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既是校園書聲瑯瑯的開學季,也是致敬師者耕耘的教師節(jié)。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戒除毒癮的無聲戰(zhàn)場,戒毒人民警察以警徽為燈、以教誨為槳,為迷失的靈魂擺渡重生之路。他們既是場所安全的堅定守護者,更是迷途者回歸正途的“靈魂擺渡人”。
金秋九月,貴州省戒毒管理局微信公眾號以“師者警心”為主題,分享司法行政戒毒系統(tǒng)中,那些用希望點亮黑暗、用堅守喚醒新生的教育戒治故事。
今日,給大家講述貴州省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師者——王婧的故事。
清晨的陽光透過窗欞,溫柔地鋪在咨詢室的座椅上,空氣中浮動著淡淡的木質香氣。這方不大的空間里,卻藏著驅散迷茫的溫暖。在這里,我身兼民警、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心理咨詢師三重身份,陪伴戒毒人員走過心靈的“戒斷期”?,F在,請隨我的鏡頭,一同探索在咨詢室這方安靜空間里,悄然發(fā)生的陪伴與療愈。
從7分到5分:她沒發(fā)現,自己已經在變好
第三次見面,她還是低著頭,膝蓋并得緊緊的,手指在衣角上絞來絞去。
“這周…… 還是睡不著。”她的聲音壓得低,“總控制不住去想,身體恢復不好怎么辦?”
我沒有急著安慰而是輕聲問:“如果給身體的不適程度打分,1到10分,分數越高代表越難受,今天你會打幾分?”
她想了想:“5分?!?/p>
“那我們回想一下,上周大概是幾分?”
“7分......” 話說到一半,她忽然有些驚訝地抬頭看了我一眼。
我指著她悄悄松開的衣角,笑了笑:“你看,從7分到5分,其實已經輕了不少。或許我們可以試著跟身體說:‘慢慢來,我愿意多等你一會兒’?!?/p>
她沒說話,只是輕輕點了點頭。我分明看見,她一直繃著的肩膀,像被風吹軟的窗簾,悄悄放松了下來。
一碗紅燒肉:繞開悲傷,與美好重新相遇
她坐在那兒,將手中的紙巾揉成一團。漫長的沉默后,聲音帶著絕望:“說再多也沒用,我錯過了陪伴女兒的時間,都是我的錯?!?/p>
我沒有觸碰那份沉重的自責,而是輕聲問:“或許,你可以告訴我,女兒最喜歡你做的哪一道菜?”
她愣了一下,一絲笑意爬上嘴角:“紅燒肉,每次做,她都能多吃一碗飯?!?/p>
“那做紅燒肉要放什么佐料呀?”我順著話頭問。
話匣子被輕輕撬開,她開始講要選帶皮的五花肉,焯水時得加姜片和料酒去腥味,冰糖要小火炒到深琥珀色才夠香;講女兒小時候總蹲在廚房門口,鼻子湊得近近的,隔一會兒就問“媽媽還要等多久”;講有次醬油放多了,女兒卻捧著碗說“比飯店的還好吃”。
她越說越輕,眼里的光慢慢亮起來。我靜靜聆聽,陪伴她繞開巨大的悲傷,那些藏在煙火氣里的回憶,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藥。
把“我好不好”的權力,拿回到自己手里
“無論我做什么,從他那里得到的都只有批評。想想自己,確實做不好任何事情?!彼米猿把陲椫鴥刃牡拇掏础?/p>
我望向她:“聽起來,你一直在等待一份來自父親的認可,甚至是一句道歉?!?/p>
這句話擊穿了她所有的防御。她僵住了,仰起頭,努力不讓淚水滑落,最終化作一聲輕輕的:“嗯。”
“也許這份認可,他永遠都給不了,但這不是你的錯,是他沒能力看見你的好?!蔽曳泡p聲音,卻帶著堅定說道:“但我們現在可以做一件事,你已經不是小時候那個要靠他評價才敢肯定自己的孩子了。要不要試著,給自己發(fā)一枚‘做得很好’的獎章?”
她擦眼淚的手頓了頓,第一次沒有反駁。我知道,那把定義“自我價值”的鑰匙,正在慢慢從別人手里,回到她自己掌心。
在戒毒工作中,“教育、感化、挽救” 從來不是一句口號,是藏在每一次耐心的傾聽、每一次專業(yè)的引導里。心理咨詢不是神奇的 “靈丹妙藥”,而是人與人之間一場真誠的相遇。作為民警、老師和咨詢師,我能做的便是幫助和陪伴戒毒人員在廢墟中發(fā)現生機,于暗夜里辨認星光。而這,正是這份工作最珍貴的意義:不是創(chuàng)造新生,而是幫他們找回原本就存在于生命里的希望與力量。
來源:省女所
作者:王婧
攝影:楊薇
2025年第728期(總第1245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