調操作”搶占輿論先機,但他的改革承諾和派系交易之間的矛盾,讓人很難信服。鄭麗文喊創(chuàng)新,卻被連戰(zhàn)拉著走老路。張亞中打“王金平牌”,看似另辟蹊徑,實則也想借老勢力上位。
而黃國昌這邊,則是典型的“外部變量”。他一邊觀察,一邊布局,像個不參與比賽的裁判,卻隨時準備對結果做出決定性的干預。
尾聲
這一場藍營改選,說到底,不只是選誰當主席,更是藍營內部在“繼續(xù)舊模式”還是“真正換血”之間的取舍。如果還是靠民調幻象、派系運作、舊人出馬,那所謂的“世代交替”就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而從更大的格局來看,藍營如果無法完成自我更新,未來在島內的政治版圖上,恐怕將越來越邊緣化。
尤其在兩岸關系上,如果繼續(xù)走模糊路線、妥協(xié)姿態(tài),不僅難以獲得大陸信任,也難以在島內形成清晰的政策主軸。
大陸一直強調“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始終堅持和平發(fā)展、反對臺獨。但藍營如果連自身立場都說不清、講不明,那民眾又怎么相信它有能力處理兩岸關系?
藍營這場選舉,看似是幾個人爭主席,實則是派系、路線、世代的全面碰撞。郝龍斌的高興可能只是虛火,連戰(zhàn)的出手和王金平的松動則揭示了舊勢力的復蘇。
而黃國昌的“攪局”,更像是外部力量在藍營內部投下的一粒石子,激起波瀾不斷。
藍營要走出困局,不只是換個領導人那么簡單,而是真正看清方向,選對道路。否則,無論誰贏,可能都只是“贏在表面,輸在未來”。
參考資料:直到郝龍斌談到兩岸,才懂他為何不參加首場辯論,“館長”會氣瘋 2025-09-21 20:54·史學調查室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拉票各出奇招,張亞中允諾當選后派王金平參加國共論壇 2025-09-27 09:54·臺海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