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絲路商旅駝隊的蹄印,即將在黃浦江的粼粼波光里疊印出新的紋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正以藝術(shù)之名醞釀登場。11月底,上海將迎來“雙聲共鳴”的文化盛事——大型國風百老匯音樂劇《絲路之聲》&大型民族管弦樂《絲路之聲》音樂會,即將同期登陸上海舞臺,用兩種截然不同卻同樣震撼的藝術(shù)語言,帶領(lǐng)觀眾穿過世界之門,重走那條連接起東西方的文明之路。
《絲路之聲》音樂劇:用故事“親歷”漢朝長安
提及《絲路之聲》,很多人會先想到這部讓觀眾“一秒穿越漢朝”的音樂劇。它沒有刻意堆砌歷史符號,而是用一段充滿奇遇的成長旅程、16首朗朗上口的金曲,將兩千年前絲路的繁華穩(wěn)穩(wěn)搬上舞臺,讓漢代長安的煙火氣與絲路文明的交融感,變得可觸可感。
故事的起點,藏在博物館一件古老文物里——華裔少年 Joey因一次意外觸碰,從當代的直播達人,變身漢朝“星君”。初到長安,他結(jié)識了溫潤的儒生子衡與颯爽的雜耍姑娘素素,更在不經(jīng)意間卷入關(guān)乎大漢命運的朝堂紛爭。從最初的茫然無措,到逐漸理解這片土地的厚重,最終Joey帶著對歷史的敬畏與對“家”的新認知回歸當代。
劇中最動人的,是那些藏在細節(jié)里的“絲路密碼”:可能是各族商販叫賣的香料瓜果,可能是織娘們指尖流轉(zhuǎn)的絲綢紋樣,也可能是市集上偶然響起的異域曲調(diào)、翩遷飛舞的胡旋舞裙擺。這些元素又與人物命運交織,更隨著《世界之門》的旋律,讓歌詞與眼前的繁華場景形成奇妙呼應,化作觀眾能聽見、能看見、能感受的情感共鳴。
這種巧思不僅讓劇情更鮮活,更層層遞進地詮釋著絲路的深層意義,它不只是商品運輸?shù)耐ǖ?,更是技藝、藝術(shù)、情感的交融之路。當觀眾跟著Joey的旅程,完成了一場從“好奇歷史”到“認同文化”的成長,也就讀懂了絲路背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智慧。
《絲路之聲》音樂會:用樂器奏響文明交響
如果說音樂劇是用“故事”講活絲路,那陜西民族樂團的《絲路之聲》音樂會,則是用“樂器”奏響文明交融的交響。
作為“心隨陜旅 傾聽秦漢”首屆民族音樂季的重磅作品,這場音樂巨制由“金鐘獎”得主王云飛創(chuàng)作,著名指揮張列執(zhí)棒,匯聚眾多藝術(shù)家,與陜西民族樂團、陜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西安石油大學合唱團共同演繹。
作品以“絲”為引,通過“物之聲”“樂之聲”“情之聲”三重視角層層遞進至人類共通的情感母題,而終曲樂章《世界之門》用開闊大氣的合唱和恢弘磅礴的管弦樂編曲,聯(lián)動音樂劇中的同名歌曲,用樂器的碰撞與旋律的交織,奏響“絲路聯(lián)通世界”的時代強音,呼應著“一帶一路”倡議下民心相通的時代愿景。
《絲路之聲》音樂會的創(chuàng)作目的不僅是譜寫動人旋律,更要通過樂器講述文明對話的歷史,每一次發(fā)聲都在續(xù)寫東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每一件樂器都是鮮活的絲路史書,每一根琴弦都銘刻著文明互鑒的印記。
雙聲之約:一場不容錯過的絲路盛宴
兩場演出雖形式不同,卻有著深深的羈絆。音樂會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自音樂劇,二者同以“絲路”為魂。一個用劇情鋪展長安煙火,讓千年故事可觸可感;一個用旋律勾勒文明脈絡(luò),讓絲路風情入耳入心。
無論你是想在音樂劇的星圖流轉(zhuǎn)下“觸摸”漢代市集,看各國奇珍、大漠草原;還是在音樂會的管弦聲中“聽見”沙漠駝鈴,感絲綢婉轉(zhuǎn)、文明交融,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絲路打開方式。這兩場演出,也正是兩扇通向絲路的“世界之門”。
11 月的上海,讓我們赴一場“雙聲之約”。走進劇場,看音樂劇里的長安故事;坐在音樂廳,聽民族管弦樂里的絲路交響。當兩種絲路之聲在黃埔江畔相遇,當《世界之門》的旋律穿行于劇場與音樂廳,那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終將在這個冬天,留下最動人的回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